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的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0年5月本院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58例,按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外固定组(传统组,40例)和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组(结合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缺损长度、类型、合并伤、手术次数、骨搬运术前邻近关节评分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二组切口和骨愈合、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下肢功能、并发症、身体和精神健康等情况,采用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方法评价骨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按Paley标准将Ilizarov术后并发症分为主要和次要并发症,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理功能(PCS)和精神健康质量(MCS)。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5个月。结合组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和MCS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延长指数、下肢功能恢复和PCS,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的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风琴”技术对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缺损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7年2月本院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大段胫骨骨缺损的29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骨搬运术前邻近关节评分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术后并发症和下肢功能恢复等。 结果 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时间20~40个月,平均24.3个月。对照组(15例)骨愈合时间为(14.35±3.39)个月,“手风琴”组(14例)为(12.56±2.80)个月,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骨愈合分级优8例,良4例,优良率为80%;“手风琴”组优7例,良5例,优良率为85.7%,“手风琴”组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风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功能恢复分级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86.7%;“手风琴”组优8例,良5例,优良率为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外固定时间为(15.15±2.86)个月,“手风琴”组为(14.09±2.2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手风琴”技术可以缩短对合端骨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和减少并发症,对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重视其在骨搬运技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Y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 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诱导膜与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文献,比较二者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诱导膜技术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Meta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次数、愈合时间、并发症、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Iowa及踝关节Iowa评分。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3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次数[(=-0.61,95%(-0.89,-0.33),0.000 1)]、愈合时间[(=-6.66,95%(-11.35,-1.97),=0.005)]、并发症发生率[(=0.22,95%(0.14,0.34),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51.60,95%(-57.34,160.55),=0.35)]、临床疗效{骨性结局[(=1.18,95%(0.51,2.69),=0.70)]、功能结局[(=1.78,95%(0.89,3.55),=0.10)]},患膝[(=0.09,95%(-2.95,3.12),=0.95)]及踝[(=1.14,95%(-1.37,3.64),=0.37)]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诱导膜技术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均取得较好疗效;诱导膜技术手术次数、愈合时间、并发症等较Ilizarov骨搬运技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对比,评估负载rh-BMP2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对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53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予术中植骨,其中27例患者术中予负载rh-BMP2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研究组),另26例患者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植骨(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功能评分、Rasmussen影像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45±2.31)个月,所有患者最终均骨性愈合。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3.46±3.38)周]明显短于对照组[(16.67±6.51)周](P<0.05);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HSS评分[(85.53±5.30)分]优于对照组[(80.58±6.40)分](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Rasmussen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6.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胫神经损伤分为胫神经损伤组(n=16)与无胫神经损伤组(n=16),两组均接受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矿化区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及针道感染等情况;拆除外固定后,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1)32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28±4.79)个月,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与外固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胫神经损伤组2例、无胫神经损伤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均为PALEYⅠ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胫神经损伤组对接点不愈合率为3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ASAMI骨愈合评分的优良率均为100%,肢体评分优良率胫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硫酸钙介导的诱导膜(Masquelet)技术与常规的Masquelet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9例成人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治疗的23例纳入硫酸钙组,男15例,女8例,骨缺损长度为(7.3±1.8)cm;常规的Masquelet技术治疗的16例纳入常规组,男12例,女4例,骨缺损长度为(7.4±1.9) cm。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例的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Iowa膝关节评分、Iowa踝关节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得分。结果 3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36个月,平均(20.5±7.5)个月。硫酸钙组与常规组的骨愈合时间分别为(20.85±4.31)周、(28.86±6.47)周,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23.17±6.93)周、(32.87±6.79)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4,P0.000 1;t=4.636,P0.000 1);两组末次随访时的Iowa膝、踝关节评分及SF-36量表总得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与常规的Masquelet技术均可有效地解决成人胫骨大段骨缺损清创后大段骨缺损问题,但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能显著缩短治疗周期,完全负重时间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基层医院治疗类似病例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3月共收治31例股中下段骨折并骨缺损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16-43岁,平均21.7岁。术中采用残存自体骨或取髂骨,在残存大骨片及取髂骨周边钻孔,以可吸收缝线编织成网状,分别固定在近远端,网状腔中间填塞松质骨。固定方式采用普通钢板、锁定钢板、LISS钢板以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 31例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其中22例均顺利愈合,6例出现钢板断裂,另3例发生感染及骨不连并发症,9例均在术后5-18月二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下段骨缺损效果良好,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骨折并骨缺损的方法之一。内固定的材料、股骨髁间骨折、内侧植骨的可靠程度与远期钢板断裂及下肢内翻等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植骨修复初次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平台内侧包容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获得的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内侧包容性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9例(10膝)膝骨关节炎合并内侧胫骨平台包容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常规骨水泥固定胫骨假体,缺损的植骨部位完全覆盖于假体下。结果随访时间3月~2年,平均1.4年,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6.7(31~54)分,提高到84.7(76~94)分。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骨缺损得到有效修复,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近期随访无感染征象,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植骨块移位及吸收。结论自体骨植骨可有效的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内侧包容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骨搬移技术:将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与胫腓骨坚强固定后,在胫骨骨缺损的远端或近端截骨,形成滑移骨段;按照既定调节速率牵拉滑移骨段,向骨残端靠近,逐步填充骨缺损区;在牵拉应力的作用下,机体再生信号系统被激活,新生骨痂逐渐产生、增多、聚集、矿化、塑性,填补搬移区,最终治愈骨缺损。手风琴技术:基于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衍生出的手风琴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单纯的牵拉应力,在此基础上引入压缩应力,使断端受到交替性的牵拉-压缩应力刺激,从而刺激新骨及血管再生,以期达到断端骨愈合的目的。背景: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骨缺损方面优势明显,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胫骨骨缺损,但该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急待解决。目的:就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优势、不足及改进策略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71至2019年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以“bone defect,bone transport,accordion maneuver,ultrasonography,energy spectrum CT,pin site in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胫骨骨缺损,骨搬移技术,手风琴技术,超声,能谱CT,针道感染”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7篇,并以此对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优势、不足及改进策略作一综述。结果与结论:①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感染及畸形的胫骨骨缺损方面优势明显;②对于骨搬移技术的并发症,如针道感染、搬移区新骨矿化不良、对合端愈合困难等问题,可采用新的消毒剂、手风琴技术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谱CT等辅助检查来解决,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③仍需改善现有的治疗技术或选择新的方法来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CID: 0000-0003-3985-1091(贺国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8月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6例,共18例.结果 1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创面缺损修复满意.结论 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皮瓣面积大、质地柔软、成功率高、创伤小、且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大块髂骨植入胫骨平台重建胫骨平台粉碎骨折合并平台缺损的疗效。方法:本组13例胫骨平台粉碎骨折AO分类均为C3型,取自体大块髂骨植入一侧胫骨平台,用拉力螺钉、“T”型钢板和“高尔夫”型钢板内固定重建胫骨平台关节面。结果:本组13例随访6~18个月,植入的大块髂骨无塌陷,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78~95分,平均90.3分。结论:应用大块自体髂骨植入重建胫骨平台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
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观察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及足部行走能力。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程度、Holden步行能力、FAC步行能力均好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15.2±6.2)d、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均(9.4±1.5)d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行走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Masquelet技术:又称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由2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为培育诱导膜阶段,该阶段进行彻底清创后以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充分的软组织覆盖;第二个阶段为植入自体骨阶段,该阶段在完整保留诱导膜的情况下去除骨水泥,充填自体骨。
骨运输技术:又称Ilizarov 技术,指将骨切断成为2个骨段并保留软组织及血供,用牵张器固定,经一段时间后按一定速度和频率逐步施加牵拉力将骨段牵开,基于张力-应力法则,骨段被缓慢牵拉时会保持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生长新骨不断增殖,达到骨延长目的。
背景:Masquelet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手术治疗的第二阶段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体骨,而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减少自体骨的使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结合国内外诱导膜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在诱导膜技术中如何减少自体骨用量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填充骨移植替代材料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996年1月至2019年9月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bone
transport technique;autologous bone;bone defect;bone graft;3D printing;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骨运输技术;自体骨;骨缺损;骨移植物;3D打印;组织工程”。
结果与结论:自诱导膜技术出现之后不断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但针对如何减少诱导膜第二阶段自体骨使用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国际统一的观点。目前应用的改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师还需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Jong-Keon
Oh提出的将明胶海绵作为植骨中心、外周环形植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组织工程技术具有发展潜力,随着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深入研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大致将未来诱导膜技术研究方向归纳为4种方向:膜技术的改进,手术方式的改进,应用联合材料,3D打印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些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ORCID: 0000-0003-4274-0421(王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背阔肌皮瓣局部转移腋窝成形术联合瘢痕松解修复烧灼伤后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青海红十字医院骨外科采用背阔肌皮瓣局部转移腋窝成形术修复9例腋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7 例、女2例,年龄22~43 岁。受伤原因:电击伤3例,烫伤4例,热压伤2例;腋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轻度3例、中度5例、重度1例;受伤至整复时间为3~10年。患者均为上肢、前胸及腋部烧灼伤后导致瘢痕挛缩畸形,术前患者肩关节外展角度为47.5°±19.7°。术中先行瘢痕松解,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采用背阔肌皮瓣转移覆盖,切取皮瓣面积7 cm×12 cm~12 cm×2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中厚皮片植皮覆盖。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随访9~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治愈;6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部分缝合后小面积缺损采用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植皮均成活,所有病例供区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外观佳,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外展角度达127.8°±23.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860, P<0.01)。结论 背阔肌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外观佳,肩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