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33例)和介入组(21例),手术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瘤颈残余率和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R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瘤颈残余率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瘤颈残余率相对较高,且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仍倾向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不同的二次干预方式对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患者共101 例,其中男36例,女65例;首次发病年龄15~69(45±11)岁,复发年龄16~76(48±11)岁。根据二次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24例)、栓塞组(39例)、栓塞+支架组(30例)、保守组(8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干预后是否存在并发症、干预后是否再复发,判断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4组复发动脉瘤患者的二次干预时年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吸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动脉瘤直径及瘤颈宽度、mR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动脉瘤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7.485, P<0.05);二次干预前后mRS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干预后手术组复发0例(0%)、栓塞组10例(25.6%,10/39)、栓塞+支架组3例(10%,3/30)、保守组2例复发进展(2/8),4组间动脉瘤再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6, P<0.05)。结论 对于复发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及支架辅助等均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开颅夹闭较介入治疗具有更低的再复发率;对于保守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需要严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相当,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预后恢复更加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级)和预后不良组(3~6级)。评价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结果,92例患者中,预后不良46例,预后不良率为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CT改良Fisher分级、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脑梗死、术后脑积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脑梗死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脑梗死是影响老年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术中应操作轻柔,以减少血管刺激;术后给予足够血容量,预防血管痉挛、改善循环等,以减少术后脑梗死发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稳定,减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开颅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6%,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的76.6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患者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5例(41.66%)、30例(50.00%)、5例(8.33%)、0例(0.00%),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19例(31.66%)、24例(40.00%)、9例(15.00%)、8例13.33%)(P0.05);介入栓塞组GOS评分5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26例(43.33%)、24例(40.00%)、6例(10.00%)、4例(6.00%)、0例(0.00%),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GOS评分5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20例(33.33%)、16例(26.66%)、12例(20.00%)、7例(11.33%)、5例(8.33%)(P0.05);介入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6%,明显低于开颅夹闭组36.66%(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且患者预后情况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血管内栓塞组(IE组,43例)和开颅夹闭术组(MC组,4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住院费用和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组治疗良好率比M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组住院费用比MC组低,住院时间比MC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E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MC组低(P0.01)。结论血管内栓塞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一站式切除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一站式切除的33例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指征和结果,并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结果 19例(57. 6%)患者存在出血,7例(21. 2%)存在癫痫发作,6例(18. 2%)存在头痛,1例(3. 0%)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SMG):Ⅲ级7例(21. 2%)、Ⅳ级22例(66. 7%)、Ⅴ级4例(12. 1%)。切除术后共7例(21. 2%)患者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32例(97. 0%)患者术后造影显示畸形团完全闭塞。无死亡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9. 6个月,31例(93. 9%)患者mRS为0分,1例(3. 05%)患者mRS为1分,1例(3. 05%)患者mRS为4分。结论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一站式切除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弥补单了一治疗方案的缺陷,获得了较高的即时闭塞率和相对较低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在48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随访4月~3年,27例病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3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0例,持续性植物生存0例,死亡2例.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及时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并为后续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提供条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与单纯支架取栓对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开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岳阳市一人民医院2016-01-2018-12治疗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单纯取栓组,16例)和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组(桥接治疗组,13例)。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统计分析两组平均血管开通时间、平均取栓次数、术后24h以及术后7天NIHSS评分和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症状性出血及其它恶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取栓治疗后血管开通情况良好,术后NIHSS评分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桥接取栓组平均血管开通时间为(95.00±15.00)min,平均取栓次数为(3.10±0.90)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90天mRS评分0-2分患者占61. 54%(8/13)。单纯取栓组平均血管开通时间为(98.00±17.00)min,平均取栓次数为(3.30±1.10)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90天mRS评分0-2分患者占37. 50%(6/16)。以上两组指标相比,单纯支架取栓组与静脉溶栓桥接取栓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手术并发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二组在90天mRS评分0-2分者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和单纯支架取栓均能快速开通颅内闭塞大动脉,但前者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对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血清分泌性蛋白DKK-1、骨保护素(OPG)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武汉市汉口医院行初次单侧TKA的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13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与联合组,其中手术组(69例)实施TKA手术,联合组(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PRP。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视觉模拟评分(VAS)及DKK-1、OPG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手术组的88. 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0);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 71%,手术组为4. 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84);治疗前,2组患者HSS、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联合组高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低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DKK-1、OPG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DKK-1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联合组低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OPG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联合组高于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KA联合PRP治疗可促进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DKK-1表达水平并提高OPG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AE组和TURP组,每组68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并发症情况,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力(MDP)、最大尿流率(Qmax)和膀胱存余尿量(PVR),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PAE组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改善情况优于TURP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URP组(P 0. 05)。2组治疗后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AE组勃起功能专项量表(IIEF-EF)评分高于TURP组(P 0. 05)。2组治疗后MDP、Qmax、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AE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留置导管时间均少/短于TURP组(P 0. 05)。结论 与TURP相比,PAE治疗前列腺增生可改善患者性功能障碍及尿路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6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65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为常规手术组,102例采取血管内治疗为血管介入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血管介入组局限性脑梗死8例,神经功能障碍11例,神经功能缺失6例,并发症发生率25.0%;常规手术组局限性脑梗死10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神经功能缺失8例,并发症发生率63.3%,血管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好,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严格精细操作,其并发症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27例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在48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结 果随访4月.3年,27例病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3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0例,持续性植物生存0例,死亡2例.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及时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并为后续积极的抗血管痉挛治疗提供条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专为小血管设计的低剖面、自膨式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LEO+Baby支架51枚,1例患者支架导管到位困难,转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操作成功,成功率为98%(51/52);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42例,瘤颈残留9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术中弹簧圈脱出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4~5分2例,2~3分5例,随访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术后6个月DSA复查结果显示完全栓塞率89.1%(41/46),其余5例未行DSA复查;无支架相关并发症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头颅CT显示,无迟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结论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围术期并发症少且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行夹闭手术治疗的189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手术193例次(4例患者行双侧手术)。按照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中是否出现同侧内囊后肢梗塞分为2组,非梗塞组166例次,梗塞组27例次。观察2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是否放置多个动脉瘤夹、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后手术时机、年龄、高血压病史的差异。结果 193例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有27例患者发生同侧内囊后肢梗塞,发生率为14. 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是造成患者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减少动脉瘤破裂,则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同侧内囊后肢梗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109例因髋部骨折在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6岁以上)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分为2组,入院48 h内接受手术者32例为早期手术组,入院48 h后手术者77例为延期手术组;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转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早期手术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3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复查恢复情况,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2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mRS评分均为0分,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后1周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至2~3级,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2~3分,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后其靶血管均通畅,均未见原动脉瘤显影,未见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或梗死病灶。手术后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快于手术前(P0.05),血流阻力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血管通畅率高,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观察3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术期的病情变化,针对性加强预防措施、及早正确处理颅内动脉瘤及介入手术的并发症.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防止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术中予以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通过有效的护理避免出血、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果 本组成功栓塞 36例动脉瘤病人,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因肺内感染死亡.结论 围术期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施行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技术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及患者认知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115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其中经单纯弹簧圈栓塞7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2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3例,同期收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测试介入栓塞术前、术后认知功能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29例,大部分栓塞40例,部分栓塞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16例,大部分栓塞4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17例,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3例。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比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χ~2=6.886 2,P=0.032 0)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χ~2=15.900,P=0.000 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0,P=0.026 2)。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情况:单纯弹簧圈栓塞组(24.0±0.2)分与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4.3±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38 6,P=0.000 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24.0±0.2)分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1.5±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84 8,P=0.000 0),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4.3±0.2)分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1.5±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0 2,P=0.000 0)。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结论不同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疗效满意,并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往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但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较长,解脱区质地硬,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微小动脉瘤的栓塞。 目的:观察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有脑叶出血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证实为颅内动脉瘤,采用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患者破裂动脉瘤致密栓塞,填塞达99%,出血得到控制。提示水解脱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操作方便,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的可能,应该为目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较好的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