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留守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未来取向的影响关系中,心理控制源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内容包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以及心理控制源问卷。结果:①相较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汇报了更多的父母消极教养(P0.01)。②父母积极教养与消极教养分别与心理控制源(r=0.227,0.318;P0.001)及未来取向(r=-0.211,-0.236;P0.001)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③心理控制源在父母积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5,Bootstrap 95%CI为[0.01,0.08]),但在父母消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为-0.02,Bootstrap 95%CI为[-0.05,0.01])。结论:留守家庭中,心理控制源是父母积极教养影响其子女未来取向的重要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市280名3~6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3~6岁儿童抑制控制能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放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0.24;P<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与抑制控制总分显著正相关(r=0.14~0.29,P<0.05),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β=0.16,0.11,0.22,0.16;P<0.05),放任性教养方式显著地负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p=-0.15,P<0.05);家庭环境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抑制控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民主性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抑制控制,放任性教养方式部分通过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和组织性间接影响幼儿的抑制控制.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能力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可独立影响幼儿抑制控制,也可通过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产生间接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建设良好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抑制控制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关系,以期对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90名视障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视障男生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FA2和MO4)(t=2.327,2.17;P0.05)、过分干涉(FA3和MO2)(t=2.134,2.577;P0.05)、拒绝否定(FA5与MO3)(t=2.29,3.212;P0.05)方面显著高于视障女生;(2)视障男生的社会期望显著低于视障女生(t=-2.07,P0.05);(3)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有显著相关,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亲的惩罚/严厉(FA2),和拒绝/否认(FA5)有显著的负相关(r=-0.170,-0.184;P0.05),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O3)有显著的负相关(r=-0.180,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父母应为视障儿童提供适当的、和谐的科学教养方式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他人导向的自我监控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人际社交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我监控量表,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对400名高中生进行测量,采用逐步回归进行中介检验。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拒绝程度(β=0.135,0.145;P0.01)和父母过度保护程度高(β=1.05,0.76;P0.01)时,青少年越多使用网络人际交往,他人导向在其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和程度越高(△R~2=0.02,β=-0.13,P0.01;△R~2=0.02,β=-0.15,P0.01),青少年越少使用网络人际交往,他人导向在其中起到负向中介作用。结论: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人际交往,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青少年使用网络社交。自我监控的他人导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网络人际社交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 探讨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对99名小学留守儿童和68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与对照组儿童和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较少;小学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值:3.09~5.07,P<0.05);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β=-0.37,P<0.01).结论 小学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大部分社会支持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模式上却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初中生学业拖延的现状,探究未来取向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以及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选取344位初中生,采用学业拖延倾向量表、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和情绪弹性量表进行施测。结果:①初中生学业拖延得分为(55.68±13.19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性别、是否在校住宿、年龄、年级、成长环境、父母对其学习的关心程度、和父母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在学业拖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初中生学业拖延和未来取向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学业拖延与情绪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未来取向和情绪弹性呈显著正相关(r=0.166,P0.01);③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未来取向对学业拖延的直接路径效应,以及未来取向经情绪弹性对学业拖延的间接路径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在0值的同侧,情绪弹性在未来取向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未来取向可直接影响学业拖延,也可通过情绪弹性间接影响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以医学生为被试,探讨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和Aitken拖延问卷对65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医学生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差异显著(F=8.25,P0.01);2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关爱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23,-0.30;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正相关(r=0.14,0.12;P0.01),父母鼓励自主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16,-0.19;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相关不显著(P0.05),父母控制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0.23;P0.01),母亲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负相关(r=-0.09,P0.05),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35,P0.01);3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父母控制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父母关爱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学业拖延,还可以通过学业延迟满足间接预测学业拖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延迟满足均可影响学业拖延,且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关爱与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儿童发病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6例BPD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者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BPD的影响。结果:BPD组FES量表中亲密度(F=4.098,P0.05)、情感表达(F=3.245,P0.05)及娱乐性(F=3.090,P0.05)分值与EMBU量表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值(M1)(F=27.891,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ES量表中矛盾性(F=6.871,P0.01)、控制性(F=3.765,P0.05)分值及EMBU量表中父亲惩罚、严厉(F2)(F=6.754,P0.01)、母亲惩罚、严厉(M4)(F=4.762,P0.05)、父亲拒绝、否认(F5)(F=5.432,P0.01)、母亲拒绝、否认(M3)(F=6.760,P0.01)、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M2)(F=7.012,P0.01)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M1是儿童BPD影响因素,其中亲密度(β=-0.608,P0.01)、M1(β=-0.771,P0.01)是保护性因素,矛盾性(β=0.509,P0.05)、控制性(β=0.617,P0.01)是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成员的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儿童BP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的特点及学校疏离感在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乡镇中学264名留守初中生(男生116人,女生148人),采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父母期望问卷、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量表、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量表分别测量留守初中生的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学校疏离感和学业适应水平。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留守初中生中,女生的学业适应水平高于男生(F=12.70,8.35,7.41;P0.001);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均与学校疏离感显著负相关(r=-0.72,-0.63,-0.35;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显著正相关(r=0.54,0.32;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正向预测学业适应(β=0.49,0.13;P0.05),学校疏离感在教师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73,95%CI为(0.07,0.12);在父母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62,95%CI为(0.01,0.04)。结论:学校疏离感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70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民主性教养方式与自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7,P=0.000)。(2)父母在不一致性、溺爱性教养方式上的评分与儿童自尊总体(F=7.544,P=0.001;F=3.650,P=0.026)以及重要感(F=6.578,P=0.001;F=3.781,P=0.023)、外表感(F=4.418,P=0.012)、自我胜任感(F=6.132,P=0.002;F=4.989,P=0.007)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民主性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高自尊;相反,对儿童越溺爱、教育方式越不一致,则容易使儿童形成低自尊。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以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的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和分位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线性回归中母亲的温暖理解的估计系数为-0.1115,父母惩罚严厉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802,0.5158;(2)在分位回归中,惩罚严厉的估计系数,随着分位回归数从0.5到0.9,有增加的趋势;(3)整体上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1303,-0.2897,对孤独感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分位回归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在中低分位点处估计系数为(0.8142,0.2588)和(-0.3334,-0.4885),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结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其中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为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孤独感体验强烈的学业不良儿童,惩罚严厉对其孤独感影响尤其显著,父母更应慎重使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作用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留守类型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马鞍山市农村中小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3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内外向(F=9.075,P<0.001)、神经质(F=36.632,P<0.001)及精神质(F=4.530,P<0.05)人格维度、心理健康总得分(F=71.694,P<0.001)上均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680,0.352;P<0.01).③内外向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158,P<0.001),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精神质人格特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647,-0.345;P<0.001).④留守类型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2,P<0.01),留守类型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精神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留守类型在留守儿童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学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流动儿童1198人、留守儿童1631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中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维度(CAPBQ-A)评估儿童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生活事件量表(LEQ)评估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中的父母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P)和教师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T)评估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结果:流动儿童CAPBQ-A得分高于留守儿童(P0.001)。对CAPBQA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的是儿童类别(β=-0.07)、LEQ得分(β=-0.04)、SPRQ-P得分(β=0.13)、SPRQ-T得分(β=0.31);SPRQ-P得分对流动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留守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SPRQ-T得分对留守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流动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均P0.01)。结论: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更差。人际关系对两类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负性生活事件更大;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冲突程度较低的父母分歧频繁程度对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方面的父母分歧导致各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方法: 从前期研究样本中,选取父母报告均完整的儿童103人(男42人,女61人),采用互动适应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要求父母分别报告彼此之间分歧的频繁程度和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 父母分歧总分(2.35±0.44)对儿童退缩、焦虑和身体疾病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3、0.22、0.20,均P<0.05).其中,行为分歧可以预测退缩、焦虑、社交不良、多动/注意问题(β=0.31、0.26、0.20、0.20,P<0.05或0.01);重大决定分歧可以预测违纪(β=0.27,P<0.01);对待朋友分歧可以预测攻击(P=0.25,P<0.05);教育分歧可以预测身体疾病(β=0.26,P<0.01);生活目标分歧可以预测分裂样/强迫倾向(β=-0.22,P<0.05).结论: 父母分歧的频繁程度对7岁儿童的内部问题和身体症状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分歧与多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联系可能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父母分歧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冒险性间的中介作用,为父母增强大学生冒险性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决策风险偏好问卷、自尊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天津市、沧州市、廊坊市3所高校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亲无职业的大学生自尊心要显著低于父亲有职业的大学生(F=2.376,P0.01);自主选择对冒险性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225,t=4.394,P=0.000);父母自主支持和自尊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108,ΔR2=0.056;P0.05)。结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教养方式对冒险性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提升父母的教养水平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冒险性,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内容.方法 以163名唐山中职生为被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中职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中,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在性别(t=-3.768,P<0.01)、独生与否(t=-19.312.P<0.01)、出生地(t=-6.425,P<0.01)存在显著差异;惩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化问题行为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4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男生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9,P0.0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5,P0.001),和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8,P0.001);积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55,P0.001),消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62,P0.001)。结论积极应对方式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抑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学低年级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与分娩方式、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小学二年级学生217例,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编)、Alabama教养问卷(APQ)、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分别对儿童分娩方式、父母教养行为、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与CBCL内化问题得分正向关联(β=0.16,P0.05);Bootstrap分析结果显示,APQ不良监督得分在男孩分娩方式与CBCL内外化问题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Coef_1=2.72,P_10.05;Coef_2=2.23,P_20.05)。结论:剖宫产小学低年级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其问题行为受父母不良监督的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