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行带血管蒂的尺神经显微松解前置术治疗23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术后观察其效果。结果19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3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大部恢复。1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无改善。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血供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施行带血供尺神经显微松解前置术,术中观察尺神经肘管段的血供分支分布特点,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14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2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大部恢复。无并发症。结论:带血供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尺神经原位松解术和皮下前置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3 月~2012 年10月收治64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32例采用尺神经原位松解术(原位松解组),32例采用尺神经皮下前置(皮下前置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侧、病程及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部第一背侧骨间肌肌力、小指展肌肌力以及小指末节指腹皮肤测量两点辨别觉,肘上5cm~肘下5cm尺神经传导速度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个月。末次随访时,二组患者手部第一背侧骨间肌肌力、小指展肌肌力及小指末节两点辨别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尺神经原位松解组并发症的发生率6.25%明显低于皮下松解前置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神经单纯松解及皮下前置两种方法治疗肘管综合征均可达到良好疗效,其中尺神经原位松解法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尺神经前置术中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对神经电生理恢复的早期效果。方法收集肘管综合征患者共34人:10人为肘部外伤后引起尺神经卡压,24人无明显诱因;均予肘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术中尺神经表面包裹可吸收医用膜者19侧,未使用者17侧。随访时间2~15个月。随访肌电图:肘上5cm~肘下5cm神经传导速度、以及在肘部刺激尺神经后于小鱼际肌引出CMAP波幅的术前术后的区别。结果2组在肘部尺神经卡压段的传导速度(MNCV)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对照组1人,观察组3人术前小指展肌无法引出CMAP,MNCV为0,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余下患者中,对照组MNCV差值平均改善程度有43.0%,观察组平均改善程度有58.7%,但总体上2组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别。波幅方面,对照组在小指展肌引出的CMAP波幅较术前平均改善程度54.6%,观察组108.3%。且总体上两组波幅改变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别。结论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在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中对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5岁,左手肌肉萎缩并环小指麻木半年就诊,查体:左环指尺侧半及左小指皮肤感觉减退,左手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环小指呈爪状畸形,夹纸试验阳性,左肘尺神经沟处Tinel征阳性,左前臂内侧皮肤感觉无异常.诊断为"左肘管综合征(重度)[1]",入院拟行尺神经探查松解及前置术,术中探查见尺神经并未在尺神经沟内,而是在肱骨内侧髁的前侧走行,与尺侧上副动脉伴行(图1).神经沟的浅面未见明显的筋膜和韧带覆盖,而是被肌肉组织充填,尺神经在肱骨内侧髁近侧和远侧分别被增厚的腱膜(来源不明)和尺侧屈腕肌的筋膜压迫,卡压段神经变细,中间段神经水肿增粗,切开筋膜,松解神经外膜,然后切开内侧髁前面的深筋膜,将尺神经移位其内,缝合筋膜数针予以固定.  相似文献   

6.
尺神经肘管段半脱位的临床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探讨尺神经肘管段半脱位的解剖因素 ,为尺神经前移术提供依据。方法 :选教学用的 4 8侧(男 36、女 12 )成人固定上肢标本 ,观测尺神经肘管段横径和肘管横径 ;对 5 7块干性肱骨的尺神经沟和内上髁宽度进行测量 ;对临床 10例患者的尺神经沟X线摄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肘管横径和尺神经肘管段横径分别为 :男 (6 .12± 0 .83)mm和 (4.2 4± 0 .6 9)mm ,女 (5 .93± 0 .71)mm和 (4.15± 0 .71)mm ;(2 )肱骨尺神经沟深度和内上髁宽度分别为 :左 (7.93± 0 .75 )mm和 (13.12± 1.0 5 )mm ,右 (7.89± 0 .81)mm和 (13.2 1± 1.2 3)mm ;(3)屈肘时肱三头肌内侧头向前、向内突出 ,伸入肘管挤压尺神经 ,肱三头肌内侧头收缩时可引起尺神经半脱位。 10例尺神经半脱位患者尺神经沟切线X摄片 ,有 6例患侧示尺神经沟较健侧变浅。结论 :(1)肘管段尺神经过粗、肘管相对浅窄 ,肱骨内上髁宽度过窄、尺神经沟变浅时 ,尺神经易发生半脱位 ;(2 )肘管段尺神经半脱位与肘管综合征无直接关系 ;(3)肘管段尺神经半脱位时行尺神经前移术可避免尺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儿童尺神经前置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共20肘)福尔马林固定的6~8岁儿童尸体上肢标本,解剖尺神经沟、尺神经行径伴行血管以及尺神经前置后解剖关系。结果尺神经主要接受尺侧上副动脉血供,前臂尺神经的血供则主要由尺动脉提供,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血管的大部分行程与尺神经紧贴伴行,在尺神经前置越过肱骨内上髁时,不会造成伴行血管过度牵拉而对尺神经血供造成影响。尺神经前置后滑动性好,有良好的组织床,同时又能解除屈肘对尺神经牵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尺神经前置术不会影响神经血供,具有可行性,前置时需切断上臂内侧肌间隔,皮下前置滑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潍坊市中医院的CuTS患者98例,其中单侧肘管综合征92例,双侧肘管综合征6例,受检尺神经104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数据.结果:104条受检尺神经中,46条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末端潜伏期≥3.2 ...  相似文献   

9.
尺神经沟扩大成形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肘管解剖基础,设计一种符合解剖、生物力学且操作简单、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案。方法:根据肘管解剖基础特点及致病因素,设计一种小切口,尺神经沟扩大成形术式。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2月对23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按该术式应用于临床观察疗效。本组按Machinnin和Dellon肘部尺神经卡压分度标准,中度6例、重度17例。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至43个月,平均19.3个月。23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尺神经沟扩大成形术扩大了肘管的四壁,保留了正常的软组织床,解决了屈肘时尺神经的牵拉张力,改善了神经内的微循环,符合解剖和生物力学,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尺神经及其血供在肘管综合征手术中应用解剖研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为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结果肘部尺神经血供有3个来源:尺侧上副动脉(I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后支(PURA),分别与尺神经伴行长度为(15.1±2.0)cm、(5.0±1.1)cm和(6.4±1.2)cm;尺神经在肘部发出1~2支关节支,2~3支肌支。结论行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时保护尺神经及其血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4例,16侧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肘管切开术、尺神经前置术、神经束间松解术、神经束膜切开减压术),全部经随访,时达3个月至1年9个月,术后即刻效果显著,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满意。优者13侧,良者3侧。本文详述了改进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其机理、手术所见,病因探讨、诊断要点、前置术的体会及手术适应症与疗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1Cubital tunnel release with two limited incisions:a cadaver study AlpM,AkkinSM,YalcinL,MarurT,BabacanM.采用两个局限性切口行肘管松解术的尸体研究肘管综合征是上肢第二常见的神经压迫性疾病,可以通过保守或外科的方法松解尺神经的压迫进行治疗。神经减压术是一种可选择性的简单而又损伤小的术式。我们提出了一种“两个限制性切口”的术式以便在尸体标本上以两个微创切口来达到松解肘管的目的。在1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的30侧肘部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两个限制性切口的术式,第二步是评估切开的解剖结构。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尺神经卡压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本病的最佳治疗手段,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神经内探针测量成人肘管的尺神经内部压力。结果 肘管内尺神经内部压力与肘后三角韧带的形态及关节活动状态有关。尺神经内压屈肘时升高(1.89kpa),伸肘时降低(0.93kpa);切断肘后三角韧带后尺神经内压明显降低,届肘时0.88Kpa,伸肘时0.61kpa。结论 手术治疗尺神经卡压症时,宜采取切断肘后三角韧带,将尺神经前置,充分降低尺神经内部压力,解除尺神经卡压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术前后肘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变化。术后随访2.5年。结果: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PURA)后支。3条动脉的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0±1.5)、(4.6±1.3)和(6.0±0.8)cm;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6.5±2.5)、(5.2±1.1)和(6.6±1.4)cm。有30%(6侧)IUCA缺如。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中SpO2检测显示,SUCA、IUCA和PURA均保持通畅组尺神经SpO2为(90±2.5)%。与之相比,阻断2支后尺神经SpO2明显降低(P<0.05)),均阻断后进一步降低(P<0.05)),保留2支则无显著变化(P>0.05))。电生理检测显示术后MCV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临床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4%。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HFUS)对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部分患者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探讨HFUS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应用中的指导意义,进而为临床制定最佳诊疗方案、改善手术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60腕,60肘),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岁。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并拟行手术的患者60例为病例组,其中腕管综合征(CTS)患者40例(52腕),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20例(25肘)。40例CTS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9岁。20例CuTS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1岁。患者术前均行HFUS及肌电图(EMG)检查、术后行HFUS检查。EMG测量正中神经(MN)、尺神经(U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和感觉神经潜伏期(DSL),HFUS分别测量MN、UN前后径、左右径、横截面积(CSA),以上各参数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术后神经前后径、左右径、CSA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US检测CTS、CuTS的灵敏度分别为91.67%、91.30%;特异度分别为75%、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78%、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2.86%、50.00%。结论 HFUS可作为临床上诊断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与EMG相结合可从形态和功能方面对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定量诊断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率。此外,应用HFUS对术前、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肌电图检测方法对诊断早期肘管综合征的敏感性,分析对早期肘管综合征诊断较敏感的肌电图检测方法,提高精准诊治率。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早期肘管综合征的患者126例,分别进行不同方法的肌电图检测,并通过检测各种方法的异常率指标,寻找对早期肘管综合征敏感性较高的电生理检查方法。结果 以尺神经肘上-肘下段MCV减慢敏感性最高,异常率高达91.6%,其次为腕-小指段SNAP波幅降低、SCV减慢,异常率分别为83.8%、72.7%,以尺侧腕屈肌异常敏感性最低。结论 不同的肌电图检测方法对早期肘管综合征的敏感性不同,以尺神经肘上-肘下段MCV减慢敏感性最高,以尺侧腕屈肌异常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带蒂尺侧腕屈肌转位重建屈肘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31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按因管神经蒂转位重建屈肘功能要求,观测了尺侧腕屈肌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的管蒂主要是尺侧返血管和尺血管的分支,以尺侧反血管分支为首选。支配尺侧腕屈肌的尺神经肌支长度多数不影响肌转位。按照保留尺侧腕屈肌主要血管和支配切断肌起止两端,经肌下和皮下道转位到肱二头肌正常解剖位置的术式设计,分析了血管神经蒂的选择和保护,讨论了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术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肘管的解剖特点,为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义。 方法 选取81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依据其肘管的解剖构造特点分为A、B两组,A 组:肘管支持带的厚度≥1.4 mm者,或者肘管支持带被滑车上肘肌取代者,共39例,B组:肘管支持带的厚度<1.4 mm者,共42例,均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术后随访12个月,我们将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A组的有效率为92.31%, B组的有效率为76.19%。 结论 对于肘管支持带较厚者,或者直接被滑车上肘肌的患者,引发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考虑为被增厚的弓状韧带或者被滑车上肘肌卡压,故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的效果好,而肘管支持带相对较薄者,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治疗效果较差,考虑这类肘管综合征患者为尺神经完全屈肘时遭到牵拉引起,而非卡压造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①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肘管段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游离1侧肘部尺神经及其供血动脉,观察神经与供血动脉的位置关系。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悬液的成人新鲜标本6侧,游离尺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行X线摄片,观察尺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情况。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移术,测量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前移距离。 结果 肘部尺神经血供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背侧支(PURA),3条营养血管与尺神经平均伴行长度分别是15.7、5.0和5.9 cm;至肱骨内上髁距离分别是15.0、4.5和5.0 cm;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性平均前移距离为1.8 cm。尺神经在肘部发出1~2支关节支,2~3支肌支。 结论 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切实可行,能很好的保护尺神经及其血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肘管综合征(CuTS)早期尺神经损伤患者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Cu TS患者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常规MCV、SCV检测,如尺神经发现异常随即加做尺神经节段检查和尺神经肘部节段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0例CuTS患者患侧手与健侧手对照比较发现均存在尺神经损伤,为进一步对尺神经损伤定位,加做尺神经MCV节段及尺神经MCV肘部节段寸进法检测,发现肘段潜伏期差延长,尤以肘下3cm至肘上2cm节段潜伏期差延长较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例CuTS患者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伤。3.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影响CuTS患者肌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采用跨肘上、肘下分段刺激尺神经可获得更高的尺神经损伤阳性率,能早期发现尺神经沟局部的异常传导,使CuTS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2.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肘管综合征患者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