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西部某省区多民族交界杂居的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4~8年级共210名留守儿童和110名非留守儿童和15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症状方面(F_(6,313)=2.26,P0.05),且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女孩比男孩严重(t=-3.10,P0.05),初中生比小学生严重(t=2.56,P0.05);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的双重影响,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人格特质的神经质和精神质(r=0.67,0.29;P0.01)的影响,社会支持帮助对心理健康(r=0.12,P0.05)有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存在监护类型和学段差异;③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回归预测效应(B=-0.02,P0.05),并且社会支持可以完善人格特质从而对心理健康发生作用。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心理健康受到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的双重影响,增加社会支持可以改善人格特质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4所中学的8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总分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6,P=0.007;t=3.125,P=0.003;t=3.462,P=0.001;t=2.444,P=0.015;t=2.046,P=0.041;t=2.290,P=0.022;t=2.521,P=0.012;t=2.972,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40,P=0.006、t=5.544,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818,P=0.005;t=3.208,P=0.001);相关分析表明,精神质与SCL-90量表中除强迫症状、恐怖两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0.01),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r=0.155,P0.01),与其它各因子不相关(P0.05),神经质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掩饰性与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留守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不利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1.8±10.0,55.4±9.2,54.7±9.8,F=9.087,P<0.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58.3±9.6、53.6±9.2,F=5.976,P<0.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房树人测验对104例农村留守儿童和121例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两组儿童在内向孤僻(t=11.049,P<0.01)、自卑胆小(t=21.535,P<0.01),紧张焦虑(t=21.454,P<0.01)、抑郁(t=30.847,P<0.01)、攻击性(t=7.701,P<0.01)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心理维度之间显著相关(r=0.201~0.745,P<0.01).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需加强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以铜仁为例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开展这类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铜仁地区4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并以41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焦虑(t=2.042,P0.05)、孤独倾向(t=5.130,P0.001)、恐怖倾向(t=2.155,P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极显著的学年段差异(t=5.510,-3.987,-7.005,-3.829;P0.001);3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焦虑(t=-2.017,P0.05)、自责倾向(t=-3.752,P0.001)、身体症状(t=-2.669,P0.01)3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留守儿童女生。结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但从各因子得分看,其心理健康仍是我们要长时间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煤矿区儿童心理弹性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为提高煤矿区儿童的心理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对627名煤矿区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煤矿区儿童心理弹性的性别、独生子女状况、年级的分布差异。结果:从心理弹性总分与精神质(r=0.343,P0.01)、神经质(r=0.449,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r=-0.19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以N(神经质)维度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0.2%,其次为P(精神质)、E(内外倾)维度,其解释量均为4.3%。这3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28.8%。结论:煤矿区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性能够预测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和特点,为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设计,对重庆市25个区县13035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38份。其中非留守学生3057人,留守学生9881人(父母均在外工作的7728人,仅父亲在外的1622人,仅母亲在外的531人)。用自编调查表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和父母外出情况,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调查样本的生活事件发生水平。结果:父母均在外和仅母亲在外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仅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均P<0.05);留守女生在人际关系[(10.4±5.3)vs.(9.7±5.0)]和学习压力[(10.4±5.3)vs.(9.6±5.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留守男生(均P<0.001),在受处罚[(11.0±8.2)vs.(11.5±7.8),P<0.01]和其他[(4.9±4.4)vs.(5.9±4.5),P<0.001]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留守男生;父母离婚的留守学生的ASLEC总分[(49.1±25.6)vs.(47.4±25.4),P<0.05]和受处罚[(11.9±7.9)vs.(11.1±8.0),P<0.001]、健康与适应问题[(7.0±4.4)vs.(6.7±4.3),P<0.05]、其他[(5.8±4.6)vs.(5.4±4.6),P<0.01]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婚的留守学生。留守初中生和留守高中生的ASLE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留守小学生高(P<0.05);每三天以内和父母交流一次的留守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要低于其他交流频率的留守学生(P<0.05)。结论:双亲在外、母亲在外、父母离婚、与父母沟通少的留守学生生活事件发生水平更高,尤其是留守中学生。留守女生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生活事件和更少的受处罚和其他类型的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守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与贫困和希望感的关系。方法:在湖南、贵州和云南3个省份选取792名留守农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扶贫标准将留守农民其分为非贫困组(n=359,个人年收入≥2300元)和贫困组(n=433,个人年收入2300元),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成人特质希望量表(ADHS)测查留守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结果:非贫困留守农民SWLS、ADHS得分均高于贫困留守农民[(19.3±3.2)vs.(17.8±3.3),(22.2±2.9)vs.(21.0±3.8);均P0.001]。非贫困留守农民和贫困留守农民的SWLS得分与ADHS总分及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0.24~0.48,均P0.01)。贫困状况通过希望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起负向作用。结论:留守农民生活满意度与贫困关系密切,希望感在贫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子沟通在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15,-0.031],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39.34%.③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情绪表达对亲子沟通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情绪表达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亲子沟通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情绪表达通过亲子沟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loneli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r hundred and forty two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who completed the Social Anxiety Subscal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with both parent migration children, the scor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mother-only and father-only migration children were strongly higher, but did not differ across genders and ages. Additionally,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negative predicted life satisfaction. More important, the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in the links from social anxiety to life satisfaction. These findings call on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sectors of society, and propose that loneliness improvement program may have a preventive function for promot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以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抗逆力在自我关怀与焦虑和攻击性的纵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采用自悯量表对408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43.9%男生;平均年龄19.5±1.16岁)进行测量,相隔6个月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对同一群体进行追踪测量.结果:①自我关怀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安慰寻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安慰寻求量表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对河北省235名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在是否照顾孩子、丈夫是否经常回家和是否满意家庭收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0,-3.001,2.100,-2.334,2.115,-2.833;P<0.05);安慰寻求在是否照顾老人和是否照顾孩子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0,-3.145;P<0.05);②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和安慰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均呈显著负相关(r=-0.271,-0.484;P<0.05);安慰寻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显著正相关(r=0.581,P<0.05);③安慰寻求在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可通过安慰寻求中介效应作用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19.
Properties of chemoreceptors of tongue of rat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