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PostC)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后处理组(NBP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心肌缺血后处理组(MIP)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IP)。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后,测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结果:MIP和LIP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Con组(P﹤0.01);再灌注180 min末血浆CK活性检测证实心肌梗死面积的这种差异;MIP和LIP组再灌注180 min末MDA含量明显低于Con组(P﹤0.01);MIP和LIP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U/100 g)均明显轻于Con组 (P﹤0.01)。 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肢体短暂缺血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脑缺血后进行短暂肢体缺血提高脑缺血耐受模型,确定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时程的影响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作用,探讨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第1批实验将小鼠分为9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时间分别0.5 h、1 h、1.5 h、2 h组),脑缺血/再灌注+短暂肢体缺血(LIPostC)组(0.5 h+LIPostC、1 h+LIPostC、1.5 h+LIPostC、2 h+LIPostC组)。分别观察小鼠运动行为变化;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程度。第2批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LIPostC组和MCAO+LIPostC+quercetin组(缺血时间为2 h)。术后24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皮质中HSP70蛋白表达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缺血时程影响小鼠运动行为和脑损伤程度,随脑缺血时间延长,小鼠的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加重,其行为缺陷和脑病理变化明显;缺血2 h组脑损伤程度比缺血1.5 h组和缺血1 h组严重(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施加LIPostC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LIPostC各组与相对应的I/R组比较,其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呈现不同程度减轻,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脑皮质损伤减轻,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目减少。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较重,但LIPostC仍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以2 h脑缺血小鼠为模型进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LIPostC可提高缺血脑组织HSP70蛋白表达,改善神经功能,HSP70抑制剂quercetin可削弱LIPostC的这种脑保护作用。结论:LIPostC可抑制MCAO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缺血脑区HSP70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HSP70在LIPostC提高MCAO小鼠的脑缺血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切除、体外循环、肺移植、肺动脉栓塞等病都会造成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肺移植后肺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缺血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肺门和肺动静脉,未阻断;缺血再灌注组肺缺血1 h后再灌注2 h;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给予3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然后恢复再灌注2 h。实验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 < 0.05),而缺血后处理组增高不明显,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含量和活性均降低(P < 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病理检查见肺泡壁增厚,有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缺血后处理组肺泡壁增厚和水肿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有部分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所降低。结果提示,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肺缺血再灌注后炎症细胞聚集、氧自由基产生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理拮抗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后处理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缺血2 h后以Krebs-Henseleit buffer(KHB)液再灌注1 h;预处理(IPreC)组于缺血2 h前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处理,余同Con组;后处理(IPostC)组于缺血2 h后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后处理,即以KHB液行再灌注1 h。持续监测及记录肺动脉压(PAP),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分别留取3 mL灌流液,缺血前、再灌注始及再灌注末分别切取约20 mg肺组织制作10%的组织匀浆,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用于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IL-10、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再灌注结束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 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8、MDA及W/D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10较Co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明显拮抗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作为神经组织,在缺血缺氧环境中易受损伤。而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末动脉,极易发生缺血事件,并可迅速导致视网膜的严重损伤。所以缺血性视网膜损伤在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常见的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高眼压以及影响视网膜血流量的眼科手术等。有效挽救缺血视网膜组织的措施是早期恢复血液再灌注。然而临床上发现,经历了一段时间缺血的视网膜可能并未出现明显的功能改变,但在再灌注时,却出现明显功能障碍,例如引起视力下降和客观反应视网膜功能状态的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改变,这些功能障碍有时候甚至是不可逆;或者视网膜组织在缺血时已发生了功能受损,但再灌注并不使功能障碍减轻,反而加重了组织损伤。这两种情况都说明视网膜组织与心肌、脑组织等一样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即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aia)损伤。由于能造成永久失明等严重后果,RIR成为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眼科课题。本文拟就RIR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后处理减轻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方法8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PC组)以及缺血后处理加5-羟葵酸(5-HD)干预组(PC+5-HD组)。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测线粒体Ca2+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与IR组比较,PC组和IP组兔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SOD活性明显升高、线粒体Ca2+浓度、MDA浓度均下降(P<0.05),5-HD部分降低上述作用。结论PC可能通过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减轻线粒体钙超载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做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个级联反应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障碍、细胞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钙超载、自由基生成、炎性因子释放、线粒体损伤等。结论: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发现、全面干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临床新技术开展。缺血器官恢复灌流成为现实。然而恢复灌流器官往往不仅功能未恢复,反而使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故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的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但从近来的大量研究看,IRI与自由基、钙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及白细胞浸润等现象密切相关。 一、自由基的作用机制 自由基的产生:正常情况下,ATP代谢产物次黄嘌呤能迅速被黄嘌呤氧化酶(XOD)转变为黄嘌呤,进而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18只糖尿病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缺血再灌注组仅行胰腺移植;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前行非创伤性双后肢缺血后处理。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血糖和胰腺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均高于缺血后处理组(P < 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缺血后处理组(P < 0.01);与缺血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 < 0.01)。结果提示,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可通过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失活,从而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少胰腺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发现姜黄素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姜黄素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姜黄素预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以及联合处理组。肾脏再灌注24 h后,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肌酐和尿素氮。肾组织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肌酐、尿素氮均升高(P < 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的肌酐、尿素氮值在再灌注24 h后均下降(P < 0.05)。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的肌酐更低(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肾小管损伤明显;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肾小管损伤减轻明显,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损伤更轻。说明示姜黄素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 相似文献
14.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微循环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微循环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16),无创动脉夹夹闭股动脉4 h,松夹再灌注12 h或24 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血流量、微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 I-postC 12 h组W/D较I/R 12 h组低6.7% (P<0.05),骨骼肌肌原纤维水肿、溶解、分离和线粒体空泡样变性显著减轻;再灌注24 h I-postC组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较I/R 24 h组高10.46%(P<0.05),与IPC组无显著差异。(2)再灌注24 h 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高11.3% (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高39.8% 和24.1%,P<0.01),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肾缺血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外脏器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动物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经典缺血预处理(CIPC)、肾缺血预处理(KIP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肾缺血预处理(SOD+KIPC)4组。比较各组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一氧化氮(NO)含量、5'-核苷酸酶(5'-NT)活性的变化。结果:肾缺血预处理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血浆磷脂酶A2(PLA2)活性,同时使心肌5'-NT活性、NO含量明显高于I/R组。而在肾缺血预处理前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处理则肾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弱于KIPC组,与心肌5'-NT活性、NO含量下降相一致。结论:肾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也与通过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有关,氧自由基在介导该类物质的释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严云珍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3):129-130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 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指缺血脑组织在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的临床病理过程。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分离出的一类黄酮类成分,主要含灯盏乙素(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少量灯盏甲素及其他黄酮类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本文就灯盏花素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瑜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4):177-179
葛根素(Puerarin)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作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药物,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肌梗塞和中风性疾病。近年来,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起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就葛根素的脑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检测血浆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骨骼肌内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和肌湿重/干重比(wet/dry).结果 对照组和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CPK、LDH、MDA含量明显增高(P<0.01),骨骼肌内髓过氧化酶(MP0)活性和肌湿重/干重比明显升高(P<0.01);预处理组血浆和骨骼肌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 EGb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肢体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肢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莨菪碱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山莨菪碱(anisodamine)是我国西南地区茄科植物唐古特山莨菪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化学结构为托品酸-6β-羟基-α-脱品酯,通称654,天然品称为654-1,其人工合成品称为654-2,临床常用的是合成的消旋山莨菪碱,属于毒覃碱型(M型)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阻断剂。近年来发现山莨菪碱在对抗脑、肝、肾、心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上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山莨菪碱对肺I/R损伤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