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2)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2.311,P0.05);(3)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4)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38,P0.01);(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1)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0.09,P0.05;r=-0.12,P0.01);(2)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χ~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问卷对322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r=0.14,P0.05),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01;r=0.15,P0.01);消极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01)。消极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强迫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和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自尊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监视量表、外表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本科生(男生148人、女生252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1),大学生自尊与外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自我客体化可正向预测外表焦虑(β=0.28,P0.001),自我客体化可负向预测自尊(β=-0.13,P0.01);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43(P0.05),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6,0.09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36%。结论:大学生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对女性成人依恋、抑郁、焦虑水平的影响以及妊娠女性成人依恋和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40名妊娠女性和236名未孕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妊娠与未孕女性依恋类型分布存在差异(i~2=13.379,P0.01),未孕组安全性依恋的比例高于妊娠组;妊娠组在依恋焦虑、抑郁和焦虑得分上高于未孕组,差异非常显著(t=2.606,3.628,3.788;P0.01);②焦虑、抑郁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306,0.337,0.245,0.287;P0.01),抑郁、焦虑水平在依恋类型上有显著差异(F=25.312,17.693;P0.01)。结论:妊娠对女性成人依恋、抑郁、焦虑均有影响;妊娠女性的依恋和抑郁、焦虑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职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希望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存在与意义寻找在二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深圳市某高职1096名大学生(18.96±1.00岁),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总的功能分量表、成人素质希望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①家庭功能量表得分与希望呈负相关(r=-0.31, P0.01);家庭功能量表得分与意义存在、意义寻找分别呈负相关(r=-0.29, P0.01; r=-0.16, P0.01),意义存在、意义寻找与希望正相关(r=0.45, P0.01; r=0.22, P0.01)。②Boostrapping检验显示,家庭功能通过意义存在对希望的间接效应显著,同时家庭功能通过意义寻找对希望的间接效应显著。结论:家庭功能越强,高职大学生越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存在,并进行意义寻找,从而越容易产生希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杨宏飞修订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中文版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79,P0.05),完美主义个人标准、怀疑行动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37,P0.05;t=7.414,P0.01);2自评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关注错误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0.0001,P0.001;t=0.001,P0.01);3消极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04,P0.05;r=0.243,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因素与消极完美主义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亲在位与其安全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FPQ-R)、安全感量表(SQ)、中学生二维自尊量表(SLCS-R)对258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初中生父亲在位得分为3.45分,初中生父亲在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女生的父亲在位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98,P0.01),城市初中生父亲在位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t=2.614,P0.01),初中生父亲在位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③初中生父亲在位与其安全感呈正相关(r=0.476,P0.01),与自尊也呈显著正相关(r=0.574,P0.01);④初中生父亲在位对其安全感和自尊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父亲在位与其安全感及自尊关系密切,良好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初中生安全感和自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结论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大学生依恋回避、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对495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正相关(r=0.262,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均呈现显著负相关(r=-0.312,-0.234;P0.01);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r=-0.221,-0.230;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589,P0.01);②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依恋回避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习得性无助感,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41%。结论: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会受到依恋回避的直接影响,也会受到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链式中介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大学生亲子亲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探讨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亲和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对3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1)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正相关(r_(母亲)=0.11,r父亲=0.12;P0.05),扩散状态显著负相关(r_(母亲)=-0.18,P0.01;r父亲=-0.11,P0.05);(2)亲子亲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_(母亲)=-0.33,r_(父亲)=-0.30;P0.01);(3)孤独感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负相关(r=-0.22,P0.01),与延缓(r=0.15,P0.01)、早闭(r=0.20,P0.01)、扩散(r=0.18,P0.01)显著正相关;(4)孤独感在亲子亲和与同一性获得状态、扩散状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亲和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有效保护因子,且孤独感是两者关系的重要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幽默风格在成人依恋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幽默风格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4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依恋回避与自贬型幽默相关不显著外,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抑郁显著正相关Ps<0.01),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Ps<0.01);抑郁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正相关(Ps<0.01),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Ps<0.01);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强型幽默在依恋回避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又可以通过幽默风格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6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境和焦虑症状同卷(MASQ),依恋方式问卷(ASQ)及社会支持问卷(SSS)进行测量.结果:焦虑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J=-0.121),并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得分显著正相关(r=-0.280和r=-0.218),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显著负相关(r=-0.108和r=-0.21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通过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不安全型依恋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34.0%、轻视型26.7%、倾注型22.7%、害怕型16.5%;4种依恋类型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如客观支持,F=10.456,P0.001);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各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如客观支持,r=-0.214,P0.001);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03,P0.05)。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全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原生家庭功能与认知偏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安全感量表(SQ)、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73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原生家庭功能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0.473,P0.01),人际关系行为困扰与认知偏差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1),原生家庭功能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r=-0.401,P0.01)、认知偏差均呈显著负相关(r=-0.267,P0.01),安全感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r=-0.768,P0.01)、认知偏差均呈显著负相关(r=-0.625,P0.01);(2)原生家庭功能直接影响认知偏差,且存在两条路径:通过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认知偏差;通过安全感和人际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认知偏差,其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7.654%、36.872%和34.358%。结论:安全感和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原生家庭功能影响认知偏差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念在经验性回避与心理健康和正念在认知融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认知融合量表(CFQ)、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对四川成都某高校6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验性回避与认知融合(r=0.630,P0.01)、心理健康(r=0.568,P0.01)正相关,与正念(r=-0.413,P0.01)负相关;认知融合与正念(r=-0.366,P0.01)负相关、与心理健康(r=0.465,P0.01)正相关;而正念与心理健康(r=-0.445,P0.01)呈显著负相关。正念在经验性回避与心理健康,在认知融合与心理健康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8.47%和24.95%。结论:大学生经验性回避与认知融合不仅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同时还分别通过正念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