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作为应激因素,调查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自助应对方式,为采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对3975名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名(12.6%)名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症状,1066名(26.8%)名大学生肯定有抑郁症状,焦虑情绪发生率是13.9%,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12.30%、1.30%、0.30%.相关分析显示:是否存在抑郁症状与疫情信息、生活影响程度、学习影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支援(r=0142,0.205,0.224,0.360;P<0.05)成正相关;焦虑等级与疫情信息、生活影响程度、学习影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支援、抑郁总分(r=0.126,0.134,0.134,0.274,0.496;P<0.05)成正相关,而与疫情发生前是否存在心理疾病(r=-0.103;P<0.05)成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负面疫情信息大于正面疫情信息、在家运动时间、对学习影响程度、焦虑标准得分都影响抑郁症状出现;而性别、专业、关注疫情的信息时间及抑郁情绪出现都影响焦虑程度.结论:应激(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性别、专业、运动时间、关注疫情信息时间、正/负性信息、学习影响程度及抑郁焦虑等多个因素可能与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变化相关,采取应对方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对11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分别是73.2%和36.7%,两种情绪有显著相关性(r=0.436,P<0.001);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量表中的部分因子均有相关性(r=-0.406~0.630,P<0.01或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重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积极调整对抑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5.189,3.710,3.423;P<0.001;t=2.065,P<0.05),灾难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责难自己对焦虑情绪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7.397,8.032;P<0.001;t=3.043,P<0.01;t=2.399,P<0.05).结论 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方法中部分因素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推进高校开学复课,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网络问卷发放,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共317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异常检出率为16.9%,焦虑状态检出率22.4%,抑郁状态检出率35.4%;(2)女性心理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χ~2=3.815,P0.01),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显著高于非毕业年级(t=19.512,10.501,P0.01);本科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高于高职高专学生(χ~2=17.965,P0.01;F=8.780,11.706,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毕业年级是影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子(OR=1.394),医学专业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OR=0.915,0.902,0.897);女性是影响情绪困扰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子(OR=1.272,1.290,P0.05)。(4)武汉地区学生心理抑郁与焦虑状态检出率较其他地区更高,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抑郁症状比疫情初期显著增加。结论: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武汉大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毕业年级、女性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的危险因子,医学专业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舍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内科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两组受试者分别于入组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①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3.272,P<0.001)及对照组(t=10.912,P<0.05);②干预组的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1.343,P<0.001)及对照组(t=6.920,P<0.05);③干预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7.900,P<0.05)及对照组(t=6.080,P<0.05);④干预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x2=13.272,P<0.05).结论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癌症晚期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癌症晚期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其情绪状况,观察比较家属在综合心理干预8周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225,P<0.001);干预组患者家属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345,P<0.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改善癌症晚期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3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组和34名一般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和幸福感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研究组进行5周的心理干预,比较其情绪和幸福感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并与一般群体相比较.结果 ①研究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3.21,P<0.05);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得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8,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数没有显著性差异(t=0.96,P>0.05);②研究组在心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分数均有所改变,其中,SAS分数显著性降低(t=3.52,P<0.05);GWB分数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5);③研究组经心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焦虑和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幸福感仍较低且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结论 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心理干预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焦虑和抑郁的共患情况及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74例精神科门诊病人进行测验.结果 374人中抑郁和焦虑同时达到轻度以上的有198人(52.9%),单纯抑郁达到轻度以上的有91人(24.3%),单纯焦虑达到轻度以上的有23人(6.1%),抑郁焦虑未达到轻度标准的有62人(16.6%) (Pearsonx2=46.69 P<0.01);SDS、SAS总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28.83,24.62,P<0.001).在性别上女性SDS总均分高于男性(t=2.73,P<0.01),SAS总均分高于男性(t=2.48,P<0.05).在受教育程度上两量表总得分受教育程度低的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F=1.79,8.42,P<0.001);各年龄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F=0.414,0.398,P>0.05).结论 在以SDS、SAS为工具检测的病人中约有52.9%的病人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职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能力与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513名高职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 ①是与不是班干部的同学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733,P<0.01);②时间管理倾向与抑郁、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0,-0.181;P<0.01),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3,P<0.01);③抑郁情绪在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班干部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好于不是班干部的同学;时间管理能力越强,抑郁、焦虑情绪越低,自我效能感越高;抑郁情绪影响着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的差异.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进行测评,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SCL- 90人际敏感(t=-2.8,P<0.01)、抑郁(t=-2.3,P<0.05)、焦虑(t=-2.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调节在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方法 选用情绪调节问卷和Beck抑郁问卷,对河北省高校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整体来看处于中等水平(61.82±11.33),在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重新评价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4.14±6.86),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7.68±6.58);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重新评价(t=2.980,P<0.01)、表达抑制(t=-2.160,P<0.05)上有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抑郁(t=3.570,P<0.05)上的差异显著;④情绪调节中的重新评价策略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75,P<0.01).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影响抑郁,情绪调节越好,抑郁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城乡学龄儿童情绪问题的情况,探讨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运用问卷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8~16岁城乡学龄儿童480名进行情绪及心理弹性的施测.结果 乡村儿童筛选焦虑、抑郁百分比均高于城市儿童的百分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11、3.88,P<0.05);乡村儿童的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总分与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总分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总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3、-4.32,P<0.001);城乡儿童焦虑、抑郁评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均成显著负相关(r=-0.12~-0.60,P<0.01).结论 城乡儿童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问题,乡村儿童情绪问题更明显;心理弹性好的儿童,其焦虑抑郁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互动式团体讲座对减轻北京农村初中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某农村地区中学,随机抽选4个初二年级班级,选择2个班为干预组共90人,另2个班为对照组共90人,对干预组进行4次、每次50分钟的互动式团体讲座,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和自编干预效果及满意度量表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差值比较,焦虑(t=2.258,P<0.05)和抑郁(t=2.572,P<0.05)总分显著降低;不合理信念总分(t=3.475,P<0.01)显著降低,自我效能感(f=-2.698,P<0.01)、应对方式积极雏度得分显著升高(t=-2.720,P<0.01).结论 互动式团体讲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干预学生不合理信念的理性化,缓解了部分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其自我效能感,增强了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哈尔滨工业大学某年级大学生400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CV)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①经方差分析,亲密度与是否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F=11.560,P<0.001),适应性与是否抑郁之间有显著相关(F=6.258,P<0.001);②经回归分析,抑郁与亲密度之间呈负相关(r=-0.329,t=-6.766),抑郁与适应性之间呈负相关(r=-0.206,t=-4.921).结论 抑郁情绪与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相关均有显著性,且抑郁情绪越严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陕西省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幸福感,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并探讨心理干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组59人和对照组80人,均接受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对研究组进行2个月的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GWB,SDS,SAS变化,并将研究组干预后3个量表分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在进行心理干预前,研究组GWB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6.71,P<0.05),SAS分数高于对照组(t=12.83,P<0.05),SDS分数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51,P>0.05);②研究组经2个月心理干预后,GWB分数显著提高(t=8.37,P<0.05),SAS分数降低(t=9.43,P<0.05);③研究组经2个月心理干预后,幸福感水平、焦虑和抑郁情绪均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t=0.03,0.02,0.28;P均>0.05)。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幸福感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不明显。经过心理干预后,体育专业大学生幸福感提高,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并达到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1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不同性别医学院校大学生在焦虑情绪(t=1.826,P<0.05)、负性情绪(t=1.049,P<0.05)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焦虑情绪(t=0.072,P<0.05)、负性情绪(t=-0.698,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应对方式均不存在差异;③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负性情绪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医学院校男生焦虑情绪、负性情绪高于女生;心理学专业学生焦虑情绪高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负性情绪低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影响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及考研时的心理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科学根据。方法: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山东某医学院校2013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包括临床、预防、检验、护理等专业)。结果:1该校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考研的选择上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660,P<0.05);临床、预防、检验专业考研率较高。2不同特征毕业生的焦虑、抑郁程度有统计学差异,女性高于男性(t=-11.740,-9.100;P<0.01);护理和临床专业抑郁倾向较高(F=2.807,P<0.05)。3毕业选择方向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3.091;P<0.05),考研者焦虑、抑郁情绪均高于非考研者。结论:受不同专业、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影响,大学毕业生较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应针对相关原因,及时、科学的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9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抑郁、焦虑、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尊量表(SES),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评估。结果抑郁得分显著降低(t=2.824,P0.05);自尊得分显著升高(t=-2.341,P0.05);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t=-2.926,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3.135, P<0.01);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1.259, P>0.05).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