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治疗(EVT)后颅内高密度(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EVT后即刻可见PCHD的AIS患者资料,根据有无HT将其分为HT组(n=41)及无HT组(n=38);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和CT参数,分析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HT的价值。结果 HT组PCHD最大密度及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均大于无HT组(P均<0.001)。以87 HU为PCHD最大密度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AIS患者EVT后H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24%、71.05%及0.79;以0.94为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97.56%、71.05%及0.81;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T后即刻出现的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H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选择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封堵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巨大ASD患者,分析封堵器选择与缺损直径、缺损形态及缺损边缘状况的关系。结果 65例均封堵成功。26例采用直径为40 mm封堵器、24例42 mm、15例≥ 44 mm,三者间缺损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二者比值、封堵器加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损最小直径/缺损最大直径<0.80(n=24)与≥ 0.80(n=41)二者之间缺损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封堵器加大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损主动脉缘或后下缘<5 mm(n=45)与≥ 5 mm(n=20)二者之间封堵器直径、封堵器加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时,缺损直径、缺损形态及其边缘情况均影响封堵器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T鉴别诊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与机会性感染性肠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HSCT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且经内窥镜下组织活检病理确诊GI-GVHD(GI-GVHD组,n=31)或机会性感染性肠炎(机会性感染性肠炎组,n=28)患者,观察其CT表现差异。结果 GI-GVHD组CT显示肠壁增厚、肠壁强化、肠管积气及肠外CT表现肠周淋巴结增生、胆囊炎、膀胱炎或膀胱出血率均高于机会性感染性肠炎组(P均<0.05),而CT显示多灶性肠壁炎症及肠系膜水肿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有助于鉴别诊断HSCT后GI-GVHD与机会性感染性肠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疑诊肺栓塞(PE)患者的肺部CT平扫及CTPA资料,对平扫期和增强动脉期图像进行薄层重建,以Sure-Subtraction Lung软件行柔性减影,获得CE-Boost序列图像。将重建后增强动脉期图像(A组)与CE-Boost图像(B组)上传至Toshiba Vitrea后处理工作站,测量肺动脉及其分支CT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并由2名影像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B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左、右上肺动脉分支及左、右下肺动脉分支的CT值、SNR值及CNR值均高于A组(P均<0.001)。B组图像主观评分5(4,5)分,高于A组的2(1,2)分(Z=-4.980,P<0.001),且2名医师对A、B组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6)。结论 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可提高CTP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CEUS)联合声辐射力脉冲(ARFI)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微波消融(MWA)治疗大鼠肝泡型棘球蚴病(HAE)效果的价值。方法 将40只HAE大鼠模型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予超声引导下MWA,对照组仅常规饲养。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二维超声、CEUS和ARFI测量2组病灶最大径,以及实验组病灶边缘带平均灰阶比值与剪切波速度(SWV)。完成检测后处死大鼠,对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Masson染色,计数病灶边缘带微血管密度(MVD)及纤维化面积。结果 术后1个月,3种方法所测实验组病灶最大径均较术前缩小(P均<0.001),对照组病灶最大径均较入组时增大(P均<0.001);CEUS、ARFI所测病灶最大径均大于二维超声(P均<0.05),CEUS与ARF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病灶边缘带平均灰阶比值低于术前,平均SWV高于术前(P均<0.001);病灶边缘带MVD低于而纤维化面积高于对照组(P均<0.001),MVD与病灶边缘带灰阶比值呈正相关(r=0.541,P=0.011),SWV与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r=0.494,P=0.023)。结论 CEUS联合ARFI对评估MWA治疗大鼠HAE效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定量评价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脑卒中患者的VFSS资料,并将其分为吞咽功能正常组(n=19)、口期吞咽障碍组(n=14)和咽期吞咽障碍组(n=74);比较3组间舌骨喉复合体VFSS相关参数的差异,包括舌骨及喉部的前移幅度和上移幅度、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及运动时间、会厌折返功能及环咽肌功能。结果 3组间舌骨前移幅度及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88、P=0.026,H=30.229、P<0.001),咽期吞咽障碍组舌骨前移幅度小于吞咽正常组(P=0.026),舌骨喉复合体咽期启动延迟时间大于吞咽功能正常组及口期吞咽障碍组(P均<0.001);3组间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期吞咽障碍组中,56例会厌折返障碍,47例环咽肌功能障碍,占比均高于其余2组(P均<0.05)。结论 VFSS有助于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改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者舌骨前移幅度缩短,舌骨喉复合体启动时间延迟,易出现会厌折返障碍和环咽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肢能谱CT静脉成像(CTV)最佳重建能级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权重。方法 收集82例接受下肢CTV的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根据扫描模式分为常规120 kVp组(A组,n=42)和能谱扫描组(B组,n=40);将A组CTV图像重建为40% ASIR-V图像,将B组图像分别重建为40、50、60及70 keV结合40%、60%及80% ASIR-V图像。针对所获13种图像,比较下腔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并对静脉和血栓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估。结果 13种图像之间,各静脉CT值、SD、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12种图像中,ASIR-V权重一致时,随keV能级增加,各静脉CT值、SD、SNR及CNR均降低;keV能级水平一致时,随ASIR-V权重增加,SD减小、SNR和CNR增加。B组40、50、60 keV图像中的各静脉CT值均高于A组(P均<0.05);40、50、60、70 keV结合60%、80% ASIR-V图像中,除70 keV结合60% ASIR-V图像外,其余图像各静脉SNR和CNR均高于A组(P均<0.05)。13种图像中,50 keV结合40%、60%、80% ASIR-V图像显示静脉主观评分最高(P均<0.05);50 keV结合60% ASIR-V图像显示DVT清晰度≥4分者占比最高。结论 50 keV结合60% ASIR-V为能谱下肢CTV成像最佳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癌(ICC)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其表达Ki-6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根据目标病灶Ki-67表达水平将其分为高表达组(Ki-67≥20%,n=53)及低表达组(Ki-67<20%,n=24),比较组间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ICC表达Ki-67水平相关的超声特征。结果 Ki-67高表达组ICC平均最大径大于低表达组[(6.2±2.0)cm vs.(5.2±1.9)cm,P=0.041],最大径>5 cm ICC占比高于低表达组(66.04% vs. 33.33%,P=0.007)。组间常规超声所见ICC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中,高表达组ICC呈周边环状增强及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前增大者占比均高于低表达组(P均<0.05);组间ICC增强模式、病灶内部是否存在无增强区及峰值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最大径>5 cm(OR=5.612,P=0.004)及周边环状增强(OR=3.880,P=0.025)为预测ICC高表达Ki-67的独立因子。结论 ICC病灶最大径>5 cm、CEUS呈周边环状增强提示其可能高表达Ki-67,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59)及测试集(n=67);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相关的临床及CT表现,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CT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3种模型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效能并比较其差异,评价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价值。结果 最终基于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CT筛选出1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由患者年龄、重症肌无力、病灶CT表现形态、侵犯邻近组织及动脉期CT值构成。训练集中,影像组学列线图及影像组学模型区分低危组胸腺瘤与高危组胸腺瘤的AUC (0.91、0.89)均高于临床模型(0.79,Z=3.62、2.49,P均<0.05),而影像组学列线图与影像组学模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P=0.12);3种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阈值概率为0.1~1.0时,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获益均大于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和基于临床、CT表现及影像组学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均有利于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后者临床获益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资料,其中A组(n=44)接受常规输卵管再通术(FTR),B组(n=51)接受微导丝贯穿法FTR,C组(n=54)接受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FTR治疗;比较治疗后1个月各组输卵管复通率及1年内自然妊娠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A、B、C组输卵管复通率分别为63.38%(45/71)、80.22%(73/91)及92.78%(90/97),各组依次升高(P均<0.05);1年内A、B、C组自然妊娠率分别为20.45%(9/44)、27.45%(14/51)及48.15%(26/54),C组高于A、B组(P均<0.05),且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结论 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优于常规FTR及单独微导丝贯穿法FT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严重肢体缺血(CLI)后急性肾损伤(AKI)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下肢CLI患者,对比剂均为低渗型碘克沙醇,统计发生术后AKI例数,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AKI危险因素。结果168例CLI患者中,42例(42/168,25.00%)术后发生AKI,其中1级AKI 31例,2级6例,3级5例;AKI与无AKI患者间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慢性肾衰竭、术前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糖尿病均与AKI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LI后发生AKI与患者年龄及术前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糖尿病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CT衰减与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冠心病患者共196个斑块,包括非钙化斑块55个(A组)、混合斑块70个(B组)、钙化斑块71个(C组),比较3组斑块解剖特性指标及PCAT CT值,分析斑块周围PCAT CT值的影响因素,观察其与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斑块最大横截面积、斑块体积、重构指数、病变狭窄程度、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斑块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平均CT值及PCAT CT值均依序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AT CT值与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呈正相关(r=0.677,P0.05)。斑块中高衰减成分百分比是PCAT CT值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1,P0.001)。结论伴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病变周围PCAT发生细胞组成成分及间质纤维化等组织重塑,影像学表现为CT值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胃左动脉栓塞术后体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栓塞术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上消化道出血而行介入诊疗的74例患者,术中造影明确或高度可疑出血患者34例(栓塞组),对其中17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1),另17例采用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2);术中造影未见明确出血,未进行胃左动脉栓塞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2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恶性肿瘤病史、手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1患者体质量平均下降6.93%±3.98%,观察组2下降7.76%±5.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3,P=0.649);对照组下降2.88%±1.76%,观察组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254、3.179,P=0.010、0.002)。结论胃左动脉栓塞术可能导致体质量下降,有望应用于肥胖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CT对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29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并根据CT诊断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以DSA治疗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DSA示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BCS 108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21例;CT诊断下腔静脉不完全闭塞型99例,下腔静脉完全闭塞型230例。与DSA结果相比,CT诊断15例假阴性,6例假阳性。CT术前制定是否破膜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97.29%、86.11%、93.49%及93.94%,CT术前制定介入治疗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5%、100%、92.52%、96.49%和100%。结论 CT诊断下腔静脉型BCS准确率较高,且有助于制定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3D影像融合技术用于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3D影像融合引导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患者。于Siemens Artis Pheno工作站以Syngo-X-workshop软件将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术中锥形束CT (CBCT)图像进行融合,分别于T10~L3椎体水平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3个维度的配对融合,将最终形成的3D融合影像投射至实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中,用于导引主动脉腔内介入操作。记录治疗用时、碘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 18例中,腹主动脉瘤7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5例、胸主动脉夹层4例、胸主动脉瘤2例;对11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7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治疗用时(124.28±55.95) min,碘对比剂用量(178.89±37.87) ml,辐照时间(20.21±13.20) min,CBCT辐射剂量(225.17±60.10) mGy,总辐射剂量(815.68±439.10) mGy。7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术后24 h、出院前及术后1、3个月血肌酐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影像融合技术用于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诺帝-褐藻酸钠微球(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方法将50只VX2肝癌模型兔随机分为5组(n=10),于DSA引导下行靶血管灌注:A组灌注生理盐水,B组诺帝,C组KMG,D组5-氟尿嘧啶+KMG,E组诺帝-KMG。术前1天及术后2周行增强CT扫描,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术前1天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A、B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均大于C、D、E组(P均0.05)。5组间VEGF阳性率及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组VEGF阳性率及MVD均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诺帝-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统计血管成功再通率,并观察术后24 h内脑出血、脑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比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与不良(mRS评分3~6分)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治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对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管成功再通率100%(15/15)。术后24 h内1例发生脑出血,5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术后3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t=-2.435,P=0.030),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更高(t=5.925,P0.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t=3.053,P=0.009)。结论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pc-ASPECT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介入手术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在介入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介入手术记录单考核标准统计记录单的平均错误率和技师护士工作质量系数,分析该标准在改善介入中心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结果应用考核标准后,介入手术记录单的错误率从55.38%(36/65)降低到13.85%(9/65),平均质量系数从0.955±0.014提高到0.989±0.004(P均0.05)。结论介入手术记录单考核标准的应用提高了技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加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在介入中心的质量管理上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病变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总复发率。结果 20支动脉中,完全闭塞15支,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5支;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40.00%(8/20),支架植入术成功率100%(12/1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病变处PS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P=0.046),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与术后24 h 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总复发率分别为0、5.00%(1/20)、10.00%(2/20)、20.00%(4/20)、50.00%(10/20)。结论超声引导下肢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VADA患者(43枚动脉瘤)。其中10例(10枚)动脉瘤破裂出血,对6枚采用动脉瘤填塞及载瘤动脉闭塞术,4枚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未破裂33枚动脉瘤均行载瘤动脉重建术,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枚,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枚,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枚。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所有43枚VADA均获成功,对28枚实现完全及次全栓塞、15枚实现部分栓塞。术后随访12个月,34例(38枚动脉瘤)接受全程复查,其中21枚治愈、11枚改善、6枚稳定,未见复发,无新发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3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VADA安全、有效,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