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以及与抑郁情绪、希望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4372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15项评估自杀意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希望量表(DHS)评估抑郁症状和希望特质。收回有效问卷4211份。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5%(189/4211),女生自杀意念率高于男生(6.7%vs.3.7%,P0.05)。有自杀意念学生的SDS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42.0±7.3)vs.(34.2±6.3),P0.05],DHS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43.6±8.8)vs.(49.8±8.1),P0.05]。SDS得分越高,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1.15,P0.01);而DHS得分越高,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越小(OR=0.95,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可能与抑郁情绪相关,而希望特质可能是保护因素,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重视抑郁情绪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病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孤独感量表(UCLA)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郑州市某大学的414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6,0.56;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3;P<0.01);②孤独感在精神病态与 自杀意念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62%;③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精神病态与孤独感的乘积项:β=0.08,t=2.31,P<0.05)和后半段路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乘积项β=-0.20,t=-4.93,P<0.01),即精神病态对孤独感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增强,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结论:精神病态可通过孤独感影响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精神病态对孤独感以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9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抑郁、焦虑、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尊量表(SES),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评估。结果抑郁得分显著降低(t=2.824,P0.05);自尊得分显著升高(t=-2.341,P0.05);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t=-2.926,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六安市乡村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特征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六安市乡村留守初中生共255人。结果: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6.5%,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大家庭或核心家庭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低于寄养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初中生(χ~2=12.174,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意念与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相关呈显著性(r=0.205~0.386,P0.05)。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等因子相关呈显著性(|r|=0.091~0.328,P0.05)。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呈显著性(r=0.527,0.536;P0.0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其它因子、亲密性因子、矛盾因子、知识性因子、娱乐性因子、组织性因子、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不良的家庭环境、负性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探讨鼓圈治疗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2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应用工娱治疗、护理常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鼓圈治疗,每次治疗45分钟,每周3次,持续12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干预效果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t=0.665,0.786;P0.05);(2)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88,-9.463;P0.05);(3)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 0.05),对照组SAS、SDS评分较前无明显差异(t=1.595,1.560;P0.05)。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鼓圈治疗主要通过减轻患者病态体验促进心理障碍的好转,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探讨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工娱治疗、护理常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CBGT,每周2次,每次45分钟,为期12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0.201;P0.05);(2)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2.936,12.872;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t=1.819,1.763;P0.05);(3)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2.495,-12.039;P0.05)。结论: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社会支持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96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入组前测评。然后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3个方面。4周后,采用SAS和SDS重复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使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测评得分明显降低,较社会支持前差异显著(t=8.973,9.010;均P0.001)。结论给予心肌梗死后患者社会支持,对其焦虑、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初中生考前焦虑抑郁情况.方法 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上海市某中学在校初一、初三学生在考前1周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初一和初三学生SAS、SDS之间项目得分呈明显的相关性异常得分比较无差异(t=1.014,P<0.05).得分异常男、女生SDS总分有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城市和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负性情绪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与负性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孤独量表(UCLA)、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宁波市内多个街道、农村的113名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①城乡老年人在焦虑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城市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t=2.37,P0.05),城乡老人在孤独感、抑郁情绪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在认知能力上,城市老年人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t=2.14,P0.05);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孤独情绪,焦虑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8,-0.198;P0.05)。认知能力与抑郁情绪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①城市老年人的焦虑程度高于农村老年人;②城市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优于农村老年人;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与焦虑、孤独心理问题有显著联系。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老化会有更多焦虑、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创伤性截瘫患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创伤性截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认知疗法。分别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自杀评分量表(QSA)、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明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了解认知疗法对创伤性截瘫患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SF-36各维度评分、QS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SA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3.273,3.706,2.644,3.861);SCL-90总评分低于对照组(t=-3.333);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4.136,16.392,11.015,10.205,19.647,15.337,13.092,16.903);SDS评分(t=-11.518)和SAS评分(t=-11.576)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急诊科护士通过认知疗法干预创伤性截瘫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降低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 -17.039,p0.001)、学习压力(t= -13.000,p0.001)、受惩罚(t= -11.000,p0.001)、丧失(t= -8.800,p0.001)、健康适应(t= -15.631,p0.001)、其他(t= -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 -16.060,p0.001)、抑郁总分(t= -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 -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 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 -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 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幼儿心理健康与母亲消极情绪、母子依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8所幼儿园591名幼儿的母亲,使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家长版)(PMHS)评估幼儿心理健康、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母亲消极情绪、母亲客体关系量表(MORS)评估母子依恋。结果:母亲SDS、SAS得分与幼儿PMH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69~0.93,均P<0.001);母亲SDS、SAS得分均与幼儿PMHS总分正向关联(β=0.38、0.52);母亲SAS得分×MORS得分与幼儿PMHS总分负向关联(β=-0.12)。结论:幼儿心理健康与母亲消极情绪、母子依恋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量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可能性。方法按年级整群抽取某高校6817名大学生,使用自杀可能性量表(SP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 S)和自编自杀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SPS各分量表中绝望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负性自评量表、敌意量表和总分的相关均极显著(r=0.786,0.724,0.715,0.732;P<0.001);SPS总的C ronbach’s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55~0.78之间;SPS量表总分与自杀行为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之间的相关均极显著(r=0.410,0.715,0.625;P<0.001)。结论自杀可能性量表(SPS)中文版可以在我国大学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580名大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SAS)分别测查其睡眠质量以及抑郁、焦虑症状严重程度。SDS标准分≥53分为抑郁组,53分为无抑郁组;SAS标准分≥50分为焦虑组,50分为无焦虑组。结果:PSQI总分与SDS得分、SAS得分正相关(r=0.58、0.47,均P0.01)。得到抑郁组39例、无抑郁组488例,焦虑组147例、无焦虑组380例;其中抑郁症状的大学生PSQI总分高于无抑郁症状者[(9.2±2.2)vs.(5.5±2.2),P0.01],有焦虑症状的大学生PSQI总分高于无焦虑症状者[(7.2±2.6)vs.(5.3±2.1),P0.01];且PSQI总分对SDS得分和SAS得分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4、14.00,均P0.01)。PSQI总分与SDS得分正向关联(β=0.58,P0.01),对SDS得分解释率为33.4%;PSQI总分与SAS得分正向关联(β=0.47,P0.01),对SAS得分的解释率为22.1%。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是衡量抑郁、焦虑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班共864人。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用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6.32%。自杀意念检出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χ~2=9.024,P0.01),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χ~2=10.912,P0.01);在自杀意念的平均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5.252,P0.01),初三年级、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t=8.992,P0.01)。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与自杀意念有显著负相关(r=-0.232,-0.194;P0.01);忍耐、逃避、发泄及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r=0.324,0.250,0.296,0.393;P0.01)。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抑郁症、焦虑症症状的分布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心理科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 SDS量表比较:抑郁症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的项目依次有性欲减退、决断困难、空虚感、晨重晚轻、兴趣减退、睡眠障碍、忧郁7个项目,焦虑症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的项目依次有睡眠障碍、能力减退2个项目,易哭、自杀意念、易激惹、决断困难及无用感5个项目得分抑郁症(分别为2.23±1.03,1.85±1.01,2.53±1.07,3.28±0.78,2.90±1.04)均显著高于焦虑症(分别为1.58±0.94,t=3.60,P<0.01;1.20±0.55,t=4.40,P<0.01;2.05±1.06,2.42±1.20,2.90±1.05,t=2.49,2.26,2.36;P均<0.05)。SAS量表比较:焦虑症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的项目依次有睡眠障碍、多汗2个项目,抑郁症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的项目依次有睡眠障碍、不幸预感、多汗、静坐不能4个项目,心悸、尿意频数、手足颤抖、躯体疼痛、晕厥感、面部潮红6个项目得分焦虑症(2.72±0.92,2.98±1.03,2.23±1.11,2.60±1.21,2.12±1.08,1.83±0.92)均显著高于抑郁症(2.00±0.97,t=-4.14,P<0.01;1.85±0.95,t=-6.24,P<0.01;1.73±0.88,2.05±0.93,1.42±0.72,1.63±0.80,t=-2.73,-2.79,-2.79,-2.76;P均<0.05),不幸预感项目得分抑郁症(3.25±1.00)显著高于焦虑症(2.77±1.36,t=2.22,P<0.05)。结论抑郁症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焦虑症的抑郁情绪不明显;抑郁症的焦虑症状多表现为精神性焦虑,焦虑症突出表现为躯体性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