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35例钝性创伤致肾损伤病人的螺旋CT作了回顾性研究。口服对比剂后,以2ml/s静脉注射100ml对比剂根据标准程序完成腹部和盆腔的最初CT。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延迟60s,均用螺旋技术扫描获得CT影像。 结果显示,3例在最初CT确定无对比剂外渗,后在延迟扫描上检出肾脏收集系统损伤。这3例均因各种原因获得重复CT扫描。这种所见结果已改变了肾创伤初始的CT诊断。例1,男性,30岁。在创伤后作了脾切除,肝和结肠的损伤修补,术后病人有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2例结肠膀胱瘘的病人在手术探查前用3D CT重建作了估价,将3D影像与常规CT作比较。静脉注射碘酞葡胺、胃肠道使用对比剂(泛影葡胺或泛影钠)后获得常规CT扫描。结果见到,例1的腹部CT和盆腔CT显示乙状结肠憩室及从乙状结肠中段至膀胱底内侧至左输尿管口的瘘,常规CT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泌尿系疾病经腹腔镜手术后常规检查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20例病人作了CT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19~78岁。CT扫描为术后1天~4个月做了腹部和盆腔CT以除外可能的并发症。腹腔镜操作包括肾切除、离断性肾盂成形各4例,Burch阴道悬吊3例,供体肾切除和肾囊肿切除各2例,肾输尿管切除、输尿管切开取石、肾切开取石、尿道周围阔筋膜悬吊和肾活检各1例。除供体肾切除口服对比剂、肾活检者未用对比剂外,均静脉注射或口服对比剂后完成CT。CT估价的最初指征为疼痛12例,发烧或白细胞数升高5例,红细胞比容下降3例。15例中CT确定手术并发症13例,2例CT确定病变与手术无关。因此,75%(15/20)的病人术后CT作出与症状有关的诊断,当红细胞比容降低或可疑脓毒血症病人的估价时,CT成功地确定了100%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78例可能供肾者作了螺旋CT动脉成象评价,男75例,女103例,年龄20~62岁。用连续横断面通过肾的平扫以确定兴趣区,并评价双肾存在、异常的肾和血管钙化。然后以4ml/s静脉注射1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开始注射后14~20s,从肾上方至主动脉分叉下3cm,以层厚3mm、螺距1.5~1.8.进行螺旋扫描。再以7mm层厚完成腹部和盆腔扫描以评价肾实质肿块,并获得延迟腹部影像观察输尿管和膀胱。将螺旋CT影像进行1mm厚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析了15例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8例系随访)。均行腹部CT扫描,间隔15~20mm,10例病人扫描盆腔,6例扫描了胸部,口服对比剂以区别小肠,部分经直肠灌注。不常规使用增强扫描。腹水分类为:大量(见于整个腹腔和盆腔)、中等量(限于肝脾周围)、少量(仅可于结肠旁沟处追踪到)。观察腹壁腹膜,厚度在2mm以上或出现分散的结节时则认为系增厚。肠系膜浸润为正常脂肪的系腹内血管周围软组织增厚;网膜受累为肠管和前腹壁间软组织厚度增加。随访间隔为3~8个月。  相似文献   

6.
对比剂流量对腹部脏器CT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CT对比剂与最佳CT扫描时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25例分成5组,以1.5ml/kg体重静脉注射对比剂,流量分别为2、3、4、5和6ml/s。采用电子束CT多层流动模式对腹部进行扫描,获得肝脏、胰腺、脾脏等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比较各组腹部脏器多个兴趣区对比剂到达峰值的时间(PT)、上升时间(RT)、平均通过时间(MTT)、到达峰值的CT值(PV)和上升CT值(RV)。结果:腹部脏器的PT、RT、MTT随对比剂流量升高明显缩短(p<0.05)。当对比剂流量超过3ml/s时腹部多数脏器可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结论:当对比剂剂量相对固定时腹部脏器最佳扫描时间窗应随对比剂流量改变而改变。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选择较快速的对比剂流量(≥3ml/s)。  相似文献   

7.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系统疾病,病理特征为弥漫性非干酪性肉芽肿,它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为进一步明确结节病的腹部CT表现,以及腹部病变与胸部病变分期的联系,作者对1987~1993年期间140例活检证实为结节病的病例进行筛选,并分析其中49例病人腹部CT表现。男26例,女23例,年龄22~74岁。其中22例行纵隔镜淋巴结活检,11例经支气管活检、6例皮肤活检、5例肝脏针吸活检、3例脑脊膜活检、1例手术切除淋巴结、1例脾切除,病理诊断均为结节病。49例全部口服对比剂后行腹部CT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延迟增强CT的诊断价值,对腹部增强CT检出的44例46个肾上腺肿块作了研究。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1~88岁。37例有肺癌等恶性病病史,另7例中,4例为肾上腺肿块的随访,3例因腹痛行CT检杏。经CT随访6月~2年,确诊了32例34个病变;经皮活检8例;手术4例。最后证实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各23个。35例作了螺旋增强CT,层厚7mm,Pitch=1.5:1,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70s扫描,其余9例完成了常规增强CT,层厚7mm,间隔5mm,注射对比剂后40s扫描。44例均获得了15min的延迟增强扫描,所用扫描参数相同。44例在同时或4个月内还获得了肾上腺肿块的平扫CT,其中螺旋CT36例,常规CT8例。从平扫、动态扫描和15min的延迟增强扫  相似文献   

9.
15mm以下微小周围型肺癌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肿块最大径在15mm以下的微小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与病理所见作了对比研究。共74例,男36例,女38例,年龄26~83岁。病理组织学为腺癌61例,鳞癌2例,大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与腺鳞癌混合型1例,类癌8例。在注射对比剂后作全肺常规CT扫描,用螺旋扫描法在病变部作高分辨CT扫描,屏气,床速2mm/s。照相条件统一为肺野窗位-600HU,窗宽1600HU,纵隔窗位40HU,窗宽400HU。常规CT层厚10mm,间距10mm,高分辨  相似文献   

10.
腹部CT检查中窗技术合理应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C T机技术的不断改进,软件功能的不断开发,C T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扩大。在腹部及盆腔疾患中,CT图像软组织窗对实质性脏器疾患的观察十分有效,但一些腹腔炎症或者腹部肿瘤只累及腹膜时,如不认真分析,单用软组织窗观察极易漏诊、误诊,影响患者的病情诊断及治疗。我们复习文献,在工作中合理应用窗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不小的帮助。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期间我院就诊的腹痛患者中,C T检查诊断后经临床治疗证实者43例。病程5d至4周不等,局部有压痛,部分病人有腹膜刺激征。1.2方法使用西门子Em oti…  相似文献   

11.
作者回顾分析了10例腹部钝挫伤后胰腺损伤的腹部CT表现,其中9例经外科手术,1例经尸检证实。男女各5例,年龄11~45岁,平均24岁,均在伤后24小时内行CT检查,10例均静注对比剂和行进床动态CT检查。其中8例口服了对比剂,2例行5mm层厚、8例行10mm层厚扫描。作者发现,其中9例可见分隔脾静脉和胰腺的液体。此征象指导阅片者对4  相似文献   

12.
为描述胆囊损伤的CT表现,作者复习了7例腹部钝伤后继发胆囊损伤的CT与临床资料。女4例,男3例,年龄19~44岁。其中6例被手术证实,1例通过术前和随访CT确诊。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腹部CT扫描,(包括口服和静注对比剂),扫描层厚8~10mm,间距8~10mm,并以16~20mm间距盆腔扫描。CT评价标准为,胆囊扩张,胆囊外形与壁的增厚(正常小于3mm),胆囊内含物,有无胆囊周围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177例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癌术后患者作了临床及CT的随访研究。术前接受放疗108例,术后放疗47例,其余未经放射治疗。术后临床随访5年。CT检查在术后6~9个月开始,间隔6~9个月。作两次CT检查者98例,三次者48例。CT扫描范围从会阴或直肠至第4腰椎平面,均用增强检查。并口服造影剂显示小肠。CT发现肿块或临床上有局部复发症状者经CT定位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作者见到,第1次CT检查发现盆腔内有肿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讨目的探艾滋病(AIDS)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IDS合并腹部病变影像学表现(包括超声、CT和MR扫描)。全部病例均做了超声和胸腹部CT扫描(其中4例做了腹部CT增强扫描),1例做了胸腹部MR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腹部结核4例,包括腹腔淋巴结结核3例和胰腺结核1例,皆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腹腔淋巴结结核典型CT表现为增大的腹膜后淋巴结中央低密度改变,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胰腺结核的CT表现为胰头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播散性卡波西肉瘤1例,胸腹部CT及MR扫描表现为沿增粗的支气管血管束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分布的肿瘤病灶。盆腔恶性肿瘤1例,CT显示盆腔内占位病灶,壁不规则增厚,中央大面积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AIDS合并腹部病变可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的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对诊断非常有帮助。组织活检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5.
作者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肝血管肉瘤,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80岁。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剂量150ml,注射速率2.5~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28s后作动脉期扫描,70s后作门脉期扫描。层厚7mm或10mm,螺距1.0~1.5,其中1例在对比剂注射4min后作了延迟扫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对每例CT图像作了分析。确定各例病灶的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CT导引下半自动活检枪经皮软组织活检术对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提高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技术的水平。方法采用ToshibaXvision螺旋CT机和SiemensEmotion6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及半自动活检枪(16G~22G),对100例胸、腹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术。病灶直径1.5cm~11.7cm。结果99例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99%,其中,93例取得满意的细胞和组织学材料。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经皮半自动活检枪穿刺活捡成功率和确诊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是胸、腹部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肾筋膜锥下方的间隙为前后肾旁间隙在肾下方汇合而成。作者通过临床CT病例及尸体研究对这一间隙进行观察并做了命名。作者回顾了18例同时有腹部及盆腔腹膜外间隙积液、积血或积气的CT检查病例。最近接受过腹部手术或有腹部及盆腔创伤者不包括在内。使用GE Hi Speed Advantage扫描仪,层厚7mm,以螺旋方式进行扫描,尽量在扫描时应用口服或静脉团注对比剂。另外对两具新鲜尸体  相似文献   

18.
作对20例肝硬化或慢性肝炎病人分别用高浓度和标准浓度对比剂所获得的多层CT多期对比增强影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浓度对比剂对肝实质强化程度及影像质量的影响。20例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0-70岁。病人体质量60-110kg,均无肝脏手术史、对比剂过敏史,也无肾衰、充血性心衰、支气管哮喘或甲亢。为排除个体间差异,对同一病人分别进行不同浓度对比剂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检查。  相似文献   

19.
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意义及体会:——附1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了124例身体各部位病变 CT 导引下针吸活检,包括腹部51例、胸部50例、盆腔7例,其它部位16例;病变包括肿瘤67例、脓肿27例、腹及胸腔积液30例。同时还对其中胸部及肝脏脓肿进行了治疗,即行脓肿抽吸引流。本文着重讨论了 CT 导引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意义及治疗意义。本组穿刺总准确率为85.1%,其中腹部87.5%,胸部79.2%,其它部位90%,假阴性13.4%。除胸部穿刺出现胸痛、气胸及咯血痰各1例外,发生严重并发症。认为 CT 导引下穿刺活检较 B 超及普通 X 线导引准确性高、安全性大、并发症少,是对疑难及不典型病例的补充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腹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16~20G活检针对腹部病变94例患者行穿刺活检.其中肝脏病变30例,胃病变5例,胰腺病变13例,肾脏病变5例,输尿管病变2例,腹腔肿物10例,腹壁肿块1例,腹膜后肿物22例,盆腔肿物7例.结果 穿刺94例患者,取得病理标本320个, 经手术证实及随访,活检阳性率95.6%(90/94),假阴性率4.2% (4/94).1例出现肝动脉-门脉瘘,其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是腹部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安全而又准确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