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臂丛损伤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对照组6只,损伤组18只。建立3种臂丛损伤模型:右C7前根撕脱(A组);右C7前根撕脱+同侧C5~T1后根离断(B组);右C7前根撕脱+右C5与C6之间脊髓半横断(C组)。术后14d取C7节段脊髓,采用尼氏染色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术后2周A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最高,B组居中,C组最低。3个臂丛损伤组C7前角均可见凋亡特征性改变:运动神经元内核染色质聚集靠边,核固缩、碎裂、核膜皱褶并内陷,并有染色质团块形成的凋亡小体。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内细胞器密集,线粒体轻度肿胀,核周粗面内质网减少,游离核糖体增多,胞浆内可见较多的空泡。神经元胞体周围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呈轻度肿胀,髓鞘的板层结构消失。结论臂丛损伤诱导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途径中存在凋亡和坏死两种机制,运动神经元可形成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异种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的变化。方法: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后,豚鼠脊髓前角以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及IgG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变化。结果: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变性和丢失,以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围绕破坏的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及小墓穴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内IgG沉积呈颗粒状分布。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论:猪脊髓前角匀浆作为抗原可引起豚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说明猪与豚鼠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运动神经元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损伤后保护残存的神经元是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
目的:验证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方法:随机将26只雄性Wistar大鼠等分成模型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给予高压氧5 d后与模型组同时制作脊髓T9~10全横断模型。
结果与结论:尼氏染色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8 h及1 d,脊髓前角的浓染的细胞多见,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脊髓前角浓染的细胞较少。TUNEL染色也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脊髓损伤后8 h~1 d,2组大鼠脊髓前角内均可见大量的凋亡神经元,3 d时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相比于模型组,高压氧预处理8 h,1 d后大鼠脊髓前角凋亡神经元较少(P < 0.05, P < 0.01)。说明高压氧预处理能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 ,腹腔注射抗 BDNF血清 ,动物存活 2周。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 ( GAP-4 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注射抗 BDNF血清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 GAP-4 3m RNA的阳性神经元与 GAP-4 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 ,阳性神经元的光密度也降低 ,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结果提示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 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GAP-4 3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睾酮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2只性成熟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芝麻油对照组(n=6)和睾酮实验组(n=6)。采用单侧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手术后分别隔日皮下注射芝麻油和睾酮。两周后通过尼氏染色统计腰骶髓坐骨神经损伤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和截面积。结果睾酮实验组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状态要好于芝麻油对照组,胞体饱满,突起较多。神经元数量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大于芝麻油对照组(P0.01)。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睾酮对支配该神经的运动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存活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和截面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单纯疱疹病毒载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dv 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本实验对成年大鼠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于右侧损伤处分别施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 dv HSV-GDNF;左侧损伤处施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取损伤后 4、7、14和 2 8d大鼠的脊髓 L4 ~ L6 节段 ,经石蜡包埋切片后行 Nissl染色 ,计数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 :坐骨神经损伤后 4、7、14和 2 8d,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高于左侧。提示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 dv HSV-GDNF可减少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雪旺细胞和层粘蛋白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30只成年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应用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层粘蛋白和生理盐水于神经侧断端,4周后,观察损伤侧腰4、5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神经元酸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活性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为59%,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强,胆碱脂酶活性明显降低;雪旺细胞组和层粘蛋白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82.3%和81.1%,酸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活性较对 相似文献
10.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选择10只正常SD大鼠,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再选择35只SD大鼠,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6节段脊髓作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 ventral horn of the rat spinal cord was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of the motor neurons that innervate the lumbar muscles. Neurotracer 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 (DiI) was applied to specific sites in lumbar muscles. Spinal cord segments at L1 through L4 levels were cut into 40‐μm serial transverse sections. Labeled neurons were located in the ventromedial nucleus (VM) and lateromedial nucleus (LM) nuclei of Rexed’s lamina IX. Motor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m. interspinales lumborum and m. multifidus were without exception present in the VM, whereas all motor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m. rectus abdominis were present in the LM. Forty percent of motor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m. quadratus lumborum were present in the VM and the other 60% were in the LM. Although most of the motor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m. psoas major were present in the LM, a few labeled neurons existed in the V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order zone demarcating the areas of innervation of the dorsal and ventral rami of spinal nerves crosses the m. quadratus lumborum. 相似文献
12.
用蛋白组学方法探讨猫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蛋白组表达变化,找出差异蛋白。用二维凝胶电泳法获得脊髓前角蛋白组的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PDQuest软件对蛋白点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凝胶图谱中平均检测到382个蛋白点。损伤组与正常组比较后检测到11个明显差异蛋白。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串联质谱技术鉴定差异蛋白。其名称分别为: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磷酸苷油酸变位酶1、热休克蛋白70、ATP合成酶α链、丙酮酸脱氢酶β亚基、载脂蛋白A前体、肌球蛋白调节轻链异构体b/2、三磷酸苷油醛脱氢酶等。本实验鉴定了外周神经损伤后与脊髓前角变化相关的蛋白分子,为了解运动神经元轴突损伤所致的胞体蛋白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基因在SD大鼠脊髓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年龄组大鼠脊髓中Pitx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itx3在脊髓中的细胞定位。结果:(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itx3基因在各年龄组脊髓各段均有表达;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itx3 mRNA及其蛋白水平出生前逐渐升高,在出生后(P0 d)达高锋,以后维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且出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表达呈下调趋势;(2)免疫荧光双标证实Pitx3蛋白在P0 d大鼠脊髓主要定位于脊髓灰质,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存在共定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itx3蛋白集中分布于各年龄组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胞质中,少量分布于背角和侧角神经元胞质中。结论:在大鼠脊髓发育和生存维持过程中,Pitx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提示Pitx3基因的表达在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和生存维持中可能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坐骨神经受压和解压后背根节和脊髓内神经元nNOS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受压及解压后大鼠腰段背根节和脊髓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借以探讨外周神经源性痛的发病和影响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压迫组、解压组和对照组 ,采用聚乙烯管压迫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压迫组和解压组腰4~ 6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显著增加 ,相应节段脊髓背角的表达则明显降低 ;解压组与压迫组比较 ,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明显减少 ,而脊髓背角的已经下调的nNOS表达则回升 ,但仍然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NO可能与神经源性痛时在中枢和外周的痛觉敏感性形成和神经系统长时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在发出坐骨神经传出纤维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过表达。方法在坐骨神经内直接注射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报告基因)的NT-3基因重组腺病毒(Ad-NT-3-GFP),7d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NT-3过表达。结果 GFP表达组(对照组)和NT-3加GFP表达组两组动物的L4和L5脊髓段横切片上,有绿色荧光蛋白阳性标记的细胞。在NT-3加GFP表达组,还可以观察到NT-3阳性标记的细胞,这种细胞能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标记的细胞重合,是过表达NT-3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与GFP表达组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比较,NT-3加GFP表达组的过表达NT-3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呈现更富有分支的突起。结论腺病毒介导的NT-3基因能够在发出坐骨神经传出纤维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过表达NT-3,这为下一歩应用NT-3基因治疗策略修复实验性脊髓损伤提供初歩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甲酰基肽受体2:甲酰基肽受体2在吞噬类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是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作用。近年来,甲酰基肽受体2在非吞噬类细胞的表达和作用也有相关的报道,如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等,在这些细胞中也能观察到其趋化作用。作者首次研究观察到甲酰基肽受体2能够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并被其他实验室研究证实。那么甲酰基肽受体2对脊髓损伤修复是否起作用及其机制,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甲酰基肽受体配体:甲酰基肽受体2配体种类繁多,来源不同,不同的配体与甲酰基肽受体2结合可能导致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可能与受体不同的结构域发挥作用有关。然而究竟是哪些结构域在起作用,能否在此水平上来调节受体的功能,并使之产生有利作用,避免有害作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研究。背景:前期研究观察到神经干细胞新分化的神经元表达甲酰基肽受体2,并证实甲酰基肽受体2能促进神经干/祖细胞迁移,诱导向神经元分化。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甲酰基肽受体2配体,然而不同的配体与甲酰基肽受体2结合可能导致不同、甚至相反的生物学效应。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产生的配体与甲酰基肽受体2作用后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提取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制备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提取损伤脊髓组织匀浆。①实验分组1:观察甲酰基肽受体2激活对神经元突起的影响,分组如下:对照组、甲酰基肽受体2阻断剂组(即添加WRW4)、脊髓匀浆组、脊髓匀浆+WRW4组;②实验分组2:观察甲酰基肽受体2激活后AKT和ERK信号通路阻断对神经元突起的影响,分组如下:对照组、AKT和ERK信号通路阻断剂组(即添加Ly294002+PD98059)、脊髓匀浆组、脊髓匀浆+Ly294002+PD98059组。神经元细胞贴壁24 h后,按上述分组处理7 d,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脊髓匀浆激活甲酰基肽受体2对神经元突起的影响;按上述分组处理3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蛋白水平;按上述分组处理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F-actin水平,观察在甲酰基肽受体2特异性阻断剂WRW4存在的情况下,对MAPK和PI3K/Akt通路中关键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组织匀浆液能够使神经元突起长度、初级分枝数、分枝节点数显著增加,这种增加效应大部分被甲酰基肽受体2受体特异性阻断剂WRW4阻断;②脊髓损伤组织匀浆液能够使神经元中ERK1/2和Akt的磷酸化增加,这种效应能够被WRW4阻断;③Akt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和Erk信号通路阻断剂PD98059能够阻断脊髓匀浆的促进作用;④脊髓损伤组织匀浆能够使F-actin表达量明显增加,这种效应能够被甲酰基肽受体2特异性阻断剂WRW4所阻断;⑤这些实验结果说明,脊髓匀浆液能够通过激活甲酰基肽受体2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ERK1/2和Akt的磷酸化增加相关。ORCID: 0000-0003-1097-1874(张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t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3、NT-4)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染4种神经因子并作阳性细胞计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胞核,BDNF、NT-4与NT-3主要分布于胞浆。htSCI前后它们在细胞内的分布范围没有变化。BDNF、NGF与NT-3的3 d在损伤尾侧段脊髓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BDNF与NGF的14 d的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NT-3与NT-4的14 d~21 d的双侧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BDNF7~21 d以及NGF14 d的健侧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分别多于相应的伤侧。结论:内源性BDNF、NGF、NT-3、NT-4增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BDNF和NGF在健侧表达的增加说明健侧代偿功能的活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