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蛋白尿如何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伟  曹维宏 《中医杂志》2005,46(3):233-233
答: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根据其并见症状的不同,常归类于"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医家多认为脾肾亏虚、精微下注是主要病机,常用补益脾肾之法.我们认为,蛋白尿的辨证应从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尿蛋白应属于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而藏于肾.责于脾多因脾气亏虚清气不升,水谷精微下注.责于肾因于肾失封藏精气外泄而成,不单肾气虚可导致精气不固而外泄,临床常见的风、湿、热毒、瘀都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形成蛋白尿.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精不主水而下注膀胱;或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扰动肾室精不能藏;或病程日久不愈,络脉瘀阻精气不循常道而出都可导致蛋白尿的产生.各种邪气都是通过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致病的,并不是病邪直接产生蛋白尿.故分型为肾不藏精和脾虚下陷更能体现中医脏腑辨证的特点,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以及房劳种种,但均而言之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遂为带下,是属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风冷湿毒入侵胞宫,伤及任带发为带下;素体阴虚或某脏阳  相似文献   

3.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 ,湿毒及房劳诸种 ,但均而言之 ,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 ,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常 ,遂为带下 ,是属内湿 ;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 ,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 ,风冷湿毒入胞宫 ,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是属外湿。但不论内湿、外湿郁久均能转化。如素体阳虚则从阴化寒而成寒湿带下。又如素体阳盛或某脏之阳气偏亢 (肝郁、肝火 ) ,则从阳化热而成为湿热带下。但不论何因均须伤及任带 ,导致任带虚损 ,固摄无权 ,湿浊下注胞宫始能发为带下。由此可见 ,“无湿不成带 ,无虚不生湿…  相似文献   

4.
补脾升阳与慢性肾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脾虚与慢性肾炎的关系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病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脾在本病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且主升清,若脾气虚弱或功能失调,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而殃成水湿,泛溢于肌肤致浮肿,失于升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精微下注则腹胀便溏、蛋白尿等。又临床上常常脾病及肾,肾病及脾而脾肾同病。根据脾肾互相滋养之理论,补肾可以实脾,那么调补脾胃同样可以达到强肾的目的,故临床从脾论治慢性肾炎常获满意疗效。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5.
耳鸣为听觉异常之症状 ,凡自觉耳内鸣响 ,如潮如蝉、或细或暴 ,妨碍听觉者谓之耳鸣。临床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四肢倦困、心烦易怒等症。耳鸣病机复杂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心法》中云 :“肾通于耳 ,所主者精。精盛则肾气充足 ,耳闻耳聪。疲劳过度 ,精气先虚 ,四气得以外入 ,七情得以内伤 ,遂致耳聩耳鸣。”《医林绳墨·耳》中云 :“肾气充盛则耳聪 ,肾气不足则耳鸣。”《灵柩·脉度》中云 :“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柩·海论》中云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柩·口问》中云 :“故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苦鸣。…  相似文献   

6.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带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若肝之疏泄失常,升发无  相似文献   

7.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临床对该病略有体会,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1 病机概要 带下病形成的病因病机虽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脾虚肝郁:《傅青主女科》谓:"凡脾气之虚,肝气之郁,皆能致之."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脾虚不运,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而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冲任二脉,带脉失约.或因脾虚湿盛,反而侮肝,肝郁生热,湿热下注而形成白带.(2)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房事多劳、纵欲无节,伤及肾气,而使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形成.(3)或因感受湿毒而引起者,如《巢氏诸病源候论》谓:"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胞络,波其血元所成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若有带下如泔水腥秽臭者,湿热盛也."论证了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洗洁用具不洁,湿毒之邪乘虚内侵,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8.
治水当审肺脾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锦海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3,18(1):F003-F004
水肿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肿胀》言之最详 ,其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故水肿皆责之于肺脾肾 ,以肺者多因感受外邪 ,失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者多因外感内伤 ,而运化失司不能制水。肾者多因劳倦内伤而失开阖。水肿的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 ,开鬼门 ,洁净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更为具体指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古籍也记有麻黄连…  相似文献   

9.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赖以化生,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目得血而能视,故《兰室秘藏》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而产生各种病变。又因脾具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之功,如脾失健运;则水湿潴留,泛溢于眼或导致局部水肿、渗出或视蒙;脾不生精,可致目眩及内外障病;若脾失  相似文献   

10.
<正> 青年夫妇在婚后三年从未采用避孕措施而不怀孕者,应考虑为不育症。对患有不育症者,也应给以积极治疗。多年临床实践,曾用四君六味合剂治愈数例男性精子数少、活动力弱而导致的男性不育症,收到较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其本,所谓病本,犹树之根,水之源,治疗不求病本则病源莫辨。本病中医辨症多责之于先天肾气亏虚,或后天脾气不健所致。肾主藏精,为发育生殖之源,肾气盛则所藏之精足,肾气虚则所藏之精亏虚。《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者谓之精”,精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为生命起源的物质,万物化生必从精始,与生俱来之精称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称后天之精,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殖之精必赖后天饮食之精滋养才能不断滋生化育。许之可说:“补脾不若补肾”,李东垣说:“补肾不若补脾”。这两种说法揭示了先天肾气与后天脾气相互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故先天肾精赖后天饮食荣养精微而不断滋生化育,而后天脾土  相似文献   

11.
临床解惑     
蛋白尿如何辨证?答: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根据其并见症状的不同,常归类于“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医家多认为脾肾亏虚、精微下注是主要病机,常用补益脾肾之法。我们认为,蛋白尿的辨证应从精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尿蛋白应属于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而藏于肾。责于脾多因脾气亏虚清气不升,水谷精微下注。责于肾因于肾失封藏精气外泄而成,不单肾气虚可导致精气不固而外泄,临床常见的风、湿、热毒、瘀都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形成蛋白尿。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精不主水而下注膀胱;或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扰动肾室精不能藏;或病程日久不愈,络脉瘀阻精气不循常道而出都可导致蛋白尿的产生。各种邪气都是通过影响肾藏精的功能而致病  相似文献   

12.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浸,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 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笔者治疗带下病通常分为肝郁克脾,湿热并盛,脾肾两虚,气血虚弱,阴虚火盛,心火时炽六种证型。肝郁克脾下流白物,质粘稠无臭气。情志抑郁,胸闷而喜太息,胸胁或乳房胀痛,纳食减少,脾胀便溏,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苔白脉弦。治宜开郁补脾,兼以除湿,宗《傅青主女科》完带汤意,用党参、白术、山药、陈皮、荆芥、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初步总结出四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兹举验案四则。一、补中益气温肾化浊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下注而为淋浊,谚如《内经》所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本法主要用于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症状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正> 肺主呼吸,肾主翕纳。故喘之一证,实治肺,虚求肾,痰责脾,此为常然。笔者临床治喘执按常法穷于应付而罔效者屡见。后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总论·咳证治法》方悟肝行肾气、治喘求肝之理,遂用于临床,果然获效,现简述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脾失裹血探     
中医学导源甚古,是由片段的医疗经验逐渐升华为理论的。“脾主裹血”之理论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二难》,明确指出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临床甚多出血性疾患当责之于脾,但医者多忙于止血而忽略补脾,因此进一步探讨“脾主裹血”之生理病理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生理概要“脾主裹血,温五脏”(《难经·四十二难》)意即血液能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而不溢于脉外,全赖于脾的统摄作用。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中曰:“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之所以裹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亦与脾的特殊生理功…  相似文献   

16.
刘亚飞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1-11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太原阳曲西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以医论独有见地、立法严谨灵活、制方精良、疗效卓著而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堪为妇科之经典。笔者通过学习《傅青主女科·带下》中的内容,就其中的治湿方法作一探讨,请各位老师指正。“带下”之病在妇科极为常见,《傅青主女科》开篇即论述“带下”证治。傅青主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强调湿邪是形成带下的重要因素。而带下病之形成,主要是由于“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浸,热气之逼”,以致带脉不能约束而成。由此可见,傅青主在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中,十分重…  相似文献   

17.
论治脾     
<正> 一、脾的病理特点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宜升,其性喜燥而恶湿。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常出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及水湿停聚等脾气虚衰,湿邪为患之证。表现为气虚为本,湿困为标的特点。 1.脾病以气虚为本: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靠脾气来实现的。脾气宜升,只有脾气升发才能发挥出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若脾气不足则病变丛生,无论是脾病的虚证和实证,其本质都责之于脾气的虚衰。凡精微失运,水湿停聚,中气下陷,失于统血,生血无源以及营亏气乏等,都是由于脾气亏虚所造成的,都可见到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18.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水谷精微赖之以摄纳转输,气血津液赖之以化生统摄。若劳役过度,饮食失节,或忧愁思虑,伤伐脾气,脾伤则运化失司,气血化不及,故与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皆有密切联系。其一是脾虚气弱、营血亏少,则可引起月经不调,痛经,乃至经闭。其二,脾主统血,脾虚统摄失权,则每致月经过多,崩漏下血,或产后流血不止。其三,脾主运化水湿,每值经期(或产后)脾的负担加重,则易出现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诸病,如经期腹泻,经期水肿等。或湿邪下注,带脉失约,则病带下。其四,脾虚  相似文献   

19.
熊××,女,37岁。1983年5月2日诊。患带下如注,伴头晕肢倦、食欲不振已二月余。经妇科检查诊为“慢性盆腔炎”。刻诊:面色(白光)白,步履维艰,脉虚细,舌胖嫩,舌色淡,舌苔白,带下频多,质稀如豆浆。此中气虚陷之重候也。《傅青主女科》云:“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营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  相似文献   

20.
宗筋得起,是发于心,动于肝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籍命门之火鼓动蒸腾,使气血充盈于宗筋的综合作用。阳痿亦由五脏气化而病,五脏之化不能达于宗筋,宗筋失养是阳痿的基本病机。在肝则责之肝气虚而不升,肝之阴血亏虚和肝经不舒;在心则责之心中阴阳血气不足;在脾则责之脾中阳气虚而不运,或其阳气为湿浊困阻;在肺则责之宗气下陷;在肾则责之精气阴阳之不足。五脏皆可致痿,以五脏为核心,据证用方,是精准把握阳痿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