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3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是3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对大肠疾病筛检的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与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对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1次和3次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2次和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1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和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和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无论做几次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对癌检出的敏感性均无差异(P>0.05),但免疫法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P<0.05).结论:①粪隐血检测宜宣教先行,提高受检人的依从性,并且正确留取标本.②用化学法,连续做3次粪隐血试验筛检效率最佳;用免疫法,做2次粪隐血试验检测为好.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粪隐血试验宜选择特异性好的免疫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3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是3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对大肠疾病筛检的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与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对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1次和3次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2次和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1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和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和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无论做几次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对癌检出的敏感性均无差异(P>0.05),但免疫法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P<0.05).结论:①粪隐血检测宜宣教先行,提高受检人的依从性,并且正确留取标本.②用化学法,连续做3次粪隐血试验筛检效率最佳;用免疫法,做2次粪隐血试验检测为好.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粪隐血试验宜选择特异性好的免疫法.  相似文献   

4.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胃肠道隐性出血的重要检验指标。其检查方法可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前者干扰因素多、特异性差,常出现假阳性反应;后者可不受饮食和还原性药物的限制。本文对单克隆抗体法和联苯胺法的粪便隐血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单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几种试剂测定粪隐血,以便寻找更方便、快捷、价廉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化学法(试纸法、联苯胺法)、胶体金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和蚕丝蛋白膜法(按自制方法操作)比较。结果化学法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化学法和胶体金法与蚕丝蛋白膜比较在两组试验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学法对粪隐血试验只能起初筛作用,进口免疫试剂价格过高,蚕丝蛋白膜法可代替免疫法,在临床应用上是理想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6.
粪便隐血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化学法和免疫法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隐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对94例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隐血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化学法检测,对照组给予免疫检测法;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在对30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进行检测后,观察组有25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86.33%(259/300);对照组有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26.00%(78/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7,P=0.000)。所以,采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的检测中,其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免疫检测法。结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相对于免疫法,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部分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其阴性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处理。方法:将临床工作中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标本分成外观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用匹拉米同化学法进行复检,以发现免疫法中的假阴性结果。结果: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正常组与化学法匹拉米同复检结果一致,而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颜色异常组与化学法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对胶体金免疫法粪隐血阴性而颜色异常时需结合运用化学法进行复检,以避免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27所医院2002年4月1日~2003年4月1日内镜(病理)诊断的大肠癌患者597例,粪便免疫隐血条形试纸检测粪便隐血,分析粪便隐血与癌胚抗原( CEA)、肉眼血便、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448例有隐血结果,其中阳性364例,阳性率为81.25%;隐血试验对大肠癌检出的阳性率为79.75%,CEA检出率为45.45%;308例肉眼血便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8.96%,140例无肉眼血便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64.29%;左半结肠癌粪隐血阳性率为81.39%,右半结肠癌为81.60%;中、高分化腺癌隐血阳性率为81.35%,类癌阳性率为33.33%;Duck's A、Duck's B粪隐血阳性率为78.48%,Duck's C、Duck's D期粪隐血阳性率为81.86%.结论:粪便隐血试验仍是大肠肿瘤筛检的重要手段,且阳性率优于CEA;隐血试验操作时要参考有无肉眼血便;隐血试验的阳性与否与发病部位及分期无关,但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检测粪便还原性物质的方法,减少假阴性对粪便隐血试验的影响,提高检出率。方法测量化学法(邻联甲苯胺)和免疫胶体金法的检测限;用蒸馏水做阴性对照,检测还原性物质对化学法和胶体金法的影响;建立粪便还原性物质检测方法并用于临床试验。结果化学法检测血红蛋白检测限为≥4.9mg/L,胶体金法为1.2mg/L~2500mg/L;维生素C针剂或片剂≥156.3mg/L化学法结果假阴性;酒石酸在≥5000mg/L、枸橼酸在≥2500mg/L时胶体金法出现假阳性;改良化学法使用0.1g/L的碘液和1.0g/L的淀粉溶液等体积混合,室温下pH6.6时,在维生素C浓度≤1000mg/L时不会出现化学法假阴性。294例住院病人临床标本中,化学法阳性56例,改良化学法阳性106例,胶体金法阳性40例。结论改良化学法可检测出还原性物质并消除其影响,可减少隐血试验化学法的假阳件率.  相似文献   

11.
粪便隐血试验在大肠癌筛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 ,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 2 7所医院 2 0 0 2年 4月 1日~ 2 0 0 3年 4月 1日内镜 (病理 )诊断的大肠癌患者 5 97例 ,粪便免疫隐血条形试纸检测粪便隐血 ,分析粪便隐血与癌胚抗原 (CEA)、肉眼血便、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44 8例有隐血结果 ,其中阳性 3 64例 ,阳性率为 81 2 5 % ;隐血试验对大肠癌检出的阳性率为 79 75 % ,CEA检出率为 45 45 % ;3 0 8例肉眼血便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8 96% ,14 0例无肉眼血便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 64 2 9% ;左半结肠癌粪隐血阳性率为 81 3 9% ,右半结肠癌为 81 60 % ;中、高分化腺癌隐血阳性率为 81 3 5 % ,类癌阳性率为 3 3 3 3 % ;Duck’sA、Duck’sB粪隐血阳性滤为 78 48% ,Duck’sC、Duck’sD期粪隐血阳性率为 81 86%。结论 :粪便隐血试验仍是大肠肿瘤筛检的重要手段 ,且阳性率优于CEA ;隐血试验操作时要参考有无肉眼血便 ;隐血试验的阳性与否与发病部位及分期无关 ,但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和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过去我院一直使用化学法检测粪便潜血,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近年来沿用了免疫法,免疫法检测粪便潜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 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 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免疫胶体金法和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结果,探讨这二种检测方法的优劣和应用。方法用邻联甲苯胺和便隐血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分别检测260例粪标本进行对照实验并分析。结果化学法阳性率为10.6%,免疫胶体金法法阳性率为19.4%。结论化学法灵敏度、特异性较胶体金法低,受饮食影响因素大,胶体金法有假阴性,故在临床工作中两种方法可结合使用,以便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便隐血实验可提示无症状的消化道肿瘤及评价缺铁性贫血的消化道出血情况,是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实验室参考指标.常见检测方法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两类.化学法灵敏性、特异性差,受饮食影响较大,干扰因素多.免疫法是直接检测人体血红蛋白,灵敏性、特异性均高,应用较为广泛.胶体金法是免疫法中的一种,为了观察其灵敏度和检测线性范围,我室对不同浓度血红蛋白便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化学法检查与尿沉渣镜检比较分析。方法收集450例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法与镜检法分别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的尿隐血及白细胞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干化学法检测尿白细胞与镜检法的结果相比较,干化学法的阳性率为46.89%,镜检后的假阳性率是12.3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与镜检法的结果相比较,干化学法的阳性率为39.11%,镜检后的假阳性率是17.6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化学法可以提高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的灵敏度,镜检可以鉴别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各种管型、上皮细胞、结晶等有形成分,二者的相互结合,才是尿常规分析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惠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22-423
目的分析干化学法测定尿液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手工法分别对1500例尿液进行测定并比较,给予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干化学法在对尿蛋白、隐血、白细胞方面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结论干化学法检测敏感性高,但影响因素较多,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三种便潜血试验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便潜血试验是诊断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及筛选诊断胃肠道肿瘤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便潜血的方法基本上分为免疫法和化学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以胶体金试纸条法和联苯胺法及隐血试纸带法临床应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0.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