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癌术后辅助性放疗不同照射技术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技术照射小肠、膀胱、股骨头体积.剂量关系,探讨直肠癌术后适形放疗理想的计划模式。方法统一规定直肠癌术后辅助性放疗的临床肿瘤体积(CTV)范围,设定PTV为CTV外扩1cm。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既往三野照射模式进行剂量学评估。在规定P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前提下,比较具体病例CRT、3DCRT和IMRT技术下小肠、膀胱、股骨头受照射体积.剂量关系。结果(1)既往术后常规治疗模式的优点是膀胱、小肠受照剂量低,缺点是靶区涵盖度差。(2)等剂量线中高剂量区所包括的正常组织器官体积,IMRT〈3DCRT〈新计划的CRT。(3)3DCRT等剂量线的高剂量区所包括小肠、膀胱的体积百分比在3个野与5个野照射技术中基本相同,7个野技术反而使膀胱和小肠的照射剂量增加。IMRT静态调强技术等剂量线高剂量区所包括小肠、膀胱的体积分别以7、9个野最低。结论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若采用常规模式,可造成靶区剂量不足;在采用3DCRT技术时3—5个野技术较为合适,采用IMRT静态调强技术时7个野较为合适。IMRT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尤其有利于膀胱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种配准方式分析直肠癌术后放疗在图像引导下的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5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俯卧位固定,治疗期间每例患者先连续采集6次锥形束CT图像,然后每周采集1次(共4次),共采集10次锥形束CT图像.在采集图像的方法、条件、配准区域、重建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灰度配准和骨配准分析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灰度配准的摆位误差结果X轴(-0.13±0.15)cm、Y轴(-0.03±0.31)cm、Z轴(-0.13±0.20)cm.骨配准的摆位误差影响X轴(-0.13±0.18)cm、Y轴(0.18±0.32)cm、Z轴(-0.15±0.23)cm.对2种匹配方法分别在X、Y、Z等3个方向上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X、Z方向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Y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行图形引导放疗时,2种配准方式摆位误差都符合临床要求,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放疗对晚期直肠癌术后病人的作用。方法从1990年1月~1993年12月,我科共收治晚期直肠癌术后放疗病人32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中位年龄4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腺癌31例,腺鳞癌1例。放疗剂量为40~55GY/4~6周。结果术后与放疗间隔时间1~3个月15例,复发率26.7%,3~5个月17例,复发率43.7%(P<0.05)。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3%、19.4%。结论晚期直肠癌术后放疗时间越早越好,并可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纵隔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60Co常规分割照射,大多数患者的放射剂量为50~70Gy。结果 全组病人1、2、3.5年存活率分别为41.1%(23/56)、17.9%(10/56)、7.1%(4/56)、2.1%(1/48)。结论 放疗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率有效,且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计划,而IMRT的V105%、V110%、HI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MRT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计划的D95、V105、V110、HI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放射治疗受CTV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放疗在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术后预防照射能够起到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的作用.本文收集1970年2月至1989年12月治疗的45例直肠癌术后病例:术后预防照射25例和术后复发治疗的20例.两组病例的临床所见和病理检查结果大致相同,前者5年生存率为37%(7/19),后者仅有2例活过3年,可见术后预防照射的预后明显优于复发放疗者.所以对病期偏晚的直肠癌应做预防放疗,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5野、7野和9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及其周围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3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靶区(PTV)和OAR的勾画,处方剂量50Gy。分别进行5F-IMRT、7F-IMRT 和 9F-IMRT计划设计,计算并比较三种计划的PTV剂量均匀度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最大受照剂量(PTV Dmax)、最小受照剂量(PTV Dmin)、平均受照剂量(PTV Dmean)和OAR受照体积。[结果] 三种计划的PTV Dmax、PTV Dmin、PTV Dmean、HI和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F-IMRT计划的双侧股骨头V10均优于7F-IMRT和9F-IMRT,5F-IMRT和9F-IMRT的右股骨头V20均优于7F-IMRT。小肠、结肠和膀胱等受照射体积的关键评价指标(V10、V20、V30、V40、V50)在三种放疗计划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均较理想,对正常组织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和7野、9野IMRT 比较,5野IMRT计划设计和治疗时间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放疗对晚期直肠癌术后病人的作用。方法 从1990年1月-1993年12月,我科共收治晚期直肠癌术后放疗病人32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中位年龄45岁。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腺癌31例,腺鳞癌1例。放疗剂量为40-55GY/4-6周。结果 术后与放疗间隔时间1-3个月15例,复发率26.7%,3-5人有7例,复发率43.7%,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3%、19.4%。结论晚期直肠癌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三维适形放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对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23例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5—7Gy/次,隔日1次,共6—8次,总剂量0140—45Gy。结果完全缓解率为35%(8/23),部分缓解率为39%(9/23),有效率为74%(17/2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2%、30%。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结直肠癌的控制率和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在子宫颈癌术后盆腔转移病灶靶区(PTY)剂量覆盖和危及器官(OAR)保护方面的差异,探讨子宫颈癌术后盆腔转移病灶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0例子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转移患者,行CT模拟定位后将数据上传至Varian三维计划系统,勾画靶区,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后做下列研究:3DCRT计划与IMRT计划对计划靶区PTV的影响及比较;3DCRT计划与IMRT计划中危及器官受最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95%可信区间,CTV至PTV的外放边界定为1 cm.3DCRT计划中3、4、5和6个射野下PTV适形指数分别为0.46、0.67、0.68、0.68,4个以上射野数日的增加不再显著改善靶区分布和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体积百分比.IMRT计划中5、7、9、11和13个射野下PTV适形指数分别为0.75、0.83、0.84、0.85、0.85,9个以上射野数目增加不再显著改善靶区分布和减少正常组织受照体积百分比.比较OAR最高照射剂量,IMRT计划中小肠脊髓的最高照射剂量低于3DCRT,直肠膀胱及股骨头的最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颈癌术后盆腔转移放疗者3DCRT以4个射野数计划为优,IMRT以9个射野数计划为优.高剂量范围内IMRT较3DCRT对脊髓及小肠的保护作用明显,IMRT较3DCRT减少了高剂量区直肠、膀胱的受照体积,从而有望减少OAR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概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arget-volume(PTV) coverage and organ at risk (OAR) protection between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an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 for patients with pelvis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 underwent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To explore the optim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pelvis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Methods 10 patients with pelvis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 underwent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images scanned by CT were transferred to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o generate 3DCRT and IMRT plans. The impacts of 3DCRT on PTV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IMRT. Isodose line and 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 were used to evaluate to the dose-distribution in PTV and OAR. Results For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the margin from CTV to PTV was 1 cm. Conformal indexs (CIs) of PTV for 3, 4, 5 and 6 fields 3DCRT were 0.46, 0.67, 0.68 and 0.68, respectively. When beyond 4 fields, the advantage of adding fields was not significant. CIs of PTV for 5, 7, 9, 11 and 13 fields IMRT were 0.75, 0.83 0.84, 0.85 and 0.85, respectively. When beyond 9 fields, the advantage of adding fields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maximum dose of the bowl and spine cord in IMRT plan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3DCRT plans (P <0.05). Maximum dose of OA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cludingt the bone, recttum and bladder) between IMRT and 3DCRT plan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elvis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cal surgery, 4 fields planning in 3DCRT and 9 fields planning in IMRT are feasible. At high dose levels, the IMRT plans can more significantly protect the bowl and spine cord and decrease the radiation volume of colorectal and urinary bladder at risk than 3DCRT, so IMRT may potentially diminish probability of the 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不同体位的调强治疗计划中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及急性放射损伤方面的差异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6例早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其中18例进行俯卧位固定方式的调强放疗,18例进行仰卧位固定方式的调强放疗,全乳房剂量为50 Gy/25 f,2 Gy/f,5 f/w。后对疤痕周围2 cm给予6 MeV电子线加量10 Gy/2.0 Gy/5次,5次/周。分别评估仰卧位及俯卧位两种治疗体位的计划中危及器官的剂量及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差异性,并对两组进行随访评估生存。结果:俯卧位组左肺Dmean(721.5±11.6)cGy、V5(20.4±1.4)%、V20(15.3±6.5)%,心脏平均剂量Dmean(468.6±60.4)cGy、V30(7.4±5.6)%;仰卧位组左肺Dmean(632.4±38.6)cGy、V5(35.5±1.3)%、V20(21.2±7.9)%,心脏平均剂量Dmean(532.2±17.9)cGy、V30(9.1±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俯卧位组左肺 Dmean、V5、V20,心脏平均剂量Dmean、V30优于仰卧位组。仰卧位及俯卧位组的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6%(1/18),0%(0/18),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100%,2年生存率都为100%。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损伤方面,两组均未出现肺及心脏的急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反应方面,均为1级皮肤反应,无一例出现2级及2级以上的皮肤损伤。俯卧位组及仰卧位组的皮肤损伤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于仰卧位放疗,在不减低生存的情况下,俯卧位放疗对肺及心脏保护得更好,且对皮肤的保护不劣于仰卧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剂量学差异。方法将2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106例)和B组(106例)。在体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后装腔内插植放疗,B组采用三维后装腔内放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差异。结果B组患者高危临床靶区D100、D90和中危临床靶区D100、D90均明显低于A组,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cm3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装腔内插植放疗能够在提升肿瘤组织受照剂量的同时,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提升近期缓解率、控制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肿瘤TNM分期系统是评价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金标准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1]。分期越晚,术后局部复发率越高,Duke’s B、C期肿瘤复发率高于A期~[2]。随着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逐渐提高以及外科手术方案优化、辅助性放化疗的应用,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升高,但肿瘤局部复发依然是影响直肠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3]。淋巴结转移与直肠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约30%~40%直肠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其中约40%发生于肠系膜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靶区内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治疗初及治疗中对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病人调强放疗时所拍摄的60幅射野图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标准射野数字重建(DRR)图像进行比较,测量每一位病人的平均摆位误差数值。比较初次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对照组)和参考误差后制定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试验组)二者靶区剂量体积直方图差异。结果:10例患者摆位误差在左右(X)和头脚(Y)及前后(Z)的平均移动偏差分别为(0.8±1.3)mm、(3.2±2.5)mm、(1.8±1.5)mm。对照组、试验组中CTV的D95分别为4992cGy±38cGy、4916cGy±113cGy,V105%分别为24.2±18.6、31.8±24.3;V110% 0.12±0.4、1.8±1.3。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PTV外放5mm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靶区内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治疗初及治疗中对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病人调强放疗时所拍摄的60幅射野图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标准射野数字重建(DRR)图像进行比较,测量每一位病人的平均摆位误差数值.比较初次调强放射治疗计划( 对照组)和参考误差后制定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试验组)二者靶区剂量体积直方图差异.结果:10例患者摆位误差在左右(X)和头脚(Y)及前后(Z)的平均移动偏差分别为(0.8±1.3)mm、(3.2±2.5)mm、(1.8±1.5)mm.对照组、试验组中CTV的D95分别为4992cGy±38cGy、4916cGy±113cGy,V105%分别为24.2±18.6、31.8±24.3;V110%0.12±0.4 、1.8±1.3.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PTV外放5mm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俯卧位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采用BionixRT-6025胸部俯卧位系统的摆位误差。方法:2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采用BionixRT-6025胸部俯卧位系统固定,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对首次放疗、第十次放疗摄取适形调强放疗的正、侧位共80幅射野图像,与计划系统的正、侧位标准射野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比较,测得摆位误差。结果:20例患者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前后方向(Z)在加速器下的首次放疗和第十次放疗的摆位误差X±s(mm)分别为x1(2.7±0.7)mm、y1(2.9±0.8)mm、z1(1.8±0.5)mm和x2(3.0±0.6)mm、y2(3.4±0.7)mm、z2(1.9±0.5)mm。x1较z1、y1较z1、x2较z2、y2较z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ionixRT-6025胸部俯卧位系统行保乳术后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在放疗可接受误差范围之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的疗效。方法:选择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54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其中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37例,高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6例。放疗总剂量在60-72GY/22-24F/每周4-5次,其毒性作用用血液学、生化试验、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反应进行评价。观察有无放射性肠淡症状,监测血细胞。每3月复查MRCT1次,二年生每6月复查MR或CT1次。结果:迄2000年12月25日止共随访54例,随访到53例(98.1%),失访1例(1.9%);中位随访时间为15.4个月,平均访时间为14.3个月(3-30个月)。疗效判定标准:按WHO制订标准,完全缓解5例,占9.3%;部分缓解27例,占50.0%。稳定15例,占27.8%;进展6例占11.1%。有效率为59.3%。一年生存率61.1%(33/54),症状缓解率92.6%(50/54)。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约为5.6%。均未出现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降低与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具有明显的剂量分布优势,局部控制率和症状缓解率高,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19.
20.
摘 要:[目的] 探讨在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术后放疗中,射野角度优化对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分布及肠造口受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10例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采用6野角度优化计划与7野角度均分调强计划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靶区(PTV)剂量分布及机器跳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分析不同计划的剂量学差异。 [结果] 与7野均分计划组相比,6野角度优化计划组PTVDmax、Dmean、Dmin、均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适形指数稍劣于7野均分计划组(t=3.359,P<0.05);6野角度优化计划的肠造口Dmax、Dmean均有显著降低(P<0.001),而小肠(V40、V30)、膀胱(V40、V30)、造口侧及对侧股骨头(V3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Mu数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放疗6野角度优化后的调强计划,降低了肠造口的受照剂量,基本保持与7野均分计划相当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