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肱静脉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有PICC置管适应证且无置管禁忌证的住院病人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通过B超引导联合MST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选择经肱静脉置入导管,对照组选择经贵要静脉置入导管,观察两组病人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联合MST经肱静脉置入PICC导管1次置管成功率高,置管体位较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普通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PICC置管方法在消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分为普通置管组(n=71)和超声引导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普通置管组和超声引导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4.4%比94.3%)和总穿刺成功率(98.6%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3,0.50;P>0.05);PICC超声引导组穿刺并发症(2/35,5.7%)显著低于普通置管组(2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548,P <0.01).肿瘤化疗患者超声引导置管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普通置管组,但急、慢性胰腺炎患者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PICC置管比较,超声引导PICC置管成功率相当,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带管生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穿刺水枕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舒适度及疼痛的影响及使用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9月将60例拟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垫PICC穿刺水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的舒适度,PICC置管过程中疼痛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时穿刺体位舒适度分别为(8.12±1.78)分和(1.46±0.72)分,穿刺后手臂舒适度评分分别为(7.88±1.59)分和(3.08±1.31)分,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P0.01);观察组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02±1.75)分和(2.88±1.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使用PICC穿刺水枕不会影响穿刺的时间。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使用PICC穿刺水枕能有效增加患者的置管舒适度,提高置管穿刺成功率,减轻PICC置管患者的焦虑,并减轻PICC置管所致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67例)和传统组(65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结果:超声组和传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出血量、穿刺时间、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后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穿刺点渗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穿刺与经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并发症发生差异,为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患者286例和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过程中及PICC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置管过程中腋静脉穿刺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19例,发生并发症14例,经肱静脉穿刺组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15例,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期间,腋静脉组发生并发症20例在(7.0%),肱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26(6.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壁段腋静脉穿刺进行中心静脉置与经肱动脉穿刺同样安全,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提供新的穿刺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降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选择上臂贵要静脉或肱静脉的可行性优势,为寻找最佳的PICC穿刺静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例预行PICC的晚期癌症患者,被随机分为贵要静脉组和肱静脉组,每组各40例,穿刺前分别测量自然状态下穿刺部位同水平面两组血管的内径及距皮肤表面距离,比较两组患者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以及肿瘤类型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与肱静脉相比,同水平面的肘上贵要静脉内径大(4.979±0.659 mm vs. 4.056±0.713mm),距皮肤表面距离短(6.390±1.844mm vs. 10.195±2.111mm),且穿刺术中出血少(1.090±0.215g vs. 1.403±0.234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p=0.644)。所有80例患者均被成功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尽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66),但贵要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肱静脉组(97.5% vs. 90.0%)。结论:超声引导联合MST肘上PICC置管,经贵要静脉置管具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的优势,PICC置管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法和超声引导法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差异。方法选取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168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穿刺组(引导组76例)和超声定位组(定位组92例),分析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和血液透析平均血流速的差异。结果与引导组相比,定位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患者股静脉置管可获得更高的血流速(P<0.05),两组中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透析平均血流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相比,超声定位法置管时间更短;超声定位法股静脉置管可获得更高的透析血流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小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置管成功率和治疗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对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科所有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根据置管种类,分为UVC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及UVC+PICC组,同时选取符合要求的未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分别将UVC组与对照组,UVC+PICC组与PICC组的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了解UVC对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结果UVC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及有无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生后严重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时日龄、达足量喂养时日龄、住院期间日均体质量增长等营养指标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与出生时白蛋白差值、好转出院率、住院时长、出院时足量喂养率、直接胆红素(DBil)异常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组与UVC+PICC组在性别、生产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VC+PICC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较PICC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及NRDS等生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PICC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与出生时白蛋白差值、DBil异常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上优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期间日均体质量增长、好转出院率、住院时长、出院时足量喂养率、ALT异常率、败血症发生率、NEC发生率上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VC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PICC,均能改善早产儿生后早期的营养状况,而在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并不高于未行中心静脉置管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芬太尼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行PICC置管的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患儿12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非营养性吸吮组和芬太尼组,每组各40例。采用早产儿疼痛量表比较各组患儿在PICC置管前15s、穿刺时、送管时、固定时及操作后30s时的疼痛评分,并比较各组患儿PICC置管的穿刺次数。 结果 在置管前15s,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2,P=0.488);各组患儿在PICC置管穿刺时、送管时、固定时及置管后30s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芬太尼组患儿疼痛评分低于非营养性吸吮组(P<0.05);各组患儿PICC置管的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08, P<0.001)。 结论 非营养吸吮及芬太尼镇痛能缓解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而芬太尼镇痛效果更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1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经Excel奇偶数列分组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深静脉置管术期间,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一般情况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一般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引发感染危险因素及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将入选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分析引发感染...  相似文献   

18.
吕艳  李莉 《天津护理》2018,26(4):391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临产后实施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的子痫前期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产妇在宫口≥3 cm产程进入活跃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产妇临产后即实施硬膜外置管,待产妇感觉疼痛不能耐受时给予镇痛药物,进行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生命体征、疼痛评分、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不同时点VAS 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产程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产妇围产儿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产时子痫。结论:子痫前期患者临产后实施分娩镇痛可缓解产痛,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在不影响分娩结局的情况下,避免产时子痫的发生,对母婴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经新生儿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手段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该法的安全性及可实施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同期152例经大隐静脉和82例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堵塞、液体外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组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肘部静脉组上腔静脉一次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危重新生儿,采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高于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