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前臂血肿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我科1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前臂血肿及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例从病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重点讨论。结果经过治疗,10例患者前臂血肿术后3d减退,恢复常态;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3d功能恢复,未发生挤压综合征。结论术前操作材料选择,术中操作手法及全程透视,术后对穿刺肢体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的严密观察,可降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前臂血肿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护理。方法选取6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出现上肢血肿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止血,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疼痛评估法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围术期行介入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应用疼痛综合性评估量表评价病人肢体疼痛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病人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疼痛评分、肢体肿胀情况、前臂血肿发生率、焦虑发生率、应用镇静剂情况、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穿刺后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直径低于对照组(P0.05),而疼痛持续时间、肿胀持续时间、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臂血肿发生率、出血率、焦虑发生率、使用镇静剂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治疗舒适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综合性评估量表能有效评价经桡动脉穿刺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肢体疼痛情况,能有效预防肢体血肿发生,提高病人治疗舒适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和护理经验。结果25例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经治疗后,18例的局部红、肿、痛在5d内基本恢复正常;6例在7d后恢复正常;1例20d恢复正常。术后无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假性动脉瘤。结论抬高患肢、局部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病情观察对预防和治疗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对策,包括密切观察病情、肿胀的观察和护理、用药护理、疼痛护理和凝血功能监测。结果所有患者出现疼痛,穿刺前臂明显肿胀、变硬,其中6例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手指牵拉痛,1例肌力减退,1例右上肢无力,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至关重要,高度重视患者的主诉,针对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争取内科保守治疗时间,可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案在预防夹板固定术患者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夹板固定术的10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骨筋膜间室压力、护理效果及焦虑、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且护理期间骨筋膜间室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1),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综合护理方案应用于行夹板固定术患者,护理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寻找合理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从2012年8月~2013年6月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50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75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75例,以上患者术后均给予对症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低于股动脉组(P0.05);穿刺部位淤血、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高于股动脉组(P0.05);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经股动脉途径组,可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护理方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也可增进护患感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89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皮下血肿、桡动脉痉挛或闭塞、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明显降低PCI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满意,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桡动脉痉挛立体式双维度预防策略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立体式双维度预防策略实施前(2014年9~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4月)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各15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桡动脉痉挛立体式多维度预防策略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中重度疼痛阳性率、焦虑情绪阳性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服务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实施桡动脉痉挛立体式双维度预防策略干预,能显著降低其中重度疼痛阳性率、焦虑情绪阳性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提高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李梓香  凡孝琴  任金梅  王娟 《全科护理》2016,(22):2313-2314
[目的]探讨上肢悬吊架在心脏介入术后前臂血肿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经桡动脉行心脏介入术后出现前臂血肿、需行前臂悬吊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行心脏介入术后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肘部垫软枕的方法抬高患肢,观察组采用自制的悬吊架抬高上肢,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患肢的疼痛得分、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上肢悬吊架可减轻经桡动脉介入术前臂血肿病人的疼痛及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前臂血肿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择于我院心内科2018年第四季度与2019年第一季度行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介入手术的7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第四季度运用常规管理模式的4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第一季度运用PDCA管理模式的34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前臂血肿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前臂血肿发生率为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5%(P<0.05)。试验组的疼痛评分为(4.21±1.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3±1.98)分(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明显降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前臂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PC I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观察临床表现,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除1例发生严重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由于筋膜间室压力过高,需转外科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外,其余经积极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做好术后观察及护理可有效降低经桡动脉行PC 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积极处理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冰袋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冷敷对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上肢血肿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采用自制冰袋冷敷,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冰袋4h更换1次,均持续24h。观察两组术后4h、12h、24h患肢疼痛和肿胀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4h、12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肢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自制冰袋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冷敷,对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上肢血肿引起的局部肿胀和疼痛,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弹力带加压型(R型)止血器止血适宜的时间。[方法]对245例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后的病人使用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4h组,n=127)和对照组(6h组,n=118),对两组术后发生出血、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动脉闭塞等桡动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4h解除止血器的病人与6h解除止血器的病人相比,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静脉回流障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术的病人适宜于术后4h解除止血器。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后并发急性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该并发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有:两点辨别觉减弱、被动牵拉痛及血氧饱和度降低.主要采取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疼痛,观察肿胀程度、指端循环、治疗反应,积极指导康复锻炼等.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无前臂肌挛缩、肢体坏疽、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破裂等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肢体深度烧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伟玲  萧惜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55-2256
目的了解肢体环形深度烧伤的患者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笔者总结了37例肢体环形深度烧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观察肢体发生肿胀、疼痛、循环等先兆症状、体征,倾听患者主诉,做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发现,早诊断,配合医生及时行焦痂切开减压术,术后进行严密观察伤口渗液及减张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因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发生肢体坏死。结论对四肢环形深度烧伤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严密、细心地观察肢体的症状体征,能够及时发现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先兆症状,有效的环形焦痂切开减张术是预防肢体深度烧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引起肢体神经肌肉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出现前臂血肿、肿胀时的有效处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术周血肿、前臂明显肿胀患者23例,采用云南白药喷雾剂处理为观察组,并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术周血肿、前臂明显肿胀患者21例,使用50%硫酸镁湿敷处理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方法处理后4 h、8 h、24 h在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观察组使用云南白药喷雾剂治疗后与使用50%硫酸镁的对照组,4 h疼痛评分(P<0.00)、8 h后术周血肿直径(P<0.05),24 h内局部皮温增高持续时间及术肢功能改善为良好出现时间(P<0.05,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后24 h两组肿胀明显部位周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云南白药喷雾剂有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导致的术周血肿、肿胀,是有效、简便、安全、痛苦小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选取112例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患者,分别使用TR-Band(TR-Band组,58例)及ZXD-Ⅰ(ZXD-Ⅰ组,54例)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观察2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情况,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2组发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的例数ZXD-Ⅰ多于TR-Band组(P〈0.05);不舒适例数ZXD-Ⅰ组多于TR-Band组(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及减少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更人性化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