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直接牵张治疗肥大性骨不连患者的病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肱骨中段1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3例,胫骨中下1/3交界处6例;患肢畸形成角10°~35°,平均25°,其中2例为双平面畸形,10例为单平面畸形;肢体短缩2~6 cm,平均3.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断端尽量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构的Ilizarov外固定器。对局部留存内固定物者,采用微创的方法取出,尽量保护骨断端血供。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矫形延长,断端处每天延长0.25 mm。在恢复肢体长度的同时,矫正成角畸形,对双平面畸形,先矫正冠状面畸形,再矫正矢状面畸形。结果 12例骨不连患者均通过断端直接牵张成骨而获得骨性愈合, 骨断端无需植骨。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全部获得矫正。畸形矫正时间15~35 d,平均24 d。畸形矫正10°~30°,平均23°。患肢延长2.0~5.5 cm,平均3.0 cm。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的矫形均未丢失。结论 肥大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活跃的成骨潜能,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外固定器加微创植骨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观察其疗效。方法:运用外固定器行胫骨复位加压固定,对骨折不,连接处用磨钻磨除骨折端纤维及硬化骨质,行骨折端闭合植入微粒松质骨。结果:17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病例经1年以上随访,骨折合部愈合,愈合时间在3个月-6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器加微创植骨,骨折固定牢稳,不破坏断端血运,有利于骨的修复,创伤小,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fixator assist nailing,FAN)技术治疗股骨畸形、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和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FAN技术治疗8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3例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性股骨畸形、2例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男11例,女2例;年龄16~50岁,平均33岁.10例采用一期手术,3例采用二期手术.12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8例采用顺行髓内钉,5例采用逆行髓内钉.2例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1例骨痂剪碎后植骨.结果 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个月.7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患者骨折在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8个月.5例股骨畸形行截骨术的患者截骨端在术后3~5个月(平均3.5个月)愈合.根据Paley评分标准,9例为优,2例为良,1例为可.术前下肢不等长(48.2±23.0) mm,术后为(27.3±24.6) mm,肢体长度增加4.6~41.0 mm(平均23.3 mm).术前机械轴偏向(27.5±24.4) mm,术后(6.3±8.3) mm.未发生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结论 FAN技术结合了外固定架安全、微创、便于调节,可准确矫正畸形优点和髓内钉固定患者依从性高特点,可有效地治疗代谢性骨病引起的股骨畸形、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和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臂外固定延长支架下采用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结果及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28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开放性胫骨骨折,ⅢA型5例,ⅢB型11例,ⅢC型7例;内固定后感染5例。根据改良的ASAMI评定标准进行骨具体内容和功能结果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所有骨折获得初期愈合,感染均得到控制,骨折愈合时12例仍有局部窦道和渗液,治疗后软组织愈合。骨评定结果优14例,良9例,中等2例,差3例;功能评定结果优10例,良13例,中等2例,差3例。牵引成骨的平均形成长度为6.6cm,平均愈合所需时间为9个月。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针道感染,2例在外固定支架拆除后对接点再骨折。结论对于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使用单臂延长外固定支架通过骨内移位技术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6.
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5-52岁,平均34岁.根据Zwipp提出的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分类标准,Ⅰ型(距骨骨折畸形愈合或伴有关节脱位)10例,Ⅱ型(距骨骨折不愈合伴关节脱位)8例,Ⅲ型(在Ⅰ或Ⅱ型的基础上出现部分距骨缺血性坏死)4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术前评分平均35.4分(28.0~41.0分),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或关节融合术.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所有患者均牢固愈合,未发生再次移位,也未发现距骨缺血性坏死的进一步发展.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周.患者术后平均14周(12~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平均86.6分(78.0~98.0分).结论 对于陈旧性距骨骨折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距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8.
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不连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带锁髓内钉术后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带锁髓内钉术后胫骨骨不连患者47例,男40例,女7例;年龄22~61岁,平均37.5岁;带锁髓内钉固定时间11~26个月;胫骨中上段骨折11例,中下段36例。先按原切口取出带锁髓内钉,选择合适的切口修整骨折端硬化骨,行腓骨斜行截骨植骨,全部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并髂骨植骨治疗。结果:4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44例骨折愈合;2例再次出现骨不连,经单纯植骨加压外固定治疗愈合;1例感染并骨不连,控制感染后采用管形石膏加植骨治疗后愈合。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踝关节僵直11例,患肢不等长6例。结论: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不连,方法简单,固定可靠,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创伤后感染性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干创伤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胫骨创伤感染性骨不连均采用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20例采用两段式镶嵌式外固定器加压,23例采用三段式外固定器行截骨延长,骨不连端加压。结果术后随访10~41个月,43例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5个月。根据改良ASAMI标准评定:非延长组:骨评定优14例,良3例,差3例;功能评定优13例,良3例,中4例。延长组:骨评定优16例,良4例,中2例,差1例;功能评定优14例,良4例,中3例,差2例。14例43处钉道感染,1例再发骨髓炎,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创伤后感染性骨不连可实现骨延长与加压及一定程度的角度和长度矫正,技术操作简单,初步应用疗效满意,且骨折端开放换药的方法更容易被医师和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11.
混合式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价混合式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长骨干骺端感染性骨不连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混合式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局部清创和截骨延长法治疗感染性骨不连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48岁,平均31.5岁。16例为开放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为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胫骨近端12例,胫骨远端6例,股骨远端3例。12例行骨折端植骨,其中2例二次植骨。结果21例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8个月。18例骨折获得初期愈合,3例骨折愈合时仍有局部窦道和渗液,2例骨折尚未完全愈合,1例行截肢术,20例感染得到控制。改良ASAMI骨评定结果为优良13例,中4例,差4例;功能评定结果为优良11例,中6例,差4例。平均骨延长5.6cm,平均愈合时间为11个月。15例发生钉道感染。结论对长骨干骺端感染性骨不连可使用混合式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骨折端开放换药的方法。该方法控制感染好,可自体修复骨缺损,供区畸形发生率低。但固定需采用HA涂层螺钉,严格控制延长速度,一般在1mm/d以内,分次进行延长,手术风险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微型外固定器建立股骨萎缩型骨不连动物模型。方法 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外固定器为固定装置,选取24 只健康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2组:骨不连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大鼠右侧股骨截骨,在2个断端之间留1 mm间隙,于股骨前外侧面近端放置一对自攻螺纹钉,同样方法,在远端放置另一对自攻螺纹钉。其中骨不连组去除骨髓和破坏骨膜,对照组不进行此操作。术后2、4、8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器的位置及截骨区的愈合情况。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8周时X线片示:对照组骨断端已愈合,髓腔再通;骨不连组骨断端处无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断端清晰可见。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形成,骨断端与正常骨无差异;骨不连组截骨区无骨性连接,截骨端未愈合。8 周时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对照组的扭转刚度平均为(2.64±0.40)N·mm/deg,骨不连组为(0.21±0.20)N·mm/d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68,P=0.000)。结论 本实验研究为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治疗萎缩型骨不连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目的介绍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探讨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26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男98例,女28例;年龄15~71岁,平均35岁。胫骨骨折96例,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6例,桡骨骨折2例,尺桡骨双骨折5例。骨缺损1.5~6.5cm,平均3.5cm。患处彻底清创,切除失活的软组织和骨组织,直至骨折端点状出血。对于轻度骨质疏松、稳定性骨折且预期病程短者可使用双臂单边单平面外固定架;对于明显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和(或)预期病程长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使用单臂双平面外固定架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邻近关节骨折,可考虑跨关节外固定架和(或)石膏固定。一期或择期植入带皮质的自体松质骨骨条,直径<5mm,开放伤口。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平均用药11d。结果平均随访2.4年(8个月~4.5年)。术后平均8周移植骨质表面覆盖肉芽组织,14例于术后5周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112例于术后平均10周瘢痕自行愈合。123例骨折于术后平均7个月愈合,9个月去除外固定;3例骨折未愈合。4例出现窦道,2例感染复发。结论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的简单、积极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疗程缩短,手术次数减少。感染并非植骨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2例;年龄21±74岁,平均(34.7±11.6)岁。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3例、股骨干6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干9例、肱骨干2例。治疗过程分为3个步骤:先取出内固定物,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珠链,Ⅰ期闭合伤口;1周后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行外固定架固定;3个月后取出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取髂骨植骨。结果:随访15~28个月,平均(19.98±4.16)个月。1例胫骨干骨折和1例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分别于植骨术后2、3个月感染复发,其余20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2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植骨术后8-24周,平均(15.09±4.13)周。结论: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及Ⅱ期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se,HA/TCP)材料结合牵拉成骨技术是否能减少治疗骨缺损所需的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过程。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24周,体重2.2~2.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于左胫腓关节下方做1 cm的胫骨缺损。A组:将骨缺损两端靠拢,外固定架加压固定。B组:将1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1 cm的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C组:将骨缺损两端拉近至间距0.5 cm,将0.5 cm长的HA/TCP材料填入剩余的0.5 cm骨缺损中,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除B组外,A、C组均于术后7 d开始延长胫骨,A组延长10 d,C组延长5 d。在术后即刻、12、17、27、37 d用“C”型臂X线机观察各组新生骨的矿化过程。所有动物于术后37 d处死,取新生骨样本测量骨矿物质含量(BMC)和组织矿物质含量(TMC),行胫骨扭转实验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C组BMC为(454.44±89.98) mg和TMC为(454.40±89.97) mg显著高于A、B两组。C组新生骨的最大扭矩、新生骨的成熟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骨的矿化和重塑也较快。C组在观察期总共37 d内骨愈合良好,但A、B两组在37 d内并未达到骨愈合。结论 在兔胫骨缺损延长模型中,与单一疗法相比,联合应用羟基磷灰石材料和牵拉成骨技术可减少治疗时间并促进骨的矿化。 相似文献
17.
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29例尺桡骨骨折钢板和三棱针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28岁。尺骨14例,其中近段4例,中段7例,远段3例;桡骨15例,其中近段4例,中段6例,远段5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14例,斜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9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3个月,平均手术后16周(13-24周)骨折愈合。肘关节活动度均超过屈130°、伸0°,腕关节活动度均达掌屈60°、背伸50°以上;22例前臂旋转功能旋前、旋后均达80°以上,1例旋前40°,1例旋后50°,2例旋前、旋后均受限,总活动度仅80°。术后无尺、桡骨间骨性融合。结论:单侧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前臂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治疗期间可早期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