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患者在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均夹闭尿管,留置尿管时间为2~6 d,平均3.5d,当病情平稳后,遵医嘱拔出气囊导尿管.观察组:接到医嘱后,嘱患者开始饮温开水800~1000mL,待患者有排尿感觉时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将尿管轻轻插入1~2 cm,再用20 mL注射器将气囊内液体抽出,不立即将尿管拔出,休息30~60 min,当患者有明显的排尿感觉时,轻轻按摩膀胱底部,顺势将尿管慢慢移出.对照组:接到医嘱后,用20 mL注射器将气囊内液体抽出,将尿管轻轻拔出;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排尿疼痛性质、再次插管次数、血尿发生次数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拔出留置气囊导尿管后,观察组疼痛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烈疼痛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疼痛性质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因尿潴留再次插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及血尿发生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压力引导下拔出留置气囊尿管的方法可有效降低尿道黏膜损伤,解除或减轻患者拔管后排尿疼痛感,显著降低拔管后因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病例号89284,因骨盆骨折、尿道断裂、膀胱造瘘术后2个月,后尿道狭窄入院,入院后行尿道会师术,置气囊导尿管1枚。术后30天拔管时,拔出受阻,强行拔出时发现导尿管不完整,气囊部缺损,下尿道探子发现折断部分位于后尿道,将其推入膀胱,硬膜外麻醉下切开膀胱取出残留部分,发现气囊处有尿盐沉着,气囊扭曲,变形,囊内无残留液体及气体。讨论 1.气囊导尿管折断实属罕见,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长期留置,气囊处尿盐沉积,使尿管被侵蚀、变性、弹性变差。(2)由于尿道粘膜炎症、粘连、包囊导管使之拔出困难。(3)导尿管质量不过关,本例留置为F16号新橡胶气囊导尿  相似文献   

3.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侵入性护理操作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排尿障碍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尤其男性患者由于其尿道解剖生理特点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尿道病理生理改变,常出现留置尿管和拔除尿管的困难,教科书对留置尿管进行了规范,而未对拔除尿管进行规范。1传统的拔管方法传统的尿管拔除方法是在膀胱空虚的情况下,将尿管气囊中的水用注射器抽净,戴手套用纱布轻轻地将尿管拔除。此方法使大多数患者感到尿道不适、有疼痛感,容易造成拔管后自主排尿不成功而再次插管。观察拔出之尿管,其头端及气囊外常发现有血性液粘附,证明拔尿管时会损伤尿道黏膜,引致出血及疼痛,甚至未能一次拔管成功[1]。在拔除尿管时由于拔管动作对尿道黏膜造成  相似文献   

4.
一次性双腔气囊导尿管(以下称气囊导尿管)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需要留置导尿的病人,其优点是:导尿管不易盘绕在膀胱内、引尿通畅,气囊导尿管易于固定、不需要在尿道外口用胶布固定。但如果护士在插气囊导尿管时操作不当,可造成尿道损伤。2004年3月-2005年12月,笔者在手术室遇到其他临床科室6例因留置气囊导尿管而发生尿道不同程度的损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无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普通导尿管的替代品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留置导尿过程中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尿道黏膜损伤、拔管困难、逆行感染[1]、尿道断裂等[2].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尿道黏膜损伤.尿道黏膜损伤可出现在插管或拔管过程中,拔除尿管后有尿痛、尿胀、尿短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据张美珍[3-4]报道留置导尿管后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约76%的患者会出现严重不适,尤其在24 h内较为明显.近年来国内护理学者对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无痛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6.
改良尿管拔除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囊导尿管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采用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稳固,刺激性小,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等优点,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管周的分泌物及尿晶体附着,以及球囊表面结垢等,致使拔除尿管时擦伤尿道黏膜,造成尿道损伤,引起尿道水肿和出血心。2006年5月-2008年4月我科采用两种不同的拔除尿管的方法,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对尿道损伤的差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不留置导尿的宫外孕腹腔镜患者,术后予以诱导排尿等临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80名宫外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后予以导尿管排尿;实验组:术前不留置导尿管,要求患者术前10~20分钟排空膀胱,术后予以诱导排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尿舒适度,恢复正常排尿的时间,尿道黏膜损伤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恢复正常排尿时间、尿道黏膜损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宫外孕行腹腔镜手术前不留置尿管,术后予以诱导排尿的护理干预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术前常规留置尿管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围术期患者中应用气囊自动回缩拔除尿管法,寻找能够减轻尿道黏膜损伤的新拔管方法。方法2015年3-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110例留置导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除尿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气囊自动回缩拔除尿管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时的尿道疼痛评分、首次排尿尿道疼痛评分、首次排尿前段尿液的红细胞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除尿管时尿道疼痛、首次排尿尿道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首次排尿前段尿液红细胞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气囊自动回缩拔除尿管法能够减轻围术期留置导尿患者的尿道黏膜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围术期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气囊导尿管临床应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气囊导尿管的广泛使用,其诸多优点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同时患者满意度也较高,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和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问题及原因1.1尿道损伤(1)插管时动作粗暴,润滑不够,插入尿管时损伤尿道黏膜。(2)不了解气囊导尿管的机制,未抽出液体拔管,或者患者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牵拉尿管,有时由于护理时牵拉,导致气囊被拉入尿道造成损伤出血。(3)插入深度不足就往气囊内注水导致尿道受损。(4)由于气囊内液体或者尿液在气囊周围形成结晶或结石,导致拔管时损伤黏膜和拔管后出血。(5)尿管大小选择不当,操作方法掌握不正确而造成插管困难。1.2漏尿现象(1)因气囊与膀胱壁接触刺激而引起膀胱肌肉痉挛,可导致将尿液挤出。(2)老年体弱或比较衰竭的患者由于尿道松弛,留置尿管后尿管周围经常漏尿。1.3尿管堵塞急性细菌感染使尿液混浊沉渣产生,膀胱内结晶或沉渣以及膀胱脱落的组织可堵塞尿管伤的引流口使尿管堵塞。1.4拔管困难(1)插管时尿道损伤,尿管与尿道黏膜粘连。(2)尿管受到牵拉,尿管变形使气囊内的液体抽不出来,造成拔管困难。(3)留置尿管时间太长,膀胱冲洗不彻底,尿垢积在膀胱形成颗粒与沉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进拔除气囊尿管的方法,减少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方法 将200例符合拔除尿管指征的患者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各100例。传统组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拔导尿管流程要求,抽空导尿管气囊内液体后拔出尿管;实验组先抽空导尿管气囊内液体,根据导尿管型号小和留置时间的长短,向导尿管气囊注入0.2~0.8ml的氯化钠注射液后再拔出尿管。比较2组拔管时疼痛的程度、拔出尿管气囊表面的光滑度、首次排尿时间、肉眼血尿及尿潴留的情况。 结果 实验组拔尿管时的疼痛程度轻于传统组,拔尿管后首次自主排尿时间早于传统组早,血尿、膀胱刺激征、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 结论 在气囊导尿管拔出前向气囊内注入适量液体,使导尿管气囊表面皱褶消失,能减轻拔管时引起的疼痛,避免拔管后发生血尿、膀胱刺激征和尿潴留。  相似文献   

11.
气囊尿管在临床广泛应用后出现不少问题:尿道黏膜损伤、拔管困难、逆行感染、尿道断裂,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尿道黏膜损伤。尿道黏膜损伤可出现在插管或拔管过程中,拔除尿管后有尿痛、尿憋胀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尿、排尿困难而需重新置导尿管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这不仅增加患者生理、心理痛苦及医药费用,严重的可因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教科书对留置尿管进行了规范,而未对拔除尿管进行规范,因此,护理同行们在拔除气囊尿管时对如何减轻尿道黏膜损伤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以期达到减轻尿道黏膜损伤的无痛性拔除尿管,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气囊导尿管拔管受阻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次性气囊导尿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刺激性小、固定牢固等优点。但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气囊不能抽空、尿管前端有结石形成而使尿管不能拔出的情况 ,我院曾处理 7例此种情况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7例病人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5~72岁 ,7例中 4例为全麻手术而留置气囊尿管 ,1例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而留置导尿管 ,1例为脑梗死留置导尿 ,1例为脊髓损伤截瘫而留置导尿。2 处理方法2 1  5例在拔除尿管时按常规操作均不能抽空气囊而无法拔出尿管。其中1例剪掉气囊管活塞 ,气囊内液体自行流出 ,拔出尿管 ;…  相似文献   

13.
气囊导尿管带有气囊,具有固定牢靠,操作方便的优点。在临床上凡需要留置导尿如外伤引起排尿异常、术前准备等,都普遍使用气囊导尿管。但气囊导尿管假如使用不当,将会造成尿道粘膜损伤,甚至尿道断裂等并发症。本院曾发生一例因气囊导尿管  相似文献   

14.
气囊导尿管对尿道黏膜刺激性小,具有操作简便、不用胶布、内固定稳定、插入后尿管与尿道内口贴合紧密以及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我院于1999年广泛应用临床,但由于个别护士对气囊导尿管应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重视不够、导尿时的操作不当或是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到位,病人强行拔管而引起尿道损伤,表现为尿道出血,尿道被气囊胀破而引起的尿道损伤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还易造成护理纠纷.现对1例留置导尿致尿道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留置导尿法对预防尿道损伤的效果,为临床寻找更合理的尿道损伤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136例需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留置导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于插入导尿管时、留置尿管期间、拔出导尿管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性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插入时、留置尿管期间、拔出尿管后及血尿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1,3.89,8.38,28.57;P<0.05)。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期间漏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留置导尿法可以降低尿道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田增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44-8744
在全身麻醉或锥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的骨科患者,往往需要留置导尿管。由于术后躯体活动不便、伤口疼痛、留置导尿管刺激等,使患者感到不适,有些患者不听劝阻,趁人不备,自行拔出留置导尿管,造成膀胱、尿道黏膜损伤,甚至造成尿道撕裂等严重后果。我科2009-01-2010-12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512例,自行拔出导尿管9例,发生率1.76%。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崔颉 《护理研究》2008,22(3):264
尿失禁是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多数为男性病人.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长期昏迷、语言失调、高位截瘫及老年男性病人的小便失禁,大多数采取导尿来解决,但导尿有一定的副反应.可破坏尿道黏膜屏障,气囊导尿管导尿时,如插入深度不够就扩张囊袋,则会引起后尿道损伤;尿管过粗,也会增加对尿道及膀胱的刺激;尿管过细,则发生尿外溢或脱管等.另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导致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气囊导尿管已广泛应用于留置导尿中,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漏尿、不易脱落等优点。但因操作不当或忽略了留置尿管的护理细节极易造成膀胱、尿道粘膜损伤。为此,将我院泌尿外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患者588例中出现导尿管球囊撕裂尿道,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引起血尿的4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了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气囊尿管采用硅胶制成,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对组织刺激性小,距离尿管前端有一气囊,当注入一定量的气体或液体后可将导尿管固定于膀胱内,目前被广泛应用。常见因留置方法不当而造成气囊卡在尿道口,引起尿道黏膜损伤,甚至尿道坏死断裂。应根据病人尿道及膀胱的生理解剖结构和气囊尿管的结构,以及一次性引流袋的构件,严格无菌操作为病人留置尿管,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林林 《护理研究》2005,19(8):1573-1573
脑卒中病人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常需留置导尿(临床多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但导尿管对尿道口的刺激及对尿道黏膜的压迫易引起病人不适,致使许多病人在意识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下自行拔出导尿管,造成尿道黏膜的撕裂性损伤,引起血尿、尿路感染等。二次插管又增加了尿道损伤、感染的几率,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为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护士或家属常使用手部约束带,但约束带限制了病人的正常活动,且易引起手部压疮。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利用上衣袖管代替手部约束带,效果较好,而且简单易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