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伴脑微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66例ACI伴脑微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特性阻抗、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β(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性转化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CI伴脑微出血的效果显著,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分别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方案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3.33%(84/90)]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7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3.33%(3/90)]显著低于对照组[12.22%(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抗血小板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CCE)患者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发病时间窗为4.5 h内的CC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具备溶栓指征且自愿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低剂量组(0.6 mg/kg),每组36例。治疗后24~48 h复查颅脑CT或MRI,评估2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比较2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并比较2组溶栓后9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24 h、7 d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BI均高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后,2组NIHSS评分、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转化评估结果显示,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90 d时,2组mR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溶栓后90 d时mRS评分、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CE患者采用低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相近,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颈内动脉溶栓和血栓内接触性溶栓3种溶栓方案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静脉溶栓)40例,B组(颈内动脉溶栓)40例,C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40例。比较3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再通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治疗后7d,B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A组患者,C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50%,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7.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0.00%,B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5.00%,A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2.5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再通率为85.00%,B组患者的再通率为75.00%,A组患者的再通率为6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起效快、效果好,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CS)评分在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4例和未出血组45例。两组均按照指南予以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IHSS评分和GC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两组的SBP、DBP、PT、INR及GCS评分均增加,NIHSS评分减少(P0.05),而HR及PLT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溶栓前的SBP、DBP及NIHSS评分显著较高,GCS评分显著较低(P0.05),而HR,PT,INR及PLT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组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较高、GCS评分较低(P0.05),但SBP,DBP,HR,PLT,PT及INR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及GCS评分是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及GCS评分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溶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54)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溶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及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9%VS 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组治疗后7d、治疗后14d及治疗后21d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41%VS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非溶栓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神经内科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脑保护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mg3,次/d,20d为1个疗程。2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患者NIHSS及B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明显,可较快速改善神经功能,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 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 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t-PA静脉溶栓组31例,单纯治疗组39例.对患者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及晚期预后.结果 静脉溶栓组24 h时NIHSS评分较单纯治疗组低(P<0.05);静脉溶栓组7d时NIHSS评分与单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单纯治疗组多(P<0.05);静脉溶栓组90 d时Barthel指数较单纯治疗组升高(P<0.05).静脉溶栓组出血事件较单纯治疗组高(P<0.05);但静脉溶栓组症状性脑出血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单纯综合治疗,但仍需注意静脉溶栓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分两组,治疗组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前、用药后24h、7d、21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数值。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NIH—SS分值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凝血功能无显著改变。结论如果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对凝血系统影响轻微,比非溶栓治疗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7、14 d采用NIHSS评分和BI评分评价2组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治疗后90、180 d回访。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498);2组治疗后90、180 d,BI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全部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还给予尿激酶治疗,尼莫地平组给予尿激酶+尼莫地平,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及30d采用NIHSS、BI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14及30d尿激酶组、尼莫地平组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尼莫地平组在治疗后30d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后14d、30d尿激酶组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7例)与预后不良组(23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A1c水平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对HbA1c水平与改良Ranki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到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MRS评分和HbA1c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HbA1c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为0.6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从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χ2=13.295,P<0.05);观察组溶栓后6h NIHSS评分为(12.33±2.62)分低于对照组(t=8.469,P<0.05),溶栓后24h为(8.42±1.25)分低于对照组(t=9.738,P<0.05),溶栓后7d为(7.05±1.11)分低于对照组(t=8.517,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溶栓后NIHSS评分,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刘仲秋  初建峰 《临床荟萃》2021,36(6):509-512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炎性因子变化及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介入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病史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病史6h内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7例常规给予普通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时点的NIHSS、BI评分相比,动脉溶栓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溶栓组27例患者中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6例,血管再闭塞伴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90d生活状态优者(BII〉90)14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7例,血管再通者生活状态最优。结论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时间窗,积极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