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行上肢血管造瘘术后需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 CTA成像技术检查。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的后期处理,重组出二维和三维血管图像。结果 41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组均获得成功,能清楚地显示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及血管造瘘的部位,狭窄程度、部位及范围,无并发症发生。其中34例患者功能不全的造瘘血管中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8例(15例吻合口近端静脉重度狭窄,狭窄远端静脉呈瘤样扩张,流出静脉近端呈串珠状狭窄;3例流出静脉近段呈串珠样狭窄和线样重度狭窄交替出现),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呈线性狭窄3例,吻合口狭窄4例,流入动脉狭窄3例(距吻合口约3 cm处桡动脉重度狭窄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7例为正常表现。结论 64排螺旋CT CTA技术可作为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内瘘血管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关于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的文章较少,尤其针对不同部位自体静脉移植效果的总结尚未见报道。目的:总结自体静脉移植内瘘的建立经验,探索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患者资料,对比上下肢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血流量和使用时间;分析合并糖尿病对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和小隐静脉;上肢移植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明显高于下肢移植静脉(P〈0.05);比较使用时间,上肢移植血管内瘘长于下肢移植血管内瘘(P 〈0.01);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自体血管移植的成功率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者(P 〈0.01)。结果提示对于上肢浅静脉条件不佳的血液透析患者,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是其建立血管通路的较好方式;选择上肢静脉移植较下肢静脉移植内瘘的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不适宜行自体静脉移植内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其中上肢自体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1]。伴随上肢自体血管资源耗竭以及中心静脉病变,下肢血管通路的建立也逐渐增加,但下肢人工血管通路其感染及血栓的风险较高[2]。利用下肢踝部血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则很少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选择[3]。本研究对4例上肢血管资源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并成功穿刺使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常见于临时或永久中心静脉血液透析插管后,由于有功能的血液透析通路的存在,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同时也影响了血管通路的使用和寿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或无中心静脉插管史的患者,都可能存在中心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通过介入治疗可迅速有效的解除狭窄,保证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 1研究对象 2012年4月至7月就诊我科的2例上肢肿胀患者,均为老年男性透析患者,其中1例63岁,1例88岁,均因瘘侧上肢肿胀入院. 1.1 临床表现 瘘侧上肢进行性肿胀,局部皮肤红,伴皮温增高,无破溃,患侧上肢、胸壁及腋部浅静脉可见迂曲、扩张,内瘘杂音较前减弱,可触及震颤.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是维持血透析患者保证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象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内瘘。正确使用、合理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管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观察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其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1例使用2次后死于脑出血,1例使用3月后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使用9月后出现术肢肿胀,1例使用15个月后内瘘堵塞,7例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做好宣教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观察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其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 1例使用2次后死于脑出血,1例使用3月后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使用9月后出现术肢肿胀,1例使用15个月后内瘘堵塞,7例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做好宣教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7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从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机、穿刺前的评估、穿刺方法、止血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几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使用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进行945例次透析治疗,穿刺成功923例次,成功率97.67%;出现皮下血肿15例次,血栓导致内瘘闭塞2例;2例内瘘闭塞者均重新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用至今;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19个月后,因其他疾病死亡;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时间为8~37(23.3±4.8)个月。结论:从穿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4月在某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例。这些患者的吻合动脉为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采用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术后给予专科护理,专人开瘘,实行首次穿刺负责制。定期评估移植内瘘的通畅情况,通过血生化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 10例患者移植后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终止使用;其余7例均正常使用至今,最长的已使用32个月,血透时血泵流速达到200~250mL/min。每季度抽查血生化显示Kt/V均达标。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易于穿刺,血流充足,透析充分性好,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大多数是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其中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目前,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但是有一些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好、血管条件差等自身原因,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而是采取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生命线[1]。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不当,则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可导致导管功能丧失,影响患者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实施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的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血液透析使用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通路的时间为3~28个月,透析3次/周,共透析1500多例次,透析时血流量均达250~300ml/min;其中12例患者使用上述通路至今,透析情况良好。结论细致周到的护理,有利于预防采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提高了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3.
梁碧燕 《全科护理》2011,(15):1366-1367
血液透析是肾脏功能衰竭者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1]。护士应注意保护好血液透析病人的静脉血管,特别是上肢的静脉血管,当预期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时应该建议病人制作动静脉内瘘,新的动静脉内瘘在穿刺前的成熟至少为1个月,最好为3个月或4个月,在新的内瘘成熟之前,未建立血管通路前出现各种危  相似文献   

14.
方华 《当代护士》2006,(1):26-27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能进行充分有效透析的基础,是目前血液透析(H D)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H D患者的“生命线”。因此,正确的使用及护理内瘘,对保证H D的顺利进行,改善H D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尤为重要。我院自1999年11月开展血液透析以来,对59例需长期行H D患者进行了动静内瘘成形术,所有患者均采用上肢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后无感染及内瘘闭塞,满足H D要求。现将工作中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59例尿毒症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在76~29岁,基础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痛风肾1例,多囊肾2例,狼疮肾1例。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1]。术后经积极卫生宣教、正确观察、使用及精心护理,无内瘘感染及闭塞,血流量充足,使得以顺利进行。2护理2.1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使用前的护理2.1.1基础护理内瘘成形术后,包扎不宜过紧,穿袖口宽松的内衣,避免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术侧肢体保温,术后早期应用绷带抬高术肢前臂,维持2~3天,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末梢水肿,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疼痛、瘙痒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对血透通路正确的护理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同时也是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关键。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2008-10我科共透析治疗20例糖尿病肾衰竭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55~74岁,透析治疗时间6~72个月。1.2内瘘护理方法1.2.1内瘘术后术侧肢体抬高制动,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血管杂音是否清晰,及时给予扩管抗凝治疗。患者的衣袖要松大,注意造瘘部位皮肤清洁,预防感染。注意对内瘘侧手的保护,防止受伤。内瘘仅供透析用,术侧上肢避免负重,测血压,提  相似文献   

16.
救治肾衰患者的主要手段是血液透析 (血透 )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血透的先决条件。动静脉内瘘 (内瘘 )是维持性血透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我院自 1994年开展血透以来 ,内瘘使用 5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3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6例患者均为 1994年至 1999年在我院行血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男 3例 ,女 3例 ,32~ 6 0岁。内瘘均为前臂近腕部的桡动脉 -头静脉端端吻合。1 2  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 见表 1。表 1  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病例性别年龄(岁 )血透时间(月 )穿刺次数血流量(ml/min) 定点 假 性动…  相似文献   

17.
祁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0):2970-2970
维持性血液透析大都采用内瘘建立血管通路.当内瘘闭塞或内瘘手术不成功时,中心静脉置管是创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方法之一.自2005年1月起本中心1例患者使用单侧股静脉置双腔管透析至今,时间达2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要进行血液透析,必须为患者建立一条理想的血管通路,要求具有稳定的血流量,可反复使用,便于护理操作,感染率低等[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包括中心静脉置管(CVC)、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VG)。AVF是最常见的血管通路,具有穿刺方便、血流量稳定、手术简单、可以反  相似文献   

19.
长期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透析用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1].血管的评估和选择尤其是上肢内瘘所用头静脉的条件直接影响着内瘘的长期通畅率.临床常借助束臂试验发现条件不良的静脉,对临床帮助很大,但是,对于内瘘所用静脉的内径、有无血栓等具体问题以及内瘘术后失功的原因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多普勒对血管的评估检查无创、经济、方便,造影检查是评估血管的"金标准".笔者采用超声多普勒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情况,以便指导临床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颈内静脉插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静脉造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传统通路 ,对无法建立合适的动静脉内瘘 ,包括血管移植建动静脉内瘘者 ,采用三腔导管插入中心静脉已成为长期血管通路的极好途径。中心静脉置管 ,常用途径有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三种 ,现将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2 6例病人 ,男性 1 7例 ,女性 9例 ,年龄 4 5~ 71岁 ,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 6例 ,糖尿病肾病 5例 ,多囊肾、多囊肝 5例。行颈内静脉插管原因 :( 1 )存在心功能不全 1 2例 ;( 2 )周围血管条件差 ,2次建立内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