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先改 《四川中医》2003,21(8):58-59
妊娠特发性黄疸对妇婴危害较大,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退黄止痒之效。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疸治验     
黄疸治验谢敏娟(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330006)关键词黄疸,中医药治疗王某某,男,54岁.1989年6月25日初诊。患者3天前突然发作性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苦,尿黄,大便稀溏,1日2-3次,舌质淡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濡。诊见:巩膜及全身...  相似文献   

4.
黄疸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引起的黄疸。1黄疸的源流黄疸病的治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金匮要略》又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又将其分为二十八候。而《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制茵陈术附汤,成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2黄疸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小儿出生后2~6天之间,面目皮肤发黄的一种新生儿疾病;由于本病是在胎中受病,生后发黄,中医学故名"胎黄"。  相似文献   

6.
对先秦至明清时代的黄疸病,从病名、病因、主证以及辨证治疗原则及方法,进行文献疏理及分析,发现许多文献中记载了"脾"在黄疸中的治疗作用,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疸证治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张仲景提出具体治法,唐宋以前,对黄疸分类过细,名目繁多,致使医家难以适从。元代罗天益依据黄疸性质概括为“阳黄”、“阴黄”,使病因证治简单明确,至今仍为医界所采用。黄疸之成因无外乎湿邪为患或脏腑内伤。治疗上,阳黄证宜清火邪,利小便;阴黄证则宜调补脾肾;近代医家关幼波先生之宝贵经验亦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黄疸病因主要是外感湿邪,内伤饮食,以及劳倦和病后继发等,病机主要是湿阻、气滞、瘀结.治疗为利湿、健脾、行气、祛瘀、通腑.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肺主治节的理论,从“宣肺疏表、清肺利湿、肃肺通腑、补肺益气化湿”立论退黄,并以实例辉证。  相似文献   

10.
湿热疫毒瘀郁、肝胆疏泄失司是肝细胞性黄疸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清化疏利是基本治疗大法。清化者,清解泄化疫毒湿热瘀血,祛邪以治本;疏利者,疏肝利胆退黄,引邪外出以治标。临床尚须辨清湿、热、瘀之孰轻孰重,疏肝与利胆的主次轻重,以及有无脾虚、肾亏、阴伤、血耗等,灵活组方用药。具体主要有清利肝胆湿热法、健脾疏肝化湿法、凉血化瘀解毒法、温补脾肾化湿法和软肝化瘀疏郁法。  相似文献   

11.
杨瑾 《江苏中医药》2014,46(9):18-19
王邦才擅长辨治难治性黄疸,论病因,以湿邪为主,重视热、毒、瘀、虚四大病因;明诊断,不分阴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述治疗,重视祛湿法、通利法及祛瘀法相结合。附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刘永芬  陈爱民  熊雯雯  洪滔 《光明中医》2011,26(12):2408-2409
江一平是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江教授从事中医消化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博采众长、融会古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中医黄疸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辨治思路和方法,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聆教,兹不揣浅陋,述其要于万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 分型论证治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中医前辈李振华讲解《金匮要略》,并研读有关条文,加深了对黄疸病证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黄疸性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 ,中医将其分为寒湿和湿热二类 ,湿热型又分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二种 ,湿重于热尤难治疗 ,而且容易误诊。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而中药在这方面显示其优势。下面结合一例病来论述 :患者孔某 ,女 ,19岁 ,学生 ,自诉 :“感冒不好 ,已一个多月了 ,前三天呕吐不止 ,不思食。”若仅从外表上看病似属感冒或胃肠炎 ,容易误诊。巩膜轻度黄染 ,舌苔黄腻 ,脉弦滑 ,拟诊为黄疸性肝炎 ,“大便干燥 ,小便象豆油色 (橙色 ) ,经化验肝功和尿常规肝功 GPT为 194 ,GOT:112 ,黄疸指数 18,尿常规蛋白 ( +) ,上皮 ++,尿中 WBC为 30~ 4 …  相似文献   

16.
患儿陈某,男,1987年8月1日初诊,初诊时年龄89天。主诉:全身黄疸两个多月。发病史:患儿出生于1987年5月6日,出生后20多天出现尿黄,满月不久巩膜发黄,之后迅速全身皮肤黄染。病后20天左右查HBsAg(一)、BRT10.5mg%、BRD4.85mg%,43PT、TTT、ZTT都在正常值范围。B超肝左叶4.5×4.3cm,肋下5.1cm,右叶最斜径8.4cm,结构回声未见异常,肝被膜光滑完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残余黄疸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病毒性肝炎残余黄疸为临床难题之一,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颇能奏效,其阴黄者居多,阳黄者居少,正虚为主要病机,可分为阳虚,气虚,阴虚,血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兼证则有湿阻,气滞,夹瘀。治疗重在调补肝脾肾,调和气血,并予利湿,理气,化瘀,使正气复,邪气除,残黄渐退。  相似文献   

18.
姜莉莉 《四川中医》2008,26(6):11-12
对黄疸型肝炎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按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并将黄疸的治疗方法归纳和整理为疏解肝郁,调畅气机,利湿退黄,活血化瘀化痰,扶正(温补)固本,因势利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王春生 《新中医》1990,22(10):45-46
黄疽的发病固然与肝胆脾胃有关,但细察其病变过程,亦不难发现肺在黄疽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治肺退黄一法,对于加速黄疽的消退,确有良好的效果,不可忽视其临床意义。黄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唯“目黄者,曰黄疽”(《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虽为肝之窍,然而与肺的关系极其密切。《灵枢·口问》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