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自1996年1月开始,应用AF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有关临床资料,并就复位固定问题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3例,车祸事故16例,重物压伤13例。损伤节段:T1211例,L125例,L211例,L35例。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9例,C级10例,D级12例,E级13例。伴有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者38例,占73%。骨折类型:按McAffee分型:爆裂骨折41例,压缩骨折8例,骨折脱位3例。术前均作X线摄片和CT检查,骨折块椎管占位大于30%者44例,占84.6%。全部病…  相似文献   

2.
BASI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如 《颈腰痛杂志》2008,29(5):441-442
目的评价BASI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间采用BASI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26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一年,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术后的95%,椎体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80%恢复到术后的95%。结论BASI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s角度为12.5~34.2°。结论常见原因为(1)内固定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2)内固定选择错误;(3)内固定节段的选择错误;(4)内固定撑开过度;(5)植骨与否对内固定手术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70例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a,手术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比手术前高,Cobb'角度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手术前低,且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疼痛程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可以有效矫正脊柱畸形,降低疼痛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CYL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YL脊柱内固定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74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Denis爆裂骨折A、B、C型)患者资料,男性53例,女性21例,年龄(18 ~64)岁,平均(39±15)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未直接减压,亦未植骨融合.比较术前、术后、拔钉前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压缩率、椎体楔形角、Cobb角、局部后凸角、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分变化情况;记录切口感染、断钉、医源性脊髓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4~ 38个月,平均(20±11)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明显,为9.8°±5.1°,局部后凸角矫正丢失为9.1°±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和3.41,P<0.05);椎体前高压缩率、椎体楔形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20°与术前Cobb角>20°的患者比较,末次随访时疼痛较轻(优良率98.3%比86.7%,x2=4.16,P=0.04),功能更佳(优良率88.1%比66.7%,x2=24.34,P<0.01).手术切口感染1例,断钉1例,螺钉松动1例,无医源性脊髓损伤病例.结论 CYL脊柱内固定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影像及临床结果满意,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9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经影像学诊断的胸腰段骨折病人,给予AF系统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者36例,>90%31例,>80%29例.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7.5°(10°~41°),矫正到术后约4°(0°~10°).术后CT复查椎管容积明显扩大.Frankel分类A级17例病人感觉平面下降或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恢复,B-D级病人均有1~2级的恢复.32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时复查的X线片比较,有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增加4~12°.[结论]AF内固定系统是胸腰段骨折内固定的良好选择,但也有其本身的不足,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操作.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椎体是躯干活动时应力传导和负荷的集中点、生理弧度的衔接点,因此容易遭受损伤.而且骨折类型随暴力作用的不同而呈多样化。笔自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采用AF系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7-01间在南阳市骨科医院接受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2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前路手术,观察组应用后路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神经功能和伤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和伤椎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神经功能恢复和伤椎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神经恢复和伤椎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开展康复锻炼,胸腰椎活动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10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申明 《中国骨伤》1996,9(5):25-25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105例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430061)许申明从1984年以来,我院收治脊柱胸腰段屈曲型压缩性骨折105例,采用垫枕练功自身复位法治疗,疗效满意,介绍于下。临床资料本组105例中,男76例,女29例,年龄8~82岁;留院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观察7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后的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椎体前后凸高度分别由术前的4I.4%和90.0%恢复至术后的82.6%和95.1%;椎体后倾Cobb角由(16.8±4.4)°矫正为术后的(1.3±1.0)°(P<0.01);术前侧凸由(3.6±2.1).矫正为术后的(0.5±O.3)°(P<0.01).Frankel术前A级18例,B级32例,C级14例,D级14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16例,D级30例,E级20例(P<0.00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早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能很好的恢复脊柱的解剖序列,减压充分,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明显,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开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26例,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26例均固定坚固,无1例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26例植骨均融合,2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4例残留20%~3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3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TENOR脊柱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为79.00%(27/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58.20±19.56)min,术中出血量(490.47±109.97)m 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255.43±32.92),术中出血量(1309.79±105.66)m L。观察组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2例(6.67%),观察组出现5例并发症(1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创伤小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kaneda内固定术后矫正度丢失的观察和原因分析,旨在提高病人手术后脊柱生理曲度的恢复。方法:28例病人的术前、术后及术后1、2、3、6个月、术后1年行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脊柱后突角(Cobb法)和侧突角.对比不同时期脊柱后突角和侧突角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矫正度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尤其是术后第2个月,而3个月以后明显趋于稳定。结论:kaneda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虽然是一种符合生物力学的手术方式,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和术后的处理非常重要,以免发生术后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3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6年 8月~ 2 0 0 1年 6月 ,采用三维椎弓根系统 (atlas,fixator以下简称 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36例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中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2 1~ 5 5岁 ,平均 31岁。致伤原因 :坠落伤 15例 ,压砸伤 8例 ,撞击  相似文献   

16.
AF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柱正常的解剖形态以使脊柱稳定 ,椎管得到有效的减压并最大限度地使神经损伤恢复[1] 。为实现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械不断出现。我们应用三维椎弓根系统 (at lasfixator以下简称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共 16例 ,结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6例 ,男性 11例、女性 5例。年龄 2 4~ 35例 ,平均 2 7 8岁。致伤原因 :压砸伤 7例、坠落伤 5例、撞击伤 4例。据Macffee分型 :压缩骨折 6例、爆裂骨折 7例、chance骨折 1例、骨折脱位 3例。损伤部…  相似文献   

17.
四种脊柱前路固定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四种前路内固定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在进行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后,分别应用肘钉、VSA plate万向脊柱前路固定系统、Kaneda、Z-plate钢板等4种不同器械进行固定,并作5个月-5年(平均3.2年)的随访,比较手术情况,神经恢复情况及随访时角度丢失情况。结果 肘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随访时角度丢失均高于其他三组,Z-plate钢板组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少于VSAplate万向脊柱前路固定系统组及Kaneda组,随访时角度丢失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当前方是主要压迫物时,脊柱胸腰段爆袭性骨折应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Z-plate钢板相对其他内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最好,目前仍有争议。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被提倡和推广。我科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共应用侧前方入路减压,自体肋骨及减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AF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满意的恢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3级改善。结论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