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人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9年3月在本院行关节突切除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单节段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1岁;病程为10~52个月,平均20个月;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rum,OLF)11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胸椎OLF 8例.病变位于T4、5 1例,T5、6 1例,T6、7 3例,T8、9 2例,T9、10 3例,T10、11 6例,T11、12 3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7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500~1 300 ml,平均785ml.2例患者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骨化,行"漂浮法";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加强伤口换药,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给予甲强龙冲击,3个月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脊柱不稳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优良率为71.43%;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5例,D级6例,E级3例.[结论]经关节突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的同时给予坚强固定,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关节突减压融合治疗腹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后方人路经关节突行椎管腹侧减压,同时行前路植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腹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其中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3~77岁,平均55.9岁;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5例,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miation,TDH)11例,胸椎OPLL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2例,TDH合并OLF 1例.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Nurick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80~480 min,平均299.5 min;术中出血量250~2200 ml,平均918.5 ml.7例胸椎OPLL患者(包括合并OLF)术中出现硬膜损伤1例,术后发现神经功能恶化2例.12例TDH患者(包括合并OLF),术后无神经功能恶化,未发现脑脊液漏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6个月.术前JOA评分2~11分,平均63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5~11分,平均8.6分.术前Nurick分级0~5级的例数分别为:2、2、4、5、2、4例,术后Nurick分级0~5级的例数分别为:6、6、3、3、1、0例.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人路减压融合治疗腹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充分的减压及满意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胸椎管腹侧减压入路.  相似文献   

3.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4年10月至2009年8月,治疗3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41.8岁;病程12天至36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3例;9例因外伤而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呈进行性发展.单纯椎间盘突出1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6例,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12例.病变共发生在45个椎间盘,其中发生于下胸段(71.11%,32/45)最多,上胸段(17.78%,8/45)次之,中胸段(11.11%,5/45)最少.手术采用经一侧或两侧关节突关节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对于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的患者同时行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其中19例采用单侧钉棒固定,14例采用双侧钉棒固定.结果 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7个月.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优15例,良10例,改善2例,差2例,优良率86.21%(25/29),总有效率93.10%(27/29).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运动障碍加重2例,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后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CT及MRI均显示回植椎板融合成形良好,手术减压满意.结论 经关节突入路切除突出的胸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ossifi 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型及黄韧带骨化(ossifi cation of ligamentum?avum,OLF)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l月-2008年3月采用经关节突后外侧入路治疗的35例单节段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40~67岁,平均58.6岁。病程8~48个月,平均16个月。单纯OLF 16例,单纯OPLL 11例,OPLL合并OLF 8例。病变节段:T2、3 4例,T3、4 3例,T4、5 1例,T6、7 3例,T7、8 1例,T8、9 2例,T9、10 5例,T10、11 9例,T11、12 7例。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以明确韧带骨化位置和胸椎管狭窄程度。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1.3)分,Otani分级为优3例,良16例,可11例,差5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6 h发生硬膜外血肿,肌力降至1级,行血肿清除术后3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6年,平均2.1年。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9.2±1.8)分,末次随访时为(9.6±2.3)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P=0.413)。末次随访时临床改善率为71.43%±18.20%。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i分级方法,获优12例,良15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7.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11,P=0.007)。结论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需注意操作轻柔与准确,避免发生严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利用根黄通道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描述骨化黄韧带的形态及根黄通道的结构,探讨利用根黄通道后壁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脊髓病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所有患者以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同步定位像观察椎管内骨化黄韧带的形态,确定根黄通道的结构、测量根黄通道的最小横径。采用层揭薄化法,将减压器械伸入到根黄通道内游离、孤立骨化组织进行减压。用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CT三维重建下,骨化黄韧带呈"独轮车"样结构。"车体"的终止部和"车柄"分别形成上、下根黄通道的上壁;根黄通道的两侧壁分别为骨化黄韧带和椎弓根;外口为椎间孔,内口与椎管相通。下根黄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为(1.9±0.93)mm。术中见根黄通道的下壁被硬膜封闭,通道内无硬膜填充。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完全恢复56例,部分恢复15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599±0.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P<0.01);术后运动JOA评分为(3.716±0.7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1),恢复率平均为89.7%。疗效优良率为95.9%。结论上、下根黄通道上壁是骨化黄韧带组织与生理骨性结构间的连接点。根黄通道内空虚,器械进入根黄通道切断其上壁,孤立、游离骨化组织是相对安全、便捷的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6.
胸椎管狭窄合并脊髓病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侧前方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1987年12月至1995年7月经侧前方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21例,发病部位多在于T5~T12;临床均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系间盘退变椎体缘增生11例,DISH(特发性弥漫性脊柱硬化症)6例,OPLL后纵韧带骨化)4例,随诊6~96个月,平均33个月,优良率85.7%,本文对病例选择,手术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经胸骨前路减压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经胸骨前路椎体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3例颈胸段脊髓压迫症中,2例为后纵韧带骨化,1例为胸椎骨折。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纵行劈开胸骨,显露颈胸段椎体,用切骨刀及气动球磨钻扩大开窗减压,去除椎体骨质,突出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取髂骨块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胸椎黄韧带骨化及脊髓压迫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胸谁的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theligamentumflavum,OLF)导致脊髓压迫症已被诸多学者所关注[1,2],但由于对该疾患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仍可能出现误诊误治和漏诊。本文报告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黄韧带骨化14例,就其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除外合并颈椎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病例).男性10例,女性4例;手术时年龄为36~67岁.平均54岁;病程6~84个月.平均30个月;14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30~110个月.平均60.5个月。1.2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病程多较长,病情发展缓慢。常…  相似文献   

11.
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经右侧胸腔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6~48岁,平均32.3岁.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及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角为15°~30°,平均19°.T3~T5椎体破坏1例,T4,5 4例,T3~T61例.AIA分级C级5例,D级1例.MRI示椎管内脓肿2例,椎旁脓肿4例,均压迫硬膜囊.术前常规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6例患者全部采用经右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植骨融合术,3例使用"K"形钢板内固定,3例使用Ventr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2.5~3.5 h,平均3 h,手术失血量800~220ml,平均1300ml,输血500~2000ml,平均1200ml.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6~44个月,平均21个月;4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瘫痪完全恢复,2例3个月内完全恢复.所有患者血沉均恢复正常,胸背痛消失,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6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至16°.结论采用经右胸腔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胸椎退变致胸髓压迫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Z  Li Z  Liu C  Zhang N  Shi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15-817
目的 探讨胸椎退行性改变致慢性胸髓压迫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5岁;单纯苋韧带骨化症16例,Scheuemann病3例,弥散性特发性骨质肥大症2例;采用CT、CTM、MRI及磁刺激MEP等检查;用“揭盖法”椎管后侧壁切除及合并前方减压法手术治疗;按JOA评分及Epstein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局灶型5例,连续型10例,跳  相似文献   

13.
椎板分层摘除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安全性。方法23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双下肢无力17例,行走困难23例,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13例,锥体束受损表现1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MR检查,部分患者行CT扫描检查。病变累及上胸段4例,中胸段4例,下胸段15例。手术采用后方入路,椎板分层摘除法完成全椎板减压,部分患者同时行椎间盘摘除或植骨内固定术。下肢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术前Ⅲ级9例,Ⅳ级10例,Ⅴ级4例。脊髓功能评定采用截瘫指数,术前截瘫指数1分4例,2分12例,3分4例,4分3例。结果23例患者术后无一例症状加重。平均手术时间为150min,平均出血量为425ml。术后21例患者脊髓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提高1级13例,提高2级7例,提高3级1例,术后改善率为91.3%(21/23)。术后截瘫指数0分5例,1分8例,2分6例,3分4例。术后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5年,平均25.2个月。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Ⅰ级10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Ⅴ级1例,优良率80%(16/20)。末次随访时截瘫指数0分10例,1分7例,2分3例。结论椎板分层摘除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合于需要全椎板减压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8.1岁.79例患者均有颈、胸、腰椎同时受压的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胸腹束带感,明显感觉减退平面,下肢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其中41例以颈部症状为重,5例以胸椎症状为重,12例以腰椎症状为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单纯颈椎手术41例,胸椎手术5例,腰椎手术12例;接受两部位手术21例.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06%±14.33%,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6.19%±9.85%,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3.49%±9.78%.21例行两部位手术,其中14例一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6.78%±3.94%,7例分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1.79%±8.74%.结论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引起,为脊柱多部位发现,表现复杂,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判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经肋椎关节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胸椎多椎体结核患者4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Frankel评分,观察随访期间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5年,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3例Frankel B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术后1周Cobb角平均为5.1°,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为9.2°,Cobb角平均丢失约4.1°.结论 经肋椎关节手术入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