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59-560
目的探讨在牙移植术中应用锥形束C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术前锥形束CT检查确定行牙移植术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对受植区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在锥形束CT影像的指导下设计手术方案,对比术前测量数据与术中实际测量数据,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术前锥形束CT测量的受植区长度、颈宽、牙槽骨厚度同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34颗移植牙,成功24颗(70.59%),有效7颗(20.59%),失败3颗(8.82%),成功率为91.18%。随访结果显示移植牙均未出现松动,美学效果良好。结论锥形束CT在牙移植术中应用,能提供精确、直观的影像资料,提高移植牙定位的准确性,为牙拔出、置入及受植区制备进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
张春燕 《工企医刊》2013,26(2):139-140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同期xive种植体植入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方法通过对18例(24颗牙缺失)患者进行上颌窦提升同期xive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前做好器械消毒准备、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术后指导患者。结果18例患者(24颗)随访6个月至3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是上颌窦提升同期人工种植牙获得种植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徐泽群 《现代保健》2014,(19):64-66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锥形束CT用于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重度吸收的患者,种植术前进行评估和设计。方法:5例下颌磨牙牙槽骨区重度吸收,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术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测量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利用种植软件,根据测量结果制作手术模板。使种植体向颊侧或舌侧倾斜一定角度避开下颌神经管,且达到有效种植长度。共植入10mm种植体9个,3个月后行冠修复。结果:8个种植体向颊侧倾斜,1个向舌侧倾斜。其中5个行单冠修复,4个行固定桥修复。1年后复诊,种植体均获得成功。结论: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重度吸收的病例,在种植义齿修复时,利用锥形束CT术前设计,制作手术模板,可使种植体向颊侧或舌侧倾斜一定角度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达到种植体的有效高度。是一种微创,有效地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图像测量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的变化,探究拔牙前后骨量的变化,最终评价在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中位点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炎患者100例,患者均接受拔牙治疗,其中50例为中度牙周炎,50例为重度牙周炎。在治疗之前拍摄锥形束CT,拔牙治疗6个月之后再拍摄牙周和牙齿图像,对比各位点牙槽的变化。结果:比较100位患者的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在各个观察点的术前术后锥形束CT测量结果,差异在范围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牙槽骨高度均较术前有增加,中度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患者。结论:在中度牙周炎患者运用位点保存方法手术拔牙后,CBCT测量牙槽骨变化,可以初步得出位点保存术应用于中度牙周炎拔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测及分析阻生齿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第三磨牙拔除术前摄曲面断层X线片检查,对于与下牙槽神经管接触或部分重叠的病例35例,进行锥形束CT检查.结果:锥形束CT对阻生齿拔除术能更好的进行阻力分析.结论:锥形束CT检查对于第三磨牙拔除术手术方案的选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rrjk》2017,(14)
目的:讨论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诊断定位及效果评价。方法:对门诊常规X线检查难以准确定位的41例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患者进行CB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埋伏多生牙的埋伏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及生长方向,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BCT精确定位41例患者的46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并显示其埋伏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及生长方向,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结论:CBCT为临床定位分析和治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微种植体支抗精准植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 准确标定微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5例(共30颗)需行微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 其中男6例, 女9例, 年龄(17.1±6.3)岁。术前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 输出采集的DICOM数据格式。对患者术前分析模型进行3D扫描, 获取模型扫描的STL文件。通过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将CBCT数据和模型数据拟合匹配处理, 对导板的厚度、倒凹补偿的量、关键部件套环尺寸等进行设计。使用3D打印机调整尺寸后进行打印。采用助攻法植入微种植体, 术后拍摄CBCT, 将术前设计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术后CBCT与设计微种植体的CBCT拟合发现, 微种植体与术前设计一致, 与邻牙牙根保持安全距离且平行, 不损伤上颌窦等部位, 术后1、3个月未见微种植体支抗脱落。应用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靠, 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准确, 可植入口腔内绝大多数部位。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制作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 可以精准定位微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GF联合骨移植材料在低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市某医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窦底骨高度小于4 mm)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42枚种植体,在内提升后将CGF膜联合骨移植材料植入上颌窦内,术后观察并记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炎症反应及术后6个月的骨整合情况等。结果 42例患者上颌窦底高度提升了6.0~8.5mm,平均7.25mm;患者术后未发生上颌窦炎症反应;患者术后6个月时骨结合情况良好,均已完成固定修复。随访过程中,42枚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未发现松动脱落者。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时应用CGF膜联合骨移植材料植骨,可以有效增加骨高度,避免术中穿孔,满足同期种植条件,近远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郭慧 《现代保健》2011,(24):24-25
目的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用于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时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行一期牙种植术但存在牙槽嵴骨量不足需要同时进行骨增量手术的患者,采用纳米晶胶原綦骨进行骨增量,植入16颗种植体。结果所有对象愈合期感染率为0%,伤口均一期愈合;6~8个月X线检查提示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好,16颗种植体均稳固,修复效果良好;骨增量后牙槽嵴平均宽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对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骨增量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订中的应用。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178例,356个位点下颌后牙游离及非游离端缺失的患者,在术前分别进行全颌曲面断层及CBCT影像学检查,然后计算两种方法的可接受种植的位点及可植入率,进行比较分析。以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为可接受种植的位点标准。结果全颌曲面断层可接受种植的位点为223个,可植入率为62.64%。CBCT可接受种植的位点289个,可植入率为81.1 8%。结论与曲面断层片相比,CBCT可以更准确的评估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更有利于诊断治疗计划的制订。但是曲面断层片对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的评估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容易出现根管数目或位置形态的变异,同时由于操作视野的局限,容易遗漏根管从而导致根管治疗失败.锥形束CT(CBCT)可辅助上颌第二磨牙多根管的发现、定位及治疗,避免多根管复杂牙根管的遗漏,提高上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该研究在开髓后发现髓底结构复杂,采用CBCT辅助发现及定位根管,明确了患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护理要点,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9例上颌前牙区菲薄牙槽骨行劈开并同期人工牙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过程及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的配合要点.结果 术后1个月,牙槽嵴宽度增加达2~4 mm,1枚种植体出现松动脱落,其余种植体稳固.结论 当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为3.0~4.5 mm时,采用骨劈开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术前物品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熟练配合,术后给予正确的指导及口腔护理是确保种植术成功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7,(12):1844-1848
目的研究对比Bio-Oss和PerioGlas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就诊于我院种植中心的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20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12人,共植入32枚种植体,分别植入Bio-Oss和PerioGlas两种骨替代材料,并于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永久冠修复。手术完成后随访1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拍摄CBCT,并通过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PES)、边缘骨水平(Marginal Bone Level,MBL)、唇腭侧骨板宽度、患者满意度,评价种植修复后成骨能力及效果。结果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软组织情况较好,红色美学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骨替代材料术后与术后6个月的改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改变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骨替代材料的术后6~12个月的边缘骨水平改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Bio-Oss和PerioGlas均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效果,通过比较发现Bio-Oss吸收较慢,有利于唇侧骨壁宽度的维持,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种植义齿是一种缺牙修复的方法。新型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出现,被广泛地应用临床中,提升了口腔种植治疗的水平,推动了缺牙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锥形束CT(CBCT)的应用是口腔影像学检查的飞跃,是目前一种先进且普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方法拥有高分辨率和低伪影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为临床医生开展术前评估工作,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对手术与后期修复进行模拟,保证种植导板和术后复查评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临床口腔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因此,本文对口腔种植中CBCT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研究CBCT的成像原理、应用性能、解剖位置、骨质密度及辅助效果,以提升CBCT的应用水平,保证口腔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影像技术锥形束CT在口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62例口腔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骨折患者均接受X-ray(X射线)和CBCT(锥形束CT)检查,除骨折外门诊病人.分析在不同疾病中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CBCT检查对于牙槽骨缺损是否在颊侧、根分叉、舌侧中的判断情况优于牙片机(p<0.05);CBCT对埋伏牙位置的判断准确率高于X-ray(p<0.05);CBCT还能清晰的观察到根尖周炎的范围和程度;CBCT还能够清晰显示颌骨骨折位置、骨折片大小、形态、移位情况能,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有用信息.结论:锥形束CT能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影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位置、范围、程度等情况,大大提高了口腔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板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锥形束CT和X线片用于根管治疗术遗漏根管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行根管治疗术(RCT)的78例牙髓炎、根尖周炎患者(78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锥形束CT(CBCT)和X线片(CR)检查,将CBCT检查作为观察组,CR检查作为对照组,以显微镜下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检出率、遗漏根管部位及检出率、遗漏根管类型、与显微镜结果对照、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在下颌前牙、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等的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下颌前牙、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等的遗漏根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8例患者中,共检出遗漏根管25例,占32.05%;其中,MB2型19例,MB1型5例,DB型1例;观察组中,阳性23例(真阳性22例,假阳性1例),阴性55例(真阴性52例,假阴性3例);对照组中,阳性23例(真阳性22例,假阳性1例),阴性55例(真阴性52例,假阴性3例);观察组对根管治疗术遗漏根管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BCT在根管治疗术遗漏根管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更高,能有效提高遗漏根管的检出率,提升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患者接受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奥齿态短种植体(共31枚,8.5mm长21枚,7mm长10枚)。术后3~6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术后2年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随访。结果:种植体术后2年成功率为99.7%,种植体稳定且能承担咬合功能。X线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底部及周围均有硬组织包绕,且牙槽嵴顶水平稳定,垂直骨吸收量<1mm。结论: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短种植体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拓宽了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种植修复适应证,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阻生牙的相关情况。方法通过CBCT观测79例患者共84颗埋伏牙的位置、生长方向、牙根情况, 根据测量结果将阻生牙分类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84颗埋伏牙, 中切牙51颗, 侧切牙9颗, 尖牙24颗, 尖牙和侧切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切牙(均P<0.05);以位置分类, 高位16颗, 中位30颗, 低位38颗, 不同阻生位置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低位构成比较高;依生长方向分类, 平行15颗, 倒置18颗, 侧向51颗, 不同牙冠生长方向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侧向阻生发生率最高。牙根弯曲41颗, 牙根发育未完成67颗。CBCT对埋伏牙生长方向的诊断正确率为98.81%(83/84), 且可以准确观测到牙根的位置、发育程度、弯曲程度。结论埋伏阻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和生长方向大多数为低位侧向牙槽嵴方向, 以低位近中唇侧最为常见;CBCT能够正确诊断和精确定位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生长方向、牙根弯曲及牙根发育情况;依据CBCT对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