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段俊英 《现代保健》2009,(15):43-43
目的探讨和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和疾病康复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心理干预,与对照组30例患者(未经心理干预)对照研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王轻舟  李锐  毛艳波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84-184
目的观察总结对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的患者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对25名脑卒中后有抑郁心理的患者通过分析、认知、支持和行为等疗法,提高患者对偏瘫的认识,减轻抑郁情绪,促进康复.结果 25名抑郁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及康复指导后,88%的患者的抑郁心理得到康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心理影响患者康复,针对其心理进行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独立步行的能力都较未做康复指导的患者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香格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487-2488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120例老年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与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抑郁情绪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AMD、NDS、ADL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后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给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预后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以促进他们的功能康复。方法选定脑卒中病人,并排除其他疾病,按性别,卒种类型,文化层次分类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加以适当干预。结果脑卒中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早加以干预。结论卒中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为心理障碍,抑郁最为常见,早期干预有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现状,并探讨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对113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分别为(7.00±4.72)分、(7.08±4.74)分,有焦虑、抑郁倾向及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9.47%/24.78%,17.70%/27.43%;创伤后成长平均得分为(59.26±15.015)分;抑郁、焦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5,P<0.05、r=-0.35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创伤后成长现象,并且焦虑和抑郁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有负性影响.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积极心理改变,并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促使其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及心理护理进行综述。肯定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起到积极作用,提出重视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有效减少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某社区2011年9月—2014年11月期间521例经医院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中老年患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近一年内出现抑郁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探讨社区脑卒中抑郁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4.0%(P>0.05);家庭月收入、性别、既往脑卒中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家族史与疾病发生有关(P<0.05).结论 中老年脑卒中患者有较高可能性出现脑卒中后抑郁,且家庭月收入、性别、既往脑卒中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家族史均是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对64例脑卒中合并有抑郁及焦虑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应用脑卒中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2~3w.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抑郁及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减低,干预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运用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症状,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李朝辉 《现代保健》2012,(25):71-72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中年脑卒中患者中的37例存在抑郁心理状态者,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探讨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统计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进行评测。结果:在接受心理护理后,37例患者的孤僻、易疲劳状态明显改善,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增加,存在抑郁情绪患者明显减少,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同时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探究脑卒中康复期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以及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地抽取我院半年内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别对着60例患者的卒中类型、病灶位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症状自评量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以及焦虑自评表进行统计和评价,对这60名患者中有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在这60名患者之中,情感障碍的总共有34例,中度抑郁的有14例,中度焦虑有33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以及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情感障碍有了明显的缓解.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以及抑郁的状况,如果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地减轻患者的症状,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马相斌 《现代保健》2009,(24):159-159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组疾病,卒中后抑郁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而且增加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补肾益精、填髓充脑的中药加心理疏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后对其抑郁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0例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取心理康复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系统中多发并且常见的疾病之一,存在相对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心理与生活质量都能够产生严重的影响.由于脑卒中具有致残率高、恢复慢、病程长等特点,患者很容易就会出现抑郁、紧张、焦虑、急躁甚至是轻生等负面情绪,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各系统运行,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频率加快等.因此,通过人性化护理服务来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从而使其心理与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6例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心理评估的方法。结果焦虑与抑郁是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结论对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26例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心理评估的方法。结果焦虑与抑郁是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结论对中年男性脑卒中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针对性干预对脑卒中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进行问卷。对照组5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3周后再进行复查。结果经过3周的干预,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由(50.5±7.98)和(45±5.80)下降为(40.2±6.21)和(26.4±7.10),干预组SAS、SDS评分分别由(55.3±8.26)和(46.3±5.60)下降为(32.2±4.30)和(19.0±6.80),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焦虑抑郁患者开展心理护理针对性干预,可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程度和症状,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中风后抑郁的不良情绪对其预后的影响,树立了患者的信心,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陈玉其 《健康》2013,(6):79
怎样让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患者快乐起来脑卒中多突然发病,患者在几分钟或数小时内由一个健康人,成为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的"废人"。病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难免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出现自卑、不安、恐惧、焦虑、失望等一系列复杂心理。作为脑卒中患者的配偶、子女、陪护,我们怎样才能让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快乐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组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并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于人院时和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r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心理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rtherl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对急性对脑卒中患者可以有预防和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研究脑卒中后抑郁证的临床发生率和相关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所收集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共计涉及到患者的例数为200例.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性格、学历、居住地、月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卒中类型、卒中次数、合并发证: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行调查,采用脑卒中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同时和所有患者进行访谈,按照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对抑菌诊断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在患者脑卒中的3~6个月以内,出现抑郁症状患者例数为75例,其中重度抑郁患者有58例,中度抑郁8例,轻度抑郁患者有9例;患者脑卒中6~12个月,出现抑郁症的例数为105例,其中重度抑郁62例,中度抑郁12例,轻度抑郁39例;患者脑卒中12个月以后,没有新增抑郁症患者.通过Logistie回归分析,年龄、家庭关系、卒中次数合并症种数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程度、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性格、职业、卒中次数对P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脑卒中发病以后出现抑郁症状主要会发生在患者脑卒中的3~6个月内,6~12个月患者抑郁症状的人数为进行性发展,12个月以后基本没有新发的抑郁症患者.而加重患者脑卒中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和患者的,年龄、家庭关系、脑卒中的次数有关,患者和病症相对来说较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功能的锻炼缺乏,同时也和患者性格内向、抑郁严重程度、卒中次数多以及年龄较大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舍曲林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对2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者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60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舍曲林,舍曲林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63%.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3.76%;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舍曲林或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