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爱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25-6925
对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2个月后能自控排尿或完全控制为叩击或压腹后排尿的16例,部分自控的13例,改善不明显3例。提示神经源性膀胱患通过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改善患的排尿功能,解除患心理的压力及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有利于患整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与护理进行综述,介绍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方法,阐明了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要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总结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重点是做好运动想象疗法,重视膀胱功能训练,根据康复训练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做好间歇性导尿护理。30例患者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动力学明显好转,均无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管并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肾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排尿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7.
总结1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及中药治疗护理,根据治疗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给予间歇性导尿,重视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等膀胱功能训练。13例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培养细菌计数显著减少。12例截瘫患者经治疗20~52d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能自行排尿,1例四肢瘫患者经治疗52d后仍需继续间歇性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住院60d后家属掌握间歇性导尿方法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等膀胱排空障碍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神经源性膀胱等膀胱排空障碍疾病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4例患者中,15例(42.8%)恢复自主排尿;尿失禁症状改善4例(11.7%);肾积水、血肌酐改善8例(23.52%)。结论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等膀胱排空障碍疾病患者,治疗操作可行、安全,短期疗效肯定,但仍需更多的病例以及更长的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评价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技术和要点。方法:采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家属、护工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结果:110例患者出院时97例尿潴留患者均拔除留置尿管,58例患者残余尿量小于50 ml,恢复了自主排尿。结论:应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护理,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并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袁云芬  尹玲  徐莉 《全科护理》2014,(12):1090-109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排尿自我管理方法。[方法]对23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及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指导,帮助病人或家属掌握并进行自我排尿管理。[结果]经过间歇性导尿后,23例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并发症。11例病人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停止导尿。[结论]正确的间歇性导尿术自我管理,解决了病人排尿问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生活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经验.方法 治疗期间重点做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预防尿路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 22例患者均能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 有效的护理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总结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和自主排尿的康复训练经验。36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配合音频电疗、微波等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导尿宜选择细小、软硬度适中的尿管,每隔4~6h导尿1次,6次/d。两次导尿之间手法辅助进行训练,以建立反射性膀胱。经康复训练,若残余尿量200ml左右,减至2~3次/d;残余尿量150ml左右,减至1~2次/d;残余尿量〈100ml,停止导尿。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两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接诊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清洁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变化,记录临床效果、恢复自主排尿率、感染率以及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压力、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最大残余尿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4.00%;研究组恢复自主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压力、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最大残余尿量均有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提高自主排尿率,同时可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适宜进行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教会其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方法以及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结果 95.00%患者及家属出院前均掌握了正确的清洁间歇性导尿的方法,依从性较好。出院后随访3个月,15.07%的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达到良好预期效果。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对清洁间歇性导尿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使用阿托品治疗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措施。方法: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期间做好膀胱功能的训练,间歇性导尿的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患者住院23d能正常排尿,随访9个月,未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及时抓住护理的重点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临床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观察组给予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的效果优于常规留置导尿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27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进行1~4 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其中24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发生尿路感染8例.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膀胱压力、最大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膀胱训练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