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反应学说"指出,单核细胞在炎症信号引导下进入内膜,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并最终转化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可通过某些机制从斑块中迁出,这一过程决定了斑块的发展或消退.迄今为止,有关单核细胞迁入迁出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受体方面.CCL2/CCR2、CCL5/CCR5、CX3CL1/CX3C...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Ⅱ)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及AⅡ对HUVEC与THP-1的粘附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ELISA法检测AⅡ作用后THP-1分泌MCP-1及HUVEC分泌ICAM-1的表达,利用计数法观察经AⅡ作用的HUVEC与THP-1的粘附率。结果发现四种不同浓度的AⅡ(10^-6,10^-7,10^-8,10^-9mol/L)刺激THP-1及HUVEC24h后,MCP-1及ICAM-1的分泌明显增加,AⅡ(10^-6mol/L)作用HUVEC6h后,其对THP-1细胞粘附率明显增加。表明AⅡ具有调节THP-1分泌MCP-1及HUVEC分泌ICAM-1的作用。AⅡ可通过致炎症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组织和血液之间的第一道通透性屏障,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屏障通透性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内质网(ER)是真核细胞复杂的膜结构,参与蛋白质折叠、脂质合成,调节细胞Ca2+摄取、储存和信号传导,并参与细胞脂质的产生。内质网蛋白质折叠能力可以达到饱和,从而诱导内质网应激(ERS)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条件下,ERS与细胞凋亡和炎症有关,并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ERS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不同类型细胞中的作用,包括长期ERS诱导的凋亡和炎症途径的激活,尤其是在晚期病变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ECs)中,以及不同病变细胞中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内质网应激源,都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进展。鉴于ERS和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些过程来减轻ER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能趋化单核细胞在内皮下间隙聚集,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能表达MCP-1。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的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巨噬细胞是MCP-1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缩动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细胞粘附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机理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确定,而脂代谢异常和局部血管的炎症反应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脂质和纤维成分的增加,当它们的数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即会出现临床心、脑血管病变[1].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s)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并认为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3].本文将对三种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即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_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_1,VCAM-1)、E-选择素(E_selectin)以及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即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E-选择(sE_selectin)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 为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AS) ,其病变发生于动脉壁内层 ,AS的发病机制一直受到关注 ,百年来提出了种种学说 :如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生长学说等 ,这意味着AS发病机理的复杂性 ,1990年代以来 ,提出了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 ,表现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动脉壁内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AS发病机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实现调控。AS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许多病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ho/Rho激酶途径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硬化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行假球囊损伤手术给予正常饮食,余两组每只大鼠给予30万U/kg维生素D3右下肢肌肉注射后用球囊行动脉拉伤,在基础饲料中加入2%胆固醇、0.5%胆酸钠、0.2%丙基硫氧嘧啶、维生素D3粉剂(1.25×10^6U/kg饲料)、3%猪油等饲养。法舒地尔组同时给予法舒地尔5mg/kg体质量,每日2次腹腔注射。喂养9周后空腹24h抽血并处死,检测血脂水平,自主动脉弓下约1cm处留取动脉组织1cm用4%甲醛溶液固定,行HE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动脉硬化组均形成了典型的粥样斑块;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表明: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法舒地尔组比较,AT1R和MCP-1蛋白均明显升高(P〈0.001),法舒地尔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T1R和MCP-1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Rho/Rho激酶途径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参与了重要的作用,该途径的激活与RAS系统的激活有密切关系,Rho激酶抑制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了MCP-1的表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巨噬细胞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泡沫细胞的形成有赖于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SR),SR可结合并摄取修饰的脂蛋白,还具有粘附功能,其表达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OxLDL直接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致炎细胞因子mR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局部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OxLDL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CP 1、PDGF、bFGF、IL 10 4种致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OxLDL(10~ 30mg L)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孵育 2 4小时后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提高MCP 1、bFGF、PDGF、IL 10 4种致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 (均P <0 0 0 1)。结论 :OxLDL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直接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mRNA。  相似文献   

16.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研究表明尼古丁可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迁移、巨噬细胞的转化与迁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就尼古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Ⅰ型胶原及其降解产物对单核细胞摄取ox-LD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任冰稳  马爱群  雷新军 《中国微循环》2003,7(3):146-148,F002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对单核细胞摄取ox-LDL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粘附法分离冠心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比较不同浓度Ⅰ型胶原及其降解产物对原代培养单核细胞摄取FITC标记ox-LDL能力的影响。结果 ①Ⅰ型胶原0、0.01、0.1、0.5g·L~(-1)作用下,ox-LDL(80g·L~(-1)同单核细胞孵育24h后ox-LDL结合摄取值分别为(2438.48±447.20)mg·g~(-1)、(2568.69±543.74)g·L~(-1)、(4972.40±814.30)mg·g~(-1)和(5747.90±416.14)mg·g~(-1)。其中,0.5、0.1g·L~(-1)Ⅰ型胶原同低浓度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②ox-LDL(80g·L~(-1))孵育24h后,对照组、Ⅰ型胶原组及其降解产物组单核细胞ox-LDL的结合摄取值分别为(2554.07±550.71)mg·g~(-1)、(3403.27±442.08)mg·g~(-1)和(5304.73±577.87)mg·g~(-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Ⅰ型胶原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提高单核细胞摄取ox-LDL,其降解产物的作用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是多因素的。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血细胞与管壁粘附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综述了血细胞与血管壁粘附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个大样本从血清流行病学(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CMV的IgG抗体)和分子生物学(PCR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MV特异性基因)方面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检测CMV感染对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中CM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82.2%和61.0%,P=0.02);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基因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管组织(13/15和2/7,P=0.01);CMV感染还可上调内皮细胞:ECV-304表达MCP-1。结论: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生,这可能与CMV上调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包括α、β/δ、γ1和γ2(PPARγ1的变异体,其氨基末端含有额外的30个氨基酸序列)四种亚型。PPARα是PPARs中最先被发现的.在肝细胞、心肌细胞及肾小管细胞内呈高水平表达:PPARδ的组织表达较为广泛;PPARγ主要表达于大肠细胞、脂肪细胞和脾细胞中。另外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这三种受体也均有表达。此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处.也监测到了PPARα和PPAR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