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CU物表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ICU物体表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方法 对ICU物表采样的标本进行培养后,采用ATB Expression鉴定仪鉴定细菌,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在物体表面分布广泛,不同的物体表面可检出,其检出率为7.58%;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头孢菌素抗生素类敏感率均在50%以下,头孢噻肟耐药最为严重,敏感率仅为27.3%,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63.6%,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最好为72.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物表分布广泛,多重耐药性严重,应加强物体表面细菌监测,防止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物表与医患之间的相互传播,以减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检查的28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生院内感染者与未感染者间指标差异来论述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发现173例院内感染者,院感发生率为5.99%。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查时间(>40 min)、仪器物表污染(是)、洗手消毒(否)、院感防控意识(薄弱)、侵入性操作(不规范)、细菌监测(否)等是导致放射线(介入)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5、3.156、2.124、1.753、1.576、1.814)(P<0.05)。结论 检查时间、仪器物表污染、洗手消毒、院感防控意识、侵入性操作、细菌监测等是导致放射线(介入)科院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1989年我院院内感染有关问题的调查情况 1989年,护理部配合市防疫站按卫生部1988年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对我院院内感染进行了监测。其中对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共采样54份,合格者(标准为细菌数≤8个/cm~2)22份,占40.74%。超标者(标准为细菌数>8个/cm~2)32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感染办每月要对重点部门的物表、治疗台面进行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需要2人配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细菌监测平均合格率:口腔常用器械为86.22%,物体表面为88.25%,工作人员的手为87.93%.认为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强消毒隔离,控制交叉感染和加强易感区,易感源的管理等是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是保证病人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医疗用品细菌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保临床使用灭菌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杜绝因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不合格而引起院内感染。方法院内每进一批一次性医疗用品,随机抽取样本进行细菌监测。结果医用棉签合格率为97%;一次性注射器合格率98%;一次性留置针合格率97%;其他品种灭菌合格率为100%。结论一次性医疗用品有引起院内感染的可能性,使用前必须进行细菌监测。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医院内感染发病率及病房环境中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剂等细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原有的消毒方法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率为19.39%,主要是因病房环境中细菌含量超过卫生学标准,封闭式地管理方式及病人住院时间长等。采用新的消毒方法,降低了病房中空气、物体表面等的细菌含量,使院内感染率降至7.7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监测方法对物品灭菌进行有效监测,定时对供应室无菌区、清洁区的空气消毒、物体表面、门把手、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测。结果:我院未发生因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原因所造成的医院感染。结论: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管理,采用多种监测,综合判断,是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了解户县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现状。方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使用中消毒液、紫外线灯及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共抽检1 187份,合格1 016份,平均总合格率为85.59%;其中县级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及驻户单位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合格率分别为89.94%、88.02%和75.81%。使用中消毒液、物表及手、空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紫外线灯合格率分别为100%、99.01%、47.75%、84.21%和87.39%。结论户县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体不高,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应加强监督监测力度,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张萍  陶然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4):352-352,F0003
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护理操作中,手作为一种感染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细菌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源,手部皮肤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感染率,而手的清洗和消毒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但一些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手的清洗和消毒不够重视,因此,对手上的细菌监测,其卫生学意义相当重要.为此,作者在2006年8~12月期间对35家个体诊所的医护人员手部细菌量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监测统计,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ICU终末消毒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终末消毒前后物体表面微生物的变化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神经外科ICU终末消毒前、后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比较终末消毒前、后物体表面细菌数量及种类的变化.结果 神经外科ICU终末消毒前,27.45%的物表菌落数达到物表消毒效果标准(≤5 CFU/cm2),终末消毒后88.24%的物表菌落数达标.消毒前后物表微生物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9.22%/34.41%)、革兰阳性杆菌(37.25%/39.22%)、微球菌(29.41%/12.75%)、霉菌(10.78%/18.63%)为主;消毒前检出最多的医院感染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符合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特点;消毒前检出的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在消毒后绝大多数被杀灭,同时也检出少量其他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分布于潮湿、平时容易忽视、难清洁消毒及接触频繁的物表.结论 终末消毒效果较为明显,应定期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保证病房环境的清洁卫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层流洁净病区施行全环境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以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方法 对层流洁净病房施行全环境保护和规范化管理,主要措施为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感染监测,落实全程无菌化.结果 感染监控抽样调查显示,层流洁净病区空气、物体表面清洁度和细菌浓度均达到国家和军队层流洁净病区标准;医护人员手细菌学监测无致病菌生长.6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全程无菌化规范管理能切实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赵芳  杜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44-5144
目的 探讨医用计算机的染菌量,染菌菌种及其分布,研究计算机的物表消毒及清洁,解释职业防护的必要性.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物表采样方法进行随机采样检测计算,应用医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接种,应用HX-21A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40份采样监测标本有35份存在细菌生长,按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方法规定超标3份(10 cfu/cm2)超标率为7.5%.超标科室为普外重症监护病区,神经内科B超室.检出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结论 计算机染菌情况严重,必须加强手的卫生消毒,加强计算机的清洁和消毒,认真落实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4.
〖HT5”H〗摘要 目的 研究检验环节动态条件下不同区域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的方法,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区域的空气、桌面、仪器表面、冰箱和冰柜把手采样后进行细菌检测。结果 在工作状态下,试剂准备区、核酸提取区、扩增检测区、血型试验区和酶免试验区随着工作时间推移,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数量明显增加。空气质量在工作4 h后5个区域细菌监测合格率为88.6%,工作6 h后5个区域细菌监测合格率为43.7%;工作结束5个区域细菌监测合格率为38.6%。物体表面在工作6 h后细菌监测合格率为90.6%,工作结束后细菌监测合格率为88.7%,说明在工作6 h后就有物体表面细菌数超标现象。结论 为保证血液检测结果及时准确,应保证检验工作中洁净程度,加强消毒知识的掌握,保证实验室卫生和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梦县医疗机构卫生消毒质量状况,为今后加强消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抽样和细菌检验的方法,对全县各医疗机构各种消毒对象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 2008-2011年从全县医疗机构共采样2 105份,合格1 822份,总合格率为86.6%;各年度之间监测合格率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监测对象中,以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合格率较低,分别为83.2%、86.0%和73.3%。结论云梦县医疗机构卫生消毒质量总体较好,但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卫生质量必须加强,同时应加强监测力度和对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本院98只医院的门把手污染情况,为搞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以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水平.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消毒技术与规范>中物表采样方法进行操作,对消毒前与消毒5 min后细菌培养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污染最高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消毒前门把手的染菌率为100%,以浓度为1 000mg/L 84液擦拭5 min后结果显示消毒合格率为100%,消毒前后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污染最高的细菌通过耐药性分析.结论 门把手消毒用84消毒液较好,对培养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病区终末消毒前后物表暂居菌的变化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所有病区终末消毒前后物表进行采样,进行标本细菌培养与鉴定,比较终末消毒前后物表细菌数量及种类的变化,以及常见临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终末消毒后物表菌落数小于10 CFU /cm2的物表所占比例为63.54%,与消毒前的56.29%相比,增加了7.25个百分点。物表采样微生物检出数量下降了6.74%。消毒前后不同物表平均带菌量除床支架、被套外,其他物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水龙头是带菌量最大的物表,其次是床头柜。消毒前后病区物表微生物均以环境中常见微生物为主,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微球菌、不动杆菌属细菌。临床常见病原菌主要分离自脑外科(9.49%)、肝胆科(8.76%)、皮肤科(8.76%)、儿科(8.03%)、急救部(7.30%)等,病原菌暂居部位主要为床头柜(21.17%)、水龙头(18.25%)、床支架(12.41%)等。结论终末消毒可有效降低病区物表暂居菌的数量,提高病区环境卫生质量,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人员医院环境清洁的效果,为建立标准化清洁程序提供依据。方法 ICU中随机选择两个床单元,抽签分配给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和清洁人员,两类人员使用消毒湿巾对床单位进行消毒。每个床单元清洁前后采集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盲法棉试子采样,检测细菌总数和MRSA。结果感染专业人员清洁前后物表细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4.0 cfu/cm2和0.5 cfu/cm2;清洁人员清洁前后物表细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5.4 cfu/cm2和9.0cfu/cm2。感染专业人员有效清洁率100%;清洁人员有效清洁仅为55%,清洁失败9处。结论感染专业人员环境清洁效果明显优于清洁工人。应建立医院环境清洁标准化程序,实施清洁人员上岗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9.
我院急症手术约占51.9%.连台手术经常发生,为了解连台手术不同时间段空气细菌的污染情况,减少第二台手术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特对连台手术时,手术室简单消毒与不消毒的空气细菌监测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平顶山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方法采用现场采样检测方法,连续4年进行了监测。结果 2007-2010年监测的合格率依次为84.82%、88.73%、92.49%、93.68%。室内空气、餐饮具、环境物表、工作人员手、门把手表面、玩具表面和紫外线灯辐射强度合格率分别为95.29%、88.84%、86.73%、90.48%、69.23%、97.18和77.36%。结论平顶山市托幼机构卫生消毒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但物体表面和空气合格率较低,应进一步加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