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及对照组。管状胃组202例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从食管裂孔经后纵隔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方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对照组184例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结果 38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康复出院。管状胃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的损失、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管状胃食管替代重建术式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在食管切除长度、扩大淋巴结清扫、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诸多方而均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354-3356
目的探讨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术,对照组患者术中实施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胃肠平均减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内感染、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实施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能够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拟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行管状胃成形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可以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近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桂芳  曾丽萍 《护理研究》2008,22(30):2791-2791
目前,对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基本上都是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经上腹(平卧位)行管状胃成形,关腹后重新铺巾,经右胸(左侧卧位)行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  相似文献   

5.
两种食管胃吻合口阻抗胃食管反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后,用器械吻合与手工缝合食管胃吻合口的阻抗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对115例贲门癌、食管癌切除术后两组患者行电子胃镜、食管压力测定、24h食管pH监测、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各种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的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2)食管胃两种吻合方法对预防反流无明显效果。24h食管pH监测应是检测胃食管反流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胸腹"二切口"治疗食管中下段癌95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胸腹“二切口”胃代食管、右胸顶部食管胃端侧吻合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上腹部正中加右胸后外侧“二切口”术式(Lewis切口),经右胸、胃代食管、右胸顶部食管胃端侧吻合治疗食管中下段癌,观察术后反流、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缘阳性及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食管反流3.16%(3/95),术后胸胃胃潴留1.05%(1/95),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及切缘阳性发生。结论胸腹“二切口”术式,具有反流率低、胸腹腔相关淋巴结清扫彻底、直视下操作方便等优点,能减少吻合口瘘及乳糜胸的发生率,不切开膈肌,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是目前中下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高龄患者开胸手术5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院自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12月对 5 8例高龄患者实施开胸手术 ,在护理过程中 ,针对老年患者营养差、伴发病多等特点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 ,5 8例高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1 临床资料本组 5 8例 ,男 4 4例 ,女 14例 ,年龄 70~ 93岁 ,平均年龄 73 .4岁。其中肺叶切除 2 1例 ,全肺切除 2例 ,三切口术 7例 ,经右胸上腹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吻合术 3例 ,经左胸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 18例 ,胸壁结核清除术 1例 ,纵隔肿瘤切除术 3例 ,左胸食管次全切除、胃食管左颈吻合术 4例 ,冠脉搭桥 1例 ,开…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切除后多用胃食管吻合重建食管,但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4].为探讨食管癌切除器械吻合方法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以及反流发生的可能机制和临床意义,作者2005 年3 月至2012 年2 月对90 例食管癌切除用器械吻合患者术后进行食管测压、24h pH 监测,以及内镜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采取纵隔胸膜减张覆盖及食管胃高位胸顶吻合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接收的早中期食管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行常规食管癌切除联合食管胃吻合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纵隔胸膜减张覆盖及食管胃高位胸顶吻合术,对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导管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手术中采取纵隔胸膜减张覆盖及食管胃高位胸顶吻合,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创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食管反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随访24周,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及肺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吻合口瘘、残胃瘘等,其中研究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9,P >0.05)。术后12周及24周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4周、12周 RDQ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最大通气量(MMV)、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V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和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不同超声联合诊断在不同严重程度宫腔粘连中的应用价值(阴道超声、三维超声及能量超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临床诊断为宫腔粘连已婚妇女.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宫腔正常对照组及宫腔粘连组,分析两组超声图像特征.并分析阴道超声联合三维超声的准确率.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及宫...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前牙牙体或牙列缺损的修复方式一般为树脂修复或桩核冠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因牙根的倾斜或患者的美观要求,不可避免会出现桩核冠轴向与牙根呈一定角度.为了保证剩余牙体能够健康地行使咬合功能,这种角度必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目前对这种角度范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实模拟载荷试验以及应用有限元技术对虚拟模型进行模拟载荷.目的:寻求不同材料桩核修复上前牙的角度范围.方法:利用三维螺旋CT的扫描技术,基于0.5 mm层厚82层部分人体上颌骨的连续断层图像,mimics直接读入dicom格式的原始图像.图像拟合之后获取颌骨形态参数,以此为参照模拟颊舌向及近远中向不同角度的桩核冠修复角度加力后寻求安_全角度范围.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较为准确的含牙体部分上颌骨模型,建立了不同角度上前牙桩核冠修复前牙的模型,证明不同材质桩核以不同角度修复牙冠的适应范围不同.①不同材质桩核修复前牙的角度范围明显不同,镍铬桩核组修复范围为牙根腭侧倾斜≤25°,唇倾≤20°,牙根近远中倾斜≤20°;钴铬桩核组为牙根腭侧倾斜≤30°,唇倾≤25°,牙根近远中倾斜≤20°;钛桩核组修复范围为牙根腭倾斜≤35°,唇倾≤30°,牙根近中倾斜≤25°.②经对比,金钯合金桩核在30°时,显示了整个系统更好的力学性能.③受力时,以硬质骨处牙根颈部应力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厦门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空腹血糖(F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差异,并探讨该地区人群FPG、HbA1c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符合要求的7 754例体检者,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FPG与HbA1c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FPG、HbA1c水平的差异,以及FPG、HbA1c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并分析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DM)诊断标准的诊断结果。结果男性体检人群FPG与HbA1c水平均高于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的FPG、HbA1c水平均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除18~30岁年龄组,其余年龄段的男性、女性及全部体检者HbA1c与FPG水平均呈明显的正相关。依据2010年ADA标准,DM患者及高危人群分别占10.83%和43.65%。结论厦门地区人群FPG、HbA1c水平与年龄、性别均相关,提示有必要建立不同的参考区间和DM诊断切点;且2010年ADA标准可识别出更多的DM患者及高危人群,尤其适合应用于体检筛查。  相似文献   

15.
The review characterizes the prevalence of cholelithiasis in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volution of diagnostic methods from necropsy to billiary tract ultrasonograph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e dynamics of cholelithiasis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world's regions, climate-geographic zon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cholelithiasis incidence in Russia and the worl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cholelithiasis among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es of Chukotka, Republic of Sakha (Yakutia), Khakasia,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麻醉药物配伍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药物配伍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900例,2002年8月 ̄2003年5月在该科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的380例为A组,给予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0.05 ̄0.10mg/例;2003年6月 ̄2005年5月520例为B组,给予咪唑安定0.04mg/kg,芬太尼0.02 ̄0.05mg/例,异丙酚0.3 ̄3.0mg/kg。观察两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满意度、药物的用量及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都能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B组中药物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满意度都明显优于A组(P<0.05);咪唑安定和芬太尼的累计剂量都少于A组;对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在结肠镜检查中两种麻醉药物配伍都是安全、有效的镇静麻醉方法,其中后者更适合门诊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毕业班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焦虑状况。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一所经济类院校的毕业生中抽取300名学生,在2003-11/2004-06月的7个月间,分3次对这些毕业生采用C.D.Spielberger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测试。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由状态焦虑(随焦虑情景变化而变化)问卷与特质焦虑(相对稳定的焦虑)问卷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20题,每一项均采用4级评定,评分值在20~80分之间,分数越低代表患者情绪状况越好。第1次调查时称为“择业前”,第2次调查时称为“择业中”,第3次调查时称为“择业后”。结果:第1次测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回答完整规范问卷287份(男134,女153),第2次回收回答完整规范问卷224份(男111,女113),第3次回收回答完整规范问卷257份(男127,女130)。①状态焦虑评估:在择业前男性高于女性(46.24±6.96,42.68±7.37,P<0.01),择业中与择业后无明显差别。程度评估为择业前最严重>择业中>择业后(44.62±7.72,43.23±8.73,38.61±8.59)。②特质焦虑评估:在3个时期差异不明显,也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大学毕业班学生的状态焦虑在择业前、择业中与择业后呈波动性变化,在择业前状态焦虑较为严重。状态焦虑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择业前男性高于女性。而特质焦虑在整个择业期间不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应激状态下,参战一线士兵心理卫生状况,并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岗位士兵间症状因子评分的差异特征。方法:于2003-05/06选择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男性战士141人(包括机关士兵)为观察对象进行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并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狂、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分和总症状指数,采用1~5级评分。评估标准:单项因子分及总症状指数达到3分以上定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在测试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让士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真实的自我评定,独立完成。心理检测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并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战士均完成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参战士兵症状自评量表阳性症状人数分布:参战士兵症状自评量表阳性症状人数依次为躯体化1人(0.7%)、强迫症状13人(9.2%)、人际关系敏感10人(7.1%)、抑郁7人(5.0%)、焦虑3人(2.1%)、敌对5人(3.6%)、恐怖9人(6.4%)、偏执10人(7.1%)、精神病性5人(3.6%)。其中有一项以上分数达到3分者共30人,占调查人数的21.6%。②参战士兵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分最高的因子为强迫症状,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最低的因子则是精神病性,中间由高到低依次是敌对、偏执、忧郁、焦虑、躯体化和恐惧。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参战士兵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差异有显著性。③机关兵的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与非机关兵比较,前者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显著高于后者。④第2年军龄的战士总症状指数及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第4年军龄的战士。第2年军龄的战士恐怖因子分也明显高于第1年军龄者(t=2.37,P<0.05)。结论:①参战一线士兵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狂、精神病性等标准分显著高于常模组,具有较高的心理异常发生率。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士兵的心理健康评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Frequencies of mitogen-reactive B cell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vitro under culture conditions which allow every growth-inducible B cell to grow and mature into a clone of Ig-secreting PFC. The frequencies of LPS-reactive B cells in the spleen of 6- to 8-wk old mice were between 1 in 3 and 1 in 10 splenic B cells from the following inbred strains of mice: C3H/Tif; BALB/c; BALB/c ν/ν; C57BL/6J; DBA/2J; C57BL/6J x DBA/(2J)F(1); and CBA and A/J. Very similar frequencies are found for lipoprotein-reactive B cells in BALB/c, BALB/c ν/ν, C3H/Tif, and C3H/HeJ mice. No LPS-reactive cells but normal frequencies of lipoprotein-reactive cells were found in C3H/HeJ mice, genetically nonreactive to LPS. SJL mice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frequencies of LPS- and of lipoprotein-reactive B cells (1 in approximately 30 B cells). The number of LPS- and of lipoprotein-reactive B cells in spleen was dependent upon the age of the mouse. Newborn spleen contained approximately 10 percent of the number of reactive cells found at 6- to 8-wk of age. From there the frequencies declined again to drop below 5 percent of the maximal number at ages beyond 11 mo. LPS-reactive B cells yielding IgM- and IgG-PFC responses could be found in mesenteric lymph nodes, bone marrow, thymus, thoracic duct,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6- to 8-wk old mice. Their frequencies were one in three to five lymph node cells, 1 in 50 to 100 bone marrow cells, one in 10(5) thymus cells, and 1 in 20 to 40 thoracic duct or peripheral blood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