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大鼠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吻合高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分为分流组、结扎组和假手术组(n=15)。12 周后检查大鼠一般状态;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情况、心排量及分流通畅情况;右心导管检查右心室收缩压,抽血气分析计算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 右心室肥厚指数;肺组织HE染色及弹力纤维EVG染色。统计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验分析。结果 各组体重增加未见明显差异,吻合通畅率84.6%。分流组大鼠心脏明显增大,与假手术组、结扎组相比心排量明显增加[(309.8±33.1)mL/min·kg比(245.6±31.9)mL/min·kg,(240.8±30.9)mL/min·kg相比,P<0.05];分流组Qp/Qs 为2.16±0.38,右心室收缩压增加至(35.8±4.9)mmHg。分流组右心室肥厚指数0.3263±0.0342,比其它两组增加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分流组肺动脉中膜厚度明显增加[(22.3±1.7)% 比(10.6±1.7)%, P<0.05]。结论 大鼠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吻合法可以建立良好的高肺血流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 血清、脑及血管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以及血压与两者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RHR组(40只) 和假手术组(40只)。RHR组采用双肾-双夹法制作高血压大鼠模型,鼠尾测压仪测定血压。根据Longa 5评分法和病理学结果确定脑卒中;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和血管中MMP-9和TIMP-1的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 检测血清MMP-9和TIMP-1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RHR组大鼠术后2、4、6、8、10、12 周血压均明显升高[(157±9.0)比(128±7.0),(176±10.0)比(122±6.0),(194±8.0)比(117±6.5),(202±12.0)比(124±8.0),(218±15.0)比(126.±8.5),(224±20.0)比(129.±9.0) mmHg,均P < 0.05];术后12周,RHR大鼠血清MMP-9高于假手术组[(783.4±109.79)比(573.4±109.59)ng/mL,P < 0.05];而RHR大鼠血清TIMP-1低于假手术组[(313.02±83.9)比(976.19±191.1) pg/mL,P < 0.05]。同时,RHR大鼠脑组织和血管MMP-9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均P < 0.05),而TIMP-1的表达则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均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与血清、脑及血管组织中的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r=0.557,r=0.774和r=0.661,均P < 0.05),而与TIMP-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81,r=-0.535和r=-0.685,均P < 0.01)。结论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脑和血管组织中MMP-9表达升高,而TIMP-1表达降低。两者在血液和组织中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血压的升高与血液和组织中MMP-9的升高和TIMP-1的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24只apoE-/-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阿伐他汀干预组。1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动物血脂、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评价AS病变严重程度。最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颈总动脉AS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分别是普通饮食组的近4倍和3倍多;而药物干预组二者均降低,但只有血管狭窄率减少有统计学差异[(35.27±3.84)vs.(27.02±2.69), P<0.05];斑块处fractalkine、TLR4的表达在高脂饮食组升高[(3.24±0.96)vs. (10.69±2.11)、(1.29±0.57) vs (9.32±1.02)],经阿伐他汀干预后表达均下降[(10.69±2.11) vs (5.73±1.30)、(9.32±1.02) vs (3.32±0.51),(P<0.05)] 结论 在apoE-/-小鼠AS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呈协同性表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分子机制,并在A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期补锌对母儿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母血汞值选取病例组(妊娠中、晚期母血汞≥5.8 μg/L)、治疗组(妊娠中期母血汞≥5.8 μg/L,从妊娠16周起,每日补充锌元素10.6 mg直至分娩)、对照组(妊娠中、晚期母血汞正常)孕妇各30例,观察3组孕妇汞、锌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3组胎盘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水平,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3组胎盘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结果 治疗组妊娠晚期母血汞水平[(3.42±0.52)μg/L]低于病例组[(6.16±0.32)μg/L,P<0.05],同时也较妊娠中期[(6.15±0.26)μg/L]下降(P<0.05);而血锌水平[(671.34±44.65)μg/L]则高于病例组[(483.25±62.20)μg/L,P<0.05],同时也较妊娠中期[(480.73±60.64)μg/L]升高(P<0.05)。病例组早产、胎膜早破、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P均<0.05)。病例组胎盘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35.20±4.96)%]高于治疗组[(13.47±2.43)%]和对照组[(13.27±2.21)%,P均<0.05],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3 110.38±136.09)也高于治疗组(2 015.76±177.63)和对照组(2 009.90±152.61,P均<0.05),而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2 055.97±280.82)则低于治疗组(5 187.93±247.89)和对照组(5 308.83±259.97,P均<0.05)。结论 孕期补锌可拮抗汞对母儿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锌同时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6月符合研究条件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精准肝切除组(A组,n=31),Pringle法的传统肝切除组(B组,n=30),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方差齐性(P>0.05),具备可比性。A组手术时间(318.3±50.6min)比B组(176.1±55.9min)长(P<0.05),但A组的术中出血量少(354.9±69.8mlvs543.4±114.8ml)、术后肝功能恢复快(ALT:383.7±100.9U/Lvs555.0±91.3U/L,AST:329.6±77.9U/Lvs406.6±105.2U/L,Alb:31.7±2.1g/Lvs30.5±1.7g/L)、并发症少(8例vs16例)、住院时间短(16.6±2.9天vs20.4±2.7天,P<0.05)。A组使用术中超声较术前新发现肝转移灶7例。结论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中,精准肝切除优于传统肝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大鼠口服灌胃给药,评价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在SD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方法 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以姜黄素作为对照,检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体外累计溶出率;取SD大鼠12只,经口服灌胃给予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或姜黄素混悬液后,不同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浓度。 结果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累计溶出率分别为0.150 g/L、68.04%,较姜黄素(0.057 g/L、50.68%)均有所增加。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和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max为(74.34±5.57) μg/L和(61.64±4.29) μg/L,Tmax为(0.17±0) h和(0.25±0) h,AUC0-t为(637.38±30.04) μg·h·L-1和(172.41±31.66) μg·h·L-1,AUC0-∞为(857.80±223.69) μg·h·L-1和(191.08±43.27) μg·h·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回收率符合测定要求。 结论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混悬液与姜黄素相比吸收速度快,消除速率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除外肺部感染、需吸氧及机械通气等影响肺功能疾病的早产儿。依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及非脑损伤组,矫正胎龄40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肺功能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55例,其中脑损伤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非脑损伤者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脑损伤组早产儿呼吸频率[(51.4±6.3)次/min比(42.8±5.8) 次/min,t=5.19]、每分钟通气量[(431.0±84.4)mL/min比(344.3±64.5) mL/min,t=4.31,P<0.05]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达峰时间比[(28.1±4.3)%比(35.4±7.2)%,t=-4.27]、达峰容积比[(32.8±2.3)%比(39.9±3.8)%,t=-9.42]、呼气峰流速[(58.7±11.7)mL/s比(67.7±13.7) mL/s,t=-2.54]及75%、50%、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51.7±8.4)mL/s比(61.6±12.8) mL/s,t=-3.19;(34.4±4.9)mL/s比(47.4±7.4) mL/s,t=-7.23;(31.5±4.0)mL/s比(40.7±7.3) mL/s,t=-6.24,P均<0.05]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结论 脑损伤组早产儿肺功能发育较非脑损伤组早产儿更为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牛樟芝能否延长易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生存时间,并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先选取80只雄性易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给药组每天用牛樟芝(150 mg/kg)灌胃治疗,记录卒中大鼠的自然死亡时间。另外再选取6只易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给药组给予牛樟芝灌胃治疗(150 mg/kg),连续90 d后取大鼠脑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用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对用药前后产生的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并用蛋白质印迹法进一步验证组学的鉴定结果。 结果 牛樟芝延长了易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生存时间(P<0.05),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显示牛樟芝上调了脑组织抗氧化酶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P<0.05),这一结果得到了蛋白质印迹法的验证。对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研究发现机体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T-AOC:(66.48±16.17) U/g vs (124.75±28.43) U/g, P<0.05),表现在GST和SOD的酶活性增加[GST:(40.33±5.24) U/mg vs (70.50±6.24) U/mg, P<0.05; SOD:(109.25±23.61) U/mg vs (192.60±23.95) U/mg,P<0.05],而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含量减少[(3.96±0.45) nmol/mg vs (2.04±0.31) nmol/mg,P<0.05]。 结论 长期服用牛樟芝能延长易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生存时间,这可能与其增加脑组织抗氧化酶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在体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线粒体游离钙、线粒体转运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及外周血中S-100β蛋白含量的变化,明确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缺血60 min,再灌注120 min;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肝I/R前60 min ISO预处理30 min,后用空气洗脱30 min:CsA+ISO组,CsA50 mg/kg 静脉内注射,30 min后同ISO组;CsA组,I/R前30 min CsA50 mg/kg静脉内注射。再灌注24 h迅速断头取前脑,分离线粒体进行线粒体游离钙、MPTP含量检测,各组分别于缺血前及再灌注120 min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AISA法测定S-100β蛋白含量。结果 I/R组(287.32±26.17)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明显增加,高于S组(198.54±21.02)和ISO组(209.74±29.49)(P< 0.05);CsA+ISO(267.31±37.52)明显高于ISO组(P< 0.05);CsA(288.63±23.15)组与I/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I/R组(1.73±0.24)的ΔS与S组(2.36±0.35)和ISO组(2.11±0.32)相比明显减少(P< 0.05),既MPTP大量开放,而后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CsA+ISO组(1.72±0.34)和CsA组(1.77±0.35)△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sA+ISO组的ΔS值与ISO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外周血液S-100β蛋白I/R组明显高于S组和ISO组(P< 0.05);CsA+ISO组与ISO组比较显著升高(P< 0.05),I/R组,CsA+ISO组和CsA组与缺血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缺血前S-100β蛋白含量五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组织造成了一定程度损伤,而异氟烷预处理对此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异氟烷抑制MPTP开放,降低线粒体游离Ca2+浓度,防止了线粒体Ca2+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研究清脑方(Qingnaofang, 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QNF 1.04、0.52、0.26 g/kg组,盐酸地芬尼多15 mg/kg组,银杏叶片5.76 mg/kg组以及假手术组,观察QNF对旋转刺激缺血性眩晕大鼠跳台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取材并测定动物缺血侧组织Lac、LDH、SOD、MDA、NO及NOS的含量或活性。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QNF 1.04、0.52、0.26 g/kg组大鼠跳台逃避电击潜伏期分别缩短53.6%(P<0.01)、33.8%(P<0.05)、56.5%(P<0.01)。(2)QNF 1.04、0.52、0.26 g/kg均可显著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Lac的含量以及LDH的活力 (P<0.05,P<0.01),降低其TNOS及iNOS活力 (P<0.01);QNF 0.52 g/kg剂量能够明显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SOD活力;QNF 0.52、0.26 g/kg剂量可显著降低其MDA和NO的含量 (P<0.05,P<0.01)。结论 QNF对缺血性眩晕大鼠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模型动物的眩晕症状,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损伤后谷氨酸含量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脑损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按谷氨酸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量伤侧皮质谷氨酸含量,用干湿法测量脑损伤后伤侧皮质水含量。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后15min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明显升高,伤后30min达高峰,伤后6h已开始降低,伤后24h降至最低值;脑操作后伤侧皮质水含量于伤后30min开始出现,6 ̄24h最明显。结论 脑损伤后谷氨酸迅速释放是引起和  相似文献   

12.
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l)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GMl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GMl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GMl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串(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5)。结论 GMl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3.
36只家猫按脑缺血(EEG平坦),(CBF为0)时间(25分钟、15分钟、5分钟)分为三组。每组均为12只,其中6只减压后注入2%Evans蓝(4mg/kg),另6只用于组织学检查。Evans蓝染色:急性脑肿大脑干及下血脑重度着色,而迟发性脑肿大大脑半球重度着色。组织学改变:急性脑肿大以脑干和下丘脑损伤、血管充血性扩张为主要改变、迟发性脑肿大以大脑半球水肿为主要改变。结论、脑干和下丘脑损伤而致脑血管麻痹性扩张,脑血容量增多即脑肿胀是急性脑肿大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缺血性脑水肿是迟发性脑肿大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以步长脑心通为对照,于脑缺血6、12、24、48h动态观察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出现明显脑水肿(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水肿逐渐进展,至24h水肿达到高峰(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水肿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以中风康高剂量组减轻最为显著(P〈0.01)。结论 中风康可减轻脑水肿,有效维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112例,分为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在早期静脉氧疗组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伤后30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s,GCS)为9.8,较对照组的6.6显著升高;治疗组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期静脉氧疗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病损程度,显著改善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其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孙宇  朱也森 《医学综述》2008,14(3):375-377
脑缺血预处理即给予短暂亚致死量缺血可对随后的长时间致死性缺血损伤产生耐受。各国学者就其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发现这与受体激活和一系列信号转导有关,涉及阿片受体、一氧化氮、腺苷、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途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生长因子、线粒体和核生存蛋白、Toll样受体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如何把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是今后将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肿瘤患者行X-刀治疗后脑水肿的相关因素。方法:用X-刀治疗脑肿瘤患者133例,平均剂量20Gy,剂量不均一性13Gy,处方等剂量线80%,适形指数均值2.20,TVR2.16。结果:治疗后发生脑水肿者83例,其中54例脑水肿比治疗前加重;治疗后脑水肿与肿瘤的病理性质无关;脑水肿与治疗前脑水肿范围、水肿指数、全脑受量、病变体积显著相关;等中心数量、剂量不均一性和最高剂量对治疗后脑水肿范围有显著影响。结论:X-刀治疗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因素为治疗前脑水肿、全脑受量高和病变体积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脑内占位病例,20例脑胶质瘤(WHO分级Ⅲ级10例,Ⅳ级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脑转移瘤,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测量瘤体、瘤旁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瘤体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t)=瘤体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瘤旁水肿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p)=瘤旁水肿区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结果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液化坏死区DWI上均呈低信号。20例胶质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脑转移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与脑转移瘤rAD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rADC-p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以用来帮助鉴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80例脑脓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脑疲26例。后者9例仅行我院自制的有槽手锥锥颅脓肿抽吸术(AADTA),其余17例先施AADTA缓解脑疲后再作脓肿切除术(AE),死亡率为15%。结果表明,AADTA与AE有机结合不失为一种处理脑脓肿脑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儿童脑死亡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方法77例临床怀疑脑死亡的患者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最终77例患者全部于最后一次脑血流灌注显像后24h内死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特点。结果15例(19.5%)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示脑内可见放射性分布,其中部分患者脑内可见明显放射性分布,其余患者可见少量放射性分布;62例(80.5%)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示脑内未见放射性分布。临床随访证实77例患者最终全部死亡。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示脑内未见放射性分布是典型脑死亡的表现,脑内未见放射性分布的患者一定不能存活,但脑内有放射性分布的患者并不预示患者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