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576-1578
目的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术(CPR)知识现状,分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CPR知识认知度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高校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乍进行有关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问卷调查。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合格率仅为11.5%,不同性别、学历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总体掌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培训经历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学校歼展心肺复苏培训具有可行性,建议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地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肺复苏知识。  相似文献   

2.
李辉  高立硕 《天津护理》2021,29(6):688-692
目的:了解天津市在校大学生灾难应对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大学生灾难应对水平。方法:采用大学生灾难知识问卷对天津市11所高校的334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大学生家庭灾难应对准备普遍不足,准备较好的条目包括家庭成员都懂得如何关上煤气、水或电总闸等,准备较差的条目包括家庭成员在非居住地发生灾难时约定会合地点,已准备了逃难时需携带的衣物,用干电池的收音机等。从灾难应对能力测试的总得分来看,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及格率为52.7%,人为灾难应对能力及格率为41.9%,现场救护能力及格率为28.4%,灾难应对能力测试总分的及格率为33.8%,家庭月收入和学校灾难教育影响大学生灾难测试得分及格率(P<0.01)。结论:天津市在校大学生的灾难应对能力有待提高,家庭灾难准备有所欠缺,灾难应对能力普遍不高,不同维度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但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灾难知识教育,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配合,提高大学生的灾难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健康教育的需求,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分析健康教育座谈会提高该人群对乳腺癌知识与乳房自检法的认知水平与自我保健意识的效果.方法: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名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举行健康教育座谈会,并于座谈会前后发放问卷,评估其健康教育需求,以及评价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座谈会实施前后,200名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和乳腺自检相关知识问卷成绩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座谈会对女大学生进行乳腺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护理意识,促进其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了护生社区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对灾难的应激心理及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抽取2 000名在校大学生对其灾难应激心理及应对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灾难的应激心理及应对措施,获取灾难的信息渠道较狭隘,缺乏对灾难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对学校内宣传减灾防灾知识不甚了解。[结论]探索建立大学生灾难认知应对体系、完善大学生灾难心理救助系统、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度有利于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方法]采取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通过讲座及现场示范教学心肺复苏术进行培训,比较干预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情况。[结果]参加培训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结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术培训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将60名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学生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发放《乳腺癌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学生干预后乳腺癌预防知识、态度得分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干预后乳腺癌预防行为优于对照组。[结论]同伴教育可提高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朝霞  梁执群  卢莉 《护理研究》2005,19(17):1511-1513
介绍了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常用的应对方式、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田莉梅  王冬梅 《护理研究》2016,(12):4542-4544
[目的]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场急救及灾难救援通识教育课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甘肃省某高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现场急救及灾难救援选修课程,比较教育前后学生现场急救及灾难救援相关知识、救援态度及行为得分,并记录学生的上课考勤情况及教育后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考核实践得分。[结果]教育前后学生的现场急救相关知识及急救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学生心肺复苏急救术不合格率最高,达55.17%。[讨论]系统、规范的教学形式对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相关知识和态度有积极影响,但需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熟练度和准确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学与非医学女大学生的早餐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63名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早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在早餐营养知识了解程度上好于非医学专业(P〈0.05);每天均吃早餐的学生有154人(58.56%),医学专业学生就餐率好于非医学专业(P〈0.05);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中没时间、怕迟到占83.65%。[结论]女大学生早餐营养情况不乐观,加强大学生早餐营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非医学大学生干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校非医学大学生干部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使每个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方法]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干部400名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急救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进行评测.[结果]培训前大学生干部对院外急救知识掌握的合格率仅为21.0%,而培训后合格率达到98.7%;培训前对基本院外急救技能掌握的合格率仅为2.7%,而培训后合格率达到92.5%.[结论]对非医学大学生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非医学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院外现场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1.
非医学大学生干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校非医学大学生干部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使每个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方法]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干部400名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急救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进行评测。[结果]培训前大学生干部对院外急救知识掌握的合格率仅为21.0%,而培训后合格率达到98.7%;培训前对基本院外急救技能掌握的合格率仅为2.7%,而培训后合格率达到92.5%。[结论]对非医学大学生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非医学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院外现场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地方性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培训现状、施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807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施救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仅105名(13.0%)大学生参加过现场急救技能培训,458名(56.8%)大学生未听说过心肺复苏术(CPR),717名(88.8%)大学生需求现场急救技能培训,761名(94.3%)大学生愿意参加免费急救技能培训。大学生不愿意参与施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急救能力不够、觉得脏、怕传染病等。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薄弱,急救培训组织缺位,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其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效果。方法:于2004-09/10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工业学院在校大学生45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专业分为工科和医科。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应进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有62道题目,回答“是”或者“否”,当回答“是”时则要接着选择应对方式“有效”,“比较有效”或“无效”。评分方法是采用分量表统计记分的形式,分量表分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项积极应对方式和自责、退避、幻想3项消极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前没有“-”者,选“是”得1分,有“-”者,选“否”得1分。结果: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合格问卷423份,有效率达94.0%。①医科学生与工科学生应对方式无明显差异。②不同性别学生“解决问题”项目中,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8.88±2.77),(7.79±3.24),P<0.05];在“求助”项目中女生得分高于男生[(5.78±2.43),(4.88±2.40),P<0.05];而3项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比较均无统计意义。③在分量表“解决问题”和“求助”中应对方式有效(36.2%,32.5%)与比较有效(52.6%,53.6%)总人数比例超过85%;“合理化”中应对方式有效(36.2%)与比较有效(44.8%)总人数比例超过80%;分量表中积极应对方式有效的人数比例明显超过消极应对方式有效的人数比例,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无效的人数比例也高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无效的人数比例。结论: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采用应对方式差别不大,男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女生则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运用积极应对方式有效的人数比例高于运用消极应对方式有效的人数比例。  相似文献   

14.
社区肺结核病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社区肺结核病人社会支持与医学应对现况.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社区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广州市户籍人口组和常住人口组,并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肺结核病人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量得分均不高.户籍人口组与常住人口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常住人口组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较户籍人口组更低.户籍人口组与常住人口组"面对"与"屈服"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常住人口组病人疾病应对方式所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明显高于户籍人口组病人.结论 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调动和引导其主观能动性,以理智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1154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男女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计划、反馈性及时间管理行为效能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而时间管理效能维度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维度分的积极应对高分组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消极应对高分组与低分组间仅时间监控感维度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时间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均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和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37名大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自我和谐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自我和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总分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评分及应对方式问卷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及应对方式问卷的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退避、求助因子分和年级对自我和谐量表总分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度较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积极灵活的应对方式可促进自我和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灾难应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探讨对其进行灾难相关知识教育的意义及实施方法,为医学院校开展灾难应对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灾难应对方式问卷,对西安医学院741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灾难应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灾难应对知识与技能总分及格率为50.5%。测试总分及格率在性别、灾难经历、父母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学校灾难教育、家庭灾难教育、家庭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二、大三学生总分及格率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结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灾难教育内容方面尚不够完善;医学院校大学生灾难应对知识与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医学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选修课、网络、讲座、电视节目、模拟演练等)普及大学生灾难应对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为科学地引导其构建积极的压力应对机制,提高幸福感提供依据.方法 对22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农村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大学生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与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和合理化的混合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年级、性别、压力应对方式与幸福感建立的三个回归方程均显著(F=44.462、21.744、11.955,P<0.001);影响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的主要因素为解决问题、退避、自责、求助、年级(大四),联合解释量分别为27.9%、34.8%;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联合解释量为14.8%;解决问题、求助和年级(大四)对因变量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退避、自责和合理化对因变量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对其有显著的预测和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养育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对337名医学专业大学生采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行动疑虑因子评分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父母期望因子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恐怖、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完美主义心理的某些维度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现状与需求情况,探讨普及其心肺复苏知识的可行性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对徐州市581名非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CPR相关知识,影响其获取CPR知识的主要因素,对CPR知识的需求、希望培训的方式及施救意愿。结果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水平较低;自身获取此类知识的意识较低为主要影响因素;93.5%的学生希望专业的培训,84.3%的学生选择理论讲解结合模拟操作的培训方式。结论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状况不佳,需多途径提高其急救意识,结合其感兴趣的培训方式,开展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普及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救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