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探讨SIMV+PS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2例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原发病治疗、营养治疗等常规疗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SIMV,观察组行SIMV+PS。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压(PI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pH值]的变化,记录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脱机成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 2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PIP、PaCO2、PaO2、SaO2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脱机时间及脱机成功率分别为(13±9)d、(15±10)d、(60±5)h及92.0%,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脱机时间及脱机成功率分别为(21±11)d、(22±8)d、(73±8)h及73.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IMV+PS通气模式可加速脱机,减少COPD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临床常用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53例,分为ASV组,SIMV组.ASV组选用ASV通气模式,SIMV组选用SIMV通气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峰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耐受状况、呼吸功、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动脉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潮气量、脱机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峰压、呼吸功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ASV模式能够获得与SIMV模式相同的通气、撤机目标,并且在降低气道峰压、呼吸功,改善人机对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较SIMV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脾益肺化痰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效果及对脱机成功率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2月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随机分对照组41例(常规药物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和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脾益肺化痰汤)。观察动脉血气指标、炎性因子及脱机成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O_2、PaCO_2及pH值水平均较对照组优,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3周及4周脱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化痰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可促进动脉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改善,还可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曾小丽 《西部医学》2011,23(9):1700-170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意义。方法将40例COPD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在机械通气到撤机期间A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B组未行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一次性脱机成功率、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与脱机前相比,患者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上机第5天的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一次性脱机成功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一次性脱机成功后30分钟,心率和呼吸增加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对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呼吸肌的质量和功能,有利于早期脱机。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66-469
目的:探究机械通气辅以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衰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COPD并呼衰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奇偶数法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机械通气辅以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2、48 h,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值等指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困难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房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呼吸频率(RR)、心率(HR)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再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OPD并呼衰患者中采用机械通气辅以纳洛酮治疗,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ICU病房监护、住院等时间,稳定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及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治疗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现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问、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有创通气的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方法将265例COPD急性加重期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咪达唑仑组126例及咪达唑仑联用吗啡组139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的疗效及咪达唑仑的用量.结果机械通气期间联用吗啡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阻力降低,而氧分压则升高,且咪达唑仑用量、平均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少于对照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有创通气患者进行控制性的镇静、联合镇痛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镇静镇痛及机械通气效果,同时明显减少镇静剂的用量,缩短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方法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且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P<0.0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入住ICU病房,有创通气采用容量型辅助-控制方式(A/C)以后改为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然后,根据患者的血气情况和耐受程度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所有患者均同时应用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序贯通气组逐渐下调直至SIMV为10次/分左右,PSV为10cmH2O左右。如果患者无呼吸困难发生,则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通气,IPAP在8~18cmH2O,EPAP在3~5cmH2O,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直至撤机。对照组则继续采用有创通气,下调SIMV和PSV分别在5次/分和5cmH2O水平,撤机观察,如病情稳定超过4h则拔管。观察两组中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VAP的发生、病死率以及撤机的成功与失败的例数。结果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序贯组为(10±2)d,而对照组为(19±2)d(P〈0.05),住ICU时间序贯组为(14±3)d,而对照组为(24±6)d(P〈0.05),发生VAP的例数序贯组为1例,而对照组8例(P〈0.05)。结论序贯通气治疗比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留住时间,VAP的发生例数减少。  相似文献   

10.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2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方式治疗2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心率(HR)、并发症、死亡例数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段治疗前后R、HR、PaO2、PaCO2、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死亡例数、住院时间及血气改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达到支持肺泡通气、改善并维持氧合、缓解呼吸肌疲劳的目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缓解率及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李文翔 《中外医疗》2013,32(5):40-40,42
目的观察COPD急性加重患者有创通气拔管后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9年3月—2012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有创通气拔管后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脱机成功率较高,VAP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有创通气拔管后行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利于成功脱机、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PRVC通气模式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46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采取PRVC通气模式,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通气治疗4 h及2 d后,分别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生命体征:治疗4 h及2 d后,两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气指标:治疗4 h后,研究组pH及PaCO2改善不如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气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各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呼吸力学指标:治疗4 h及2 d后,研究组呼气峰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呼吸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RVC通气模式对于治疗老年COPD致呼吸衰竭既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又能确保吸气峰压维持在较低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降低气压伤出现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机械通气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ASV机械通气治疗方案。比较两组呼吸机撤除成功率、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呼吸机撤除成功率分别为82.5%(33/40)、81.1%(30/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间(12.5±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7±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每分钟通气量(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f)、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nsp)、呼气阻力(Rex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潮气量(VT)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不但可改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相关指标,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窗为切换时机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OPD并呼吸衰竭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好转,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组(序贯通气组)5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54例。序贯通气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脱机;对照组以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脱机。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9±1.5)d和(15.5±6.1)d,住ICU的时间分别为(4.9±1.8)d和(20.3±5.5)d,VAP发生率分别为15.38%(8/52)和35.19%(19/54),病死率分别为11.54%(6/52)和27.78%(15/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再插管率分别为19.23%(10/52)和16.6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COPD并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当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立即拔管改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有创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的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机依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呼吸机依赖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肺功能恢复治疗以促进患者顺利完成脱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针灸辅助治疗以促进患者顺利完成脱机。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呼吸机依赖患者的脱机困难,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预防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缩短上机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脱机失败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脱机失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可明显缩短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和脱机失败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翟琳  尚茜  李瑞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261-3264
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理论下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比较两组康复进程、血气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干预前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PaCO2水平更低,PaO2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可缩短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改善血气指标,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喷射雾化器(JN)和定量雾化吸入器(MDI)吸入万托林对改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进入ICU需要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JN吸入万托林,观察组采用MDI吸入万托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力学监测中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以及患者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能有效改善患者PaO2、PaCO2、Ppeak,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方面,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I具有使用简便、药物剂量准确性高、疗效好的优点,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NIPPV)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COPD并伴有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NIPPV护理组(序贯组)和有创通气护理对照组(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给予2组患者同样剂量的抗感染、去咳化痰及稳定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序贯组以肺部感染时间窗(PIC窗)作为有创-无创的时间切换点,采用NIPPV护理处理。比较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血气指标、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血气指标、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PIC窗作为切换点的NIPPV护理治疗COPD伴有呼吸衰竭患者,可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20.
陈启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98-1599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容控SIMV)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9月—2013年1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住院患者中选取31例诊断为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容控SIMV组和PRVC组,2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前的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患者通气6 h后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并对患者行血气分析检查测定PaO2、PaCO2和SaO2,并测量2组患者的血压,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PRVC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均低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VC组的PaO2、SaO2均高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PaCO2、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来说,使用PRVC模式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和平台压可能较使用容控SIMV模式低,且改善氧合的作用可能优于容控SIMV模式,对血压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故PRVC模式或许是较容控SIMV模式更为安全有效的一种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