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王某,女,26yr。因恶心、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2wk于1987年1月28日住院。查体:慢性病容、神志清楚、心肺正常,肝肋下1.5cm、质地中等、压痛(+)、胆囊区压痛(+),脾未触及,血、尿常规均正常。肝功能:碘反应(+)、TTT8U、ZnTT20U、GPT10OU(正常值(40U以下)、HBsAg1:16(+)。B超:肝炎,慢性胆囊炎。给予六合氨基酸(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860106)、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致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8岁。主因“HBsAg(+)30年,乏力、纳差10d”,于2006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0年前发现HBsAg(+),肝功能正常,未进行过治疗。2年前因经常出现心慌,外院确诊“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未治疗。入院前1月患者自觉心慌加重,开始服用胺碘酮0.2g,3次/d。1周后因效果不佳,自行加量服0.3g,4次/d,服药3周后出现乏力、纳差。我院以“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不除外”收住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ALT349.5U/L,AST123.9U/L,T-BIL16.4μmol/L,D-BIL7.6μmol/L,HBV DNA5.57×105copies/ml,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出现一过性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0岁。HBsAg(+)3年,乏力纳差2年,加重2周,于2002年9月28日收入我院。患者于3年前体检发现HBsAg(+),当时肝功能正常,无主诉不适,未经任何治疗。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乏力、纳差,检测ALT 100U·L~(-1)。诊为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致面部水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患者女,60岁。主因发现HBsAg(+)17年,乏力、尿黄、下肢浮肿14天,于2002年9月5日就诊。患者于17年前体检发现HBsAg(+),肝功能正常,一直未治疗,亦未复查。入院前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尿黄明显,感轻度恶心,偶感剑下疼痛,无呕吐,同时出现双下肢浮肿。病程中偶有鼻衄及牙龈出血,无发热,无腹胀、尿少,无腹痛、腹泻,既往对链霉素过敏。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眼睑颜面无浮肿,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肝区叩痛(+),脾区叩痛(-),Muphy氏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水肿,扑翼征(-)…  相似文献   

5.
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对1056例用短程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肝功能监测。结果:ALT升高发生率HBsAg(-)组为10.6%,HBsAg(+)组为33.0%,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在1个月内出现者HBsAg(-)组为59.3%,HBsAg(+)组为82.8%,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者HBsAg(-)组为93.4%,HBsAg(+)组为67.2%,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化疗中HBsAg(+)者比HBsAg(-)者更易发生肝损害,且HBsAg(+)者肝损害出现快而肝功能恢复慢。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尤其对于HBsAg(+)患者应加强护肝。  相似文献   

6.
苦参素胶囊致乙型肝炎加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患者男,46岁。因患乙型肝炎10年余,于2000年起持续在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于10多年前发现HBsAg(+),但肝功能基本正常;2000年5月自觉乏力、纳差,来我院检测肝功能:ALT547U·L-1,AST356U·L-1,T-Bil65.3μmol·L-1;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诊断: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给予强力宁及胸腺肽静滴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以后患者持续在我院门诊复查,间断服用甘草酸二铵、护肝片等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病情平稳,肝功能保持正常。2002年8月患者再次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示:HBVDNA…  相似文献   

7.
吴秀颀  孔丽 《河北医药》2009,31(22):3143-3143
患者,女,33岁,主因间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20年,加重20 d入院.查体:无慢性肝病面容,未见肝掌、蜘蛛痣,皮肤黏膜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乙肝五项: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HBV-DNA:3.89×107 copies/ml,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9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4 U/L、总胆红素(TBIL)4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 μmol/L;该患者诊断明确,系慢性乙型肝炎中度,考虑患者有20年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史,肝功能明显异常,病毒载量较高,入院4 d后予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0.1 g,1次/d.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诱发癫痫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男,21岁,以"肝功能异常2月”之主诉入院.乏力,纳差,厌油腻,肝区叩击痛(+).肝功能:T-BIL 70.5μmol/L,D-BIL 28.4μmol/L,ALT 698U/L,AST 617U /L,乙肝系列:HBsAg(+)、HBeAg(+)、抗HBc(+),给予保肝、支持治疗20余天后复查肝功能:T-BIL/L 28.9μmol/L,D-BIL 11.1μmol/L,ALT 63U/L,AST 54U/L,继而抗病毒治疗,肌肉注射干扰素(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981115)300万U,qd, 3h后,体温达39.4℃,全身肌肉酸困,关节疼痛,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连续用药5d.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5岁.因肝功能异常,HBsAg(+)3年,于2002年1月3曰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年前因体检发现HBsAg(+),ALT 120 U·L-1,口服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DNA含量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学标志物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0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进行HBVDNA含量检测,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不同组之间DNA含量有差异(P<0.01)。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1)。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有较高的一致性(P<0.01)。结论 5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阳性检出率及HBVDNA的平均含量最高,HBeAg检测和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甘草酸单铵致钠水潴留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患者,女,32岁,5年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抗-HBe(-)HBeAg(+),多次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半月前年终体检肝功ALT结果、总胆红质8.0μmol/L,总蛋白68 g/L,白蛋白38 g/L,球蛋白30 g/L,ALT170 U/L,AST 50U/L,r-GT 450U/L,血尿常规化验均正常。  相似文献   

12.
林志坚 《淮海医药》2006,24(1):74-75
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男,40岁.因肝区闷胀不适、乏力、食欲差1月余来院就诊.门诊实验室检查:ALT 512 U/L、AST 324 U/L,HBsAg( )、HBeAg( )、HBcAb( ),于2004年2月13日拟"病毒性肝炎-慢性中度"收住院.  相似文献   

13.
甘草酸二铵静脉滴注致生殖器严重疱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3岁。因腹胀伴肝区不适2个月,于2006年1月13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收稿日期:2006-03-14)输血史,偶尔吸烟,经常饮酒。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腹水,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ALT112U/L,AST60U/L,T-Bil21.1μmol/L,白蛋白43.3g/L,抗HCV(+),HCVRNA2.15×107拷贝/ml。腹部彩超示肝回声偏粗,脾不大,未见腹水。入院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草酸二铵(甘利欣)30ml,肌苷葡萄糖注射液100ml+阿拓莫兰1.2g。用…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治疗婴儿慢性乙型肝炎长期随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男 ,8个月 ,因乏力、纳差、尿黄3个月 ,加重10天 ,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其父母均为慢性乙肝患者 ,患儿生后即HBsAg( +)。入院查体 :神志清 ,精神差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无肝掌及蜘蛛痣 ,心、肺无异常 ,腹软无压痛 ,肝肋下5cm,质地韧 ,剑下未及 ,脾肋下4cm ,腹水征阴性 ,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 :肝功 :ALT1293U/L、AST1423U/L、TBIL142 2μmol/L,HBVM :HBsAg(+)、HBeAg( +)、抗 -HBc( +),HBV-DNA1.44×107 拷贝/ml。B超示 :慢性肝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给予保肝、增强细胞免疫等治疗1个月以后 ,肝功能较…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 李××,男,35岁.1mo(月)前因多发性房性早搏(下简称房早)在院外常规服用维拉帕米(异搏定)120mg/d,因房早不能控制又将药量加至240mg/d,房早基本控制,以后用120mg/d维持。近10d来无明显诱因而发热、纳差,全身疲乏无力,腹痛腹胀,同时伴恶心呕吐,2d前又出现尿黄,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未做治疗.于1985年5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38℃,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无重要发现.腹软,上腹压痛,肝肋下3cm,剑突下4cm,质韧,有触痛,脾未及.化验室检查:WBC8500,N50%,L38%,E12%,SGPT140U(正常40U以下),Ⅱ(黄疸指数)20U,HBsAg(-).考虑是否由于维拉帕米所  相似文献   

16.
硫酸吗啡控释片致尿潴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9岁。主因发现HBsAg(+)15年,腹泻、腹胀1个月,外院CT检查显示:肝左叶癌(巨块型)伴肝内多发转移。于2003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以原发性肝癌收住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弱,无明显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胁下未及,B超示:肝左叶10.5cm×11.8cm,右叶12.4cm,脾6.0cm。腹水征(±)。入院后因患者已至肿瘤晚期,并有肝内外转移而不能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仅给予保肝药物及对症治疗。9月7日,患者开始出现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考虑肿瘤转移,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10mg,q12h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17.
支链氨基酸引起寒颤、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3岁。因乏力,厌油,纳差 20d,腹胀伴间断恶心、呕吐5d,于2002年3月11日收入住院。查体:T 37.1℃,P 83次·min~(-1),R 20次·min~(-1),BP 150/90mmHg;慢性病容,被扶入病房,神清合作,精神差,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剑突下及右肋下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区叩击痛(+)。肝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0岁。因发热2d,于2005年3月26日入院。入院前2d在院外诊所就诊,化验检查:血常规WBC9.3×109/L,N0.912,疑为存在感染,给予头孢氨苄500mg口服,4h后出现全身皮肤广泛红斑,伴皮肤瘙痒、乏力、尿黄如浓茶、灰白便。无慢性肝病、饮酒及输血史。查体发现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莫氏征(-),肝区无叩痛。肝功能:ALT165U/L,AST53U/L,T-Bil116μmol/L,D-Bil86.1μmol/L,ALP190U/L,GGT317U/L,TBA215μmol/L,CHE5910U/L,LDH177U/L,TP67g/L,ALB45g/L,凝血酶原活动度97%。HBsAg(-)、抗HBs(-)、…  相似文献   

19.
<正> 1987年以来我们采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测定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健康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LC)共400例,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健康组100例,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肝功正常HBsAg(-),无其他慢性疾病,年龄均在18~50岁间,男女各半。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均为肝病专科门诊及病院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组150例,TTT在9~10u,SGPT40~60u,γ—球蛋白在20%左右,症状反复,病变较轻而迁延。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组150例,TTT12~20u,TFT+++,SGPT40~150u、γ—球蛋白在24%以上。两组患者均按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诊断标准确诊,  相似文献   

20.
探讨消化性溃疡(PU)患者HP(-)及(+)状态下相关病因和胃粘膜组织病变。方法:139例内镜确诊的PU患者,胃溃疡48例,十二指肠溃疡79例,复合性溃疡12例。胃镜下取胃窦组织4块,分别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122例(87.8%)HP(+),17例(12.2%)HP(-)。HP(+)PU HP感染仍为首要病因之一,因镜下粘膜病损多发生于胃角、小弯及球部,HP(-)PU病因则多达两个以上,内镜下病变亦较HP(+)者更为多样化。本组HP(-)PU病因依次:眼用NSAID(35.3%);伴随其他疾病(29.5%);曾服抗生素或H-2受体阻滞剂(29.4%);应激因素(5.8%)等。无论HP(-)或(+),PU患者病理组织学所表现的固有膜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现象且无显著性差异。但胃窦粘膜的急性炎性反应Hp(+)者较HP(-)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虽然HP(-)和PU(+)共同的发病机理仍为胃粘膜“保护性屏障”与“侵袭性”腔内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但两者在发病过程中的致病因子及组织形态学表现亦有差异。由此提示,对PU治疗的关键应在于针对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