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终点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双向传导阻滞者 ;③C组 ,15例 ,为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 (1~ 5 μg/min)峡部双向传导阻滞者。对上述 3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下腔静脉至三尖瓣后叶或 (和 )三尖瓣隔叶至冠状窦口的欧氏嵴进行线性消融 ,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AF或峡部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 :4 3例AF患者全部消融成功。A组中有 1例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 ,AF不能被诱发。B组中有 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患者 ,经过对AF线性消融后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亦消失。随访 1~ 6 0个月 ,A组中有 4例复发 ,B组中有 2例复发 ,C组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的峡部是典型AF折返环的一部分 ,RFCA治疗典型AF安全、可靠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典型AF的终点 ,可减少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扑动2例,均使持续性心房扑动终止并不能再诱发.本文根据Ⅰ型房扑的右房折返环机制,免去术前心房内标测,直接在低位右房间隔区域放电消融,2例病人分别在第6次放电和第1次放电时房扑终止,并不能再诱发,射频消融术全过程分别为80和60分钟,随访5个月和1周均无任何心动过速复发.本研究表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能为难治性心房扑动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组16例患者均为一型房扑并经3.3±1.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停药后进行电生理检查。二根6F四极导管分置于高位右房及希氏束处,一根7F双极导管用以标测和消融。检查时为房扑者,用程控脉冲周期长度从300减至150以终止房扑。恢复窦律后,每阵8个基础脉冲(周期为500及400ms)之后给予1个或2个期前刺激诱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时,Carto3系统的使用经验。方法 6例PAF患者,其中男4例(66.7%),年龄52.2±9.6岁,有PAF病史31.3±17.6个月。房间隔穿刺后行选择性肺静脉(PV)造影,在窦性心律(SR)或AF发作时使用Carto3系统快速解剖标测(FAM)重建左房(LA)三维解剖图。对应造影结果,在LA解剖图上标出PV口部,行CPVI,必要时对其消融环上裂隙行点消融。以SR下同侧PV电位(PVP)消失为消融终点。结果消融手术时有1例为SR(16.7%),余5例为AF。选择性PV造影后,未见异常PV。6例患者均行FAM建模,1例以环状电极导管(Lasso)建模,3例以消融导管(MAP)建模,2例以Lasso和MAP混合建模,建模时间12.8±3.3 min,X线曝光时间6.5±1.0 min。并且手术例数增加,建模时间和曝光时间均有减少趋势。手术过程中,1例心律始终为SR,隔离PVs后PVP消失;余5例AF发作者,有2例隔离左侧PV后转为SR,另有2例继续隔离右PVs后转为SR,仍有1例始终为AF心律,后给予电复律转为SR。5例AF发作者中2例,隔离同侧PV后,PVP延迟传导,通过可视化Lasso导管定位在裂隙处点消融成功隔离PVP。手术总时间为128.3±20.4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37.8±17.8 min。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8.3±3.4天,患者均维持SR。结论①PAF可以通过在Carto3系统指导下CPVI术治愈;②Carto3系统FAM功能可以迅速重建LA三维解剖结构,随着例数增加,建模用时和曝光时间趋于减少;③Carto3系统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以提供精准的电极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源于左心耳部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结合电生理和空间信息,首先利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解剖结构。对3例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进行Carto标测,根据Carto标测来确定最早激动点,并以此为靶点进行射频消融。同时分析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特点。结果电解剖标测证实3例房速均为局灶性房速,其最早激动点起源于左心耳,并向左心房前壁、房间隔和后下壁激动。左心耳放电成功消融3例房速。体表心电图分析显示房速时Ⅱ、Ⅲ、aVF和V1导联P波为正向,I、aVL导联为完全负向。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可以清楚显示左心耳解剖结构以及源于其中的房速的激动顺序并有利于经导管进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3岁,术前经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但术中沿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反复标测,始终未能标测到AV融合之靶点,于AV相对较近处多次放电无效,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术,心动过速下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示右心耳基底部电位最早,此处放电消融成功。提示对于右侧显性旁道消融,三尖瓣环不能标测到理想靶点消融无效时,应考虑到右心耳旁道等少见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rtomerge技术联用单根Lasso导管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用Cartomerge技术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CT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merge)。在Cartomerge的指导下对房颤患者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射频消融终点为Lasso导管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房颤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不能复律时,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40例房颤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手术时间是(255.0±79.45)min,曝光时间是(43.0±19.05)min。未发生心脏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8例患者经4~14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70%。结论联合应用Cartomerge技术和单根Lasso导管指导进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心房扑动 (房扑 )电生理机制的理解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认为 ,房扑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的大折返 ,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 ,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域形成。Kalman等[1 ] 根据房扑心电图形态及对折返机制的理解进行分类 ,将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峡部依赖的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称为典型房扑。其余类型的房扑 ,如右心房低位环折返、间隔部折返以及左心房折返等类型的房扑全部称为不典型房扑。对于典型房扑而言 ,射频消融方法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2 ] 。而对于不典型房扑 ,…  相似文献   

10.
近来研究证实,Ⅰ型房扑的折返环路位于右房,其缓慢传导区位于右房房间隔下后方。在该区进行直流电消融治疗房扑的复发率较高。作者通过心内膜激动标测和拖带起搏标测确定临界区,以施行射频消融治疗房扑。方法与结果全组12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1~73岁。病史中证实为Ⅰ型房扑(心电图表现为P_(Ⅱ、Ⅲ)aVF倒置,Ⅰ,Ⅴ_(?)双相,Ⅴ_(?)直立),房扑周期为253±39msec。通过标准静脉导管技术进行右房心内膜激动标测及拖带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11.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rto 3系统指导下,其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效性及优势性所在;方法利用Carto 3系统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模型,在Carto 3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结果在本研究中,6例患者采用Lasso导管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房模型,20例患者采用消融电极(MAP)重建左房模型。左房建模时间为12.8±3.3分钟,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可建立媲美CT的高精度解剖模型,CARTO 3系统的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提供心腔内精确的电极位置,保证导管可及时准确的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 5 6例 ,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 4 9例 [房室结双径路 8例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12例 ,心房扑动 (房扑 ) 10例 ,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7例 ,在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律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 ,从其电解剖传导图中判断心律失常起源和发生机制 ,并指导射频消融。结果  5 3例消融成功 ,消融成功率 94 6 %。 1例右侧游离壁旁道、1例右房房速和 1例不典型房扑消融不成功。房室结双径路 8例。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12例房速中左房房速 4例 ,右房房速 8例。 7例典型房扑 ,3例不典型房扑。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3例 ,特发性左室室速 3例 ,心肌梗死后室速 1例。手术时间为 (12 8± 5 9)min ,曝光时间为 (14± 12 )min。 1例穿剌左锁骨下静脉时发生气胸并发症。随访 1~ 14个月 ,1例左房房速复发 ,经Carto系统再次标测和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可安全有效应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减少X线曝光时间。它将心内电图与三维解剖结构联系起来 ,判断不同心律失常机制及起源部位 ,对指导消融有较大价值。利用其定位记忆功能 ,可避免损伤传导系统及进行补充放电 ,减少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15.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AFL)中 ,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与双电位标测这两种消融终点的判断方法 ,以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选取 1997年 11月至 2 0 0 2年 9月连续收治的 4 3例典型AFL病人。按照消融终点不同 ,以及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组 (AC组 ) ,双电位组 (DP组 )。于右房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AC组以出现右房特征性激动顺序的变化 (即低侧位右房刺激时呈逆钟向阻滞 ,冠状静脉窦刺激时呈顺钟向阻滞 )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DP组在AC组消融结果基础上 ,以消融线上标测到宽间期双电位 (>10 0ms)为依据判定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复发率。结果 :4 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达到相应的射频消融终点。DP组所有患者消融成功后双电位为 116 .6± 12 .5ms。随访 14 .5± 5 .4个月 ,AC组的复发率高于DP组 (2 3.5 %vs 0 ,P <0 .0 5 )。结论 :作为峡部双向阻滞的指征 ,宽间期双电位比心房特征性激动顺序变化更准确 ,手术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阵发性心悸、胸闷1年,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十小时不等,多次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可自行转复窦性心律,口服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无效,来我院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既往身体健康。入院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d,  相似文献   

17.
<正> 心房扑动(AFL)是一种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4%。老年AFL患者治疗效果差,易转化为心房颤动,致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及栓塞。我们通过对47例AFL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后有如下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0月~2007年5月共对47例AFL患者行RFCA治疗,均为典型的AFL。其中,女18例、男29例,年龄65~77岁,35例为持续发作AFL,其病史0.5~4(2.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Carto3)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成功率。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心内科心房颤动病人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经Carto3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和1年内复发率,检测射频消融术的消融时间、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随访并记录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卒中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所有病人在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1年后,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为83.33%,阵发性房颤治疗成功率为94.44%,持续性房颤治疗成功率为66.67%;射频消融复发率为16.67%(5/30),阵发性房颤复发率为5.56%(1/18),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33.33%(4/12)。成功组和复发组消融时间、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左心房最大容量(LAV)、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V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8h内5例出现胸部不适,超声发现有2例出现无压塞症状的少量心包积液;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肺静脉狭窄、心脏压塞、食管瘘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rto3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减少术后12个月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房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0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右和/或左心房,实时构建三维电解剖图.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及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并于心房最早激动点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右心房性8例,其中6例起源于右心房底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间隔部1例、侧壁3例),2例起源于右心房上部(间隔部1例、后壁1例);左心房性2例均起源于左心房右上肺静脉口.所有病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随访5~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房性心动过速,对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及类型准确快速,能安全、有效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减少X线曝光时间,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导管射频消融1型心房扑动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在心房扑动 (AFL)时、冠状静脉窦口 (CSO)或低外侧右房 (LRA)起搏下和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下消融Ⅰ型AFL的优缺点。 48例阵发性AFL随机分为AFL消融组、起搏消融组和窦律消融组 ,对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后峡部作线性消融 ,终点为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比较三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急性成功率和远期效果。结果 :三组均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2 1.8± 5 .6个月无AFL复发。AFL消融组在AFL终止后均不能达到后峡部双向阻滞 ,需继续在起搏下消融。起搏消融组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小于其他两组 (P <0 .0 5 )。三组在后峡部双向阻滞后记录局部心房双电位的阳性率为 37.5 %。结论 :①对Ⅰ型AFL采用窦律消融法、起搏消融法和AFL消融法都能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②后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保证近远期疗效的重要消融终点。③在消融部位标测到双电位可作为消融有效的指标 ,但不能代替后峡部双向阻滞作为消融终点。④起搏消融法的操作和曝光时间、放电能量和次数明显少于在AFL和窦律下消融 ,可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