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牙合)紊乱可以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已日益为广大学者和牙科医生所重视。Mongini指出:(牙合)决定髁突的改建,而且可以使关节形态有明显的变化,(牙合)紊乱可能是使关节产生典型变形的原因。Scott认为咬(牙合)不调可引起牙周膜变化、肌肉痉挛和颞颌关节改变。Perry.H.T强调(牙合)对颞颌关节的重要性并指出颞颌关节功能异常与牙齿咬(牙合)有一定关系。Ingervall通过正畸临床证明用正畸方法消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稳定型牙合垫和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牙合垫治疗的3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使用稳定型牙合垫治疗的病例18人,再定位牙合垫14人,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关节弹响、疼痛程度(VAS)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关节弹响状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牙合垫对关节弹响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型牙合垫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低于再定位牙合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牙合垫均可有效地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定位牙合垫主要用于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稳定型牙合垫治疗关节疼痛的疗效优于再定位牙合垫。  相似文献   

3.
经常用来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丙烯酸酯塑胶修复体主要有四种类型: (1)上颌(牙合)垫:其(牙合)面是平的或与下颌牙广泛接触。垂直距离的增加,后者比前者少。通常用来控制夜磨牙。设计时最好同颞颌关节X射线照片结合起来,使垂直距离的增加保持最低限度。(2)改良式Hawley(牙合)垫:用平的咬(牙合)面时,用此(牙合)垫是不适宜的。因垂直距离有较大的增加,势必失去(牙合)间空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患者无牙(牙合)修复治疗前后外貌、发音、咀嚼功能和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像学变化,为该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例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的无牙(牙合)先证者进行常规全口义齿修复,并进行双侧TMJ的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双侧TMJ的影像学变化.结果:该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后的外貌、发音得以改善,咀嚼效能提高.MRI显示双侧前移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结论: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的无牙(牙合)患者应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外貌、发音和咀嚼功能,并有助于预防双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面磨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作面磨损程度、垂直距离、正中位、咀嚼效能、颞下颌关节等方面检查,作出诊断,制定(牙合)重建治疗方案。经(牙合)垫治疗纠正正中(牙合)位偏位,恢复生理的垂直距离使(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关系协调。观察2—3月待(牙合)位稳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再作(牙合)重建修复。病例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稳定,咀嚼效能提高,临床实践认为(牙合)面磨损牙列缺损的患者垂直距离偏低,正中(牙合)位偏位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牙列缺损修复时必须考虑(牙合)重建治疗方能达到修复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Michigan型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2例,疗程为3个月,采用Fricton指数来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拍摄许勒位X线片以及行关节上腔造影.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2),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从治疗前的0.21±0.04下降到治疗后的0.09±0.03.但造影显示并非所有弹响消失患者的盘-突关系均恢复正常.结论:稳定性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消除弹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牙合)重建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探讨(牙合)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选取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69例,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根据不同的缺损类型进行(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或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随访3个月~4年,观察修复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无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咬合升高后未出现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均是(牙合)重建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儿童错(牙合)畸形高发,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根据病理机制分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上颌正常下颌后缩及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三类。临床中对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早期功能矫治效果争论很多。功能矫治中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的抑制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效果的分析总结对早期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文章就早期功能矫治儿童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上颌骨、颞下颌关节改建方面进行分析,为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牙合)间矫治器(Orthopedic Interocclusal Appliance)包括各种夹板和咬合板等,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效果已为多数人所承认,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介绍(牙合)间矫治器几种可能的作用机理,着重强调颞下颌关节复位理论。颞下颌关节复位近年来,颞下颌关节复位理论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由于对(牙合)的本质有争议,把着眼点放在缓解病人的症状,而忽视了直接治疗病因,即髁突移位的矫治。现在认为髁突移位是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骨折治疗的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颌髁状突骨折后,直接破坏了咀嚼肌、(牙合)和关节的协调关系,引起颅颌系统各部分的功能障碍。髁状突骨折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颅颌系统功能,恢复或重建咀嚼肌、(牙合)和关节的协调关系。骨折治疗方法的好坏,应以功能恢复程度为标准,我们为评价髁突骨折各种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严重的深覆牙合 (深反覆牙合)及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牙列缺损的患者 ,一般影响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 ,且临床修复困难。本研究通过多功能修复体对这类牙列缺损及一些牙合紊乱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 ,效果满意。  作者单位 :3 0 0 0 41天津市口腔医院  一、临床资料天津市口腔医院修复科、颞下颌关节门诊选择 30例深覆牙合 (深反覆牙合)及唇、腭裂术后牙列缺损患者 ,其中女性 18例 (6 0 % ) ,男性 12例 (40 % ) ;年龄 2 3~ 5 8岁 ,平均年龄 41岁。患者大部分有主观症状 ,主要为颞下颌关节症状 ,其中面部疼痛 (包括颞区及眶下区等 )较多有 …  相似文献   

12.
牙齿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牙合)的类型,(牙合)干扰的类型,牙列缺损与缺失,(牙合)接触状态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矫治方面,对牙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关系进行了评判。认为牙咬合错乱是一致病因素,往往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在治疗方面,应首先通过调(牙合)或修复,以使正中关系(牙合)与正中(牙合),正中闭合与正中(牙合)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股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日前间隙减少单资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 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应用一种新型功能矫治器: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简称:后牙斜导)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后牙斜导对3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诊断为功能性或以下颌前突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后牙斜导的主要结构是后牙(牙合)垫区由前下后上的上下颌两长斜导面组成。(牙合)垫的高度以能解除前牙反(牙合)锁结为准。结果 经过6.4—12.5月,平均8.9月的治疗后,32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到了安氏Ⅰ类(牙合),侧貌改善。结论 1.后牙斜导能有效地治疗早期功能性或骨性Ⅲ类错(牙合)。2.后牙斜导在行使功能时产生的力更接近生理性,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  相似文献   

15.
1、(牙合)学的定义(牙合)学是研究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功能障碍(dysfunction)、功能异常(parafunction)的关系,研究相对牙齿与修复体接触面的形态和功能的特征、(牙合)创伤与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生理、颞颌关节和肌肉功能、吞咽与咀嚼、心理生理状态以及咀嚼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和治疗。2、(牙合)(occlusion)的含义(1)相对牙齿接触面的解剖与功能关系以及同咀嚼系统其它组成部分的关系。(2)相对牙齿接触关系是咀嚼系统解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再定位(牙合)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3例用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治愈18例(55%),效果良好10例(30%),总体有效率为85%;治疗失败5例(15%)。结论 再定位(牙合)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骨组织从生长停止直到死亡要经受一个改造的过程。Moffete等人记载了30例不同年龄尸体的颌关节的改造,他们认为颌关节的改造可能与(牙合)的改变有关系,在正中(牙合)位由于失牙、磨损等可导致髁突的病理性移位。本文主要报告(牙合)改变是否导致关节的改造并造成髁突形态的变化。下面将讨论:(1)关节组成部分的改造是否可以导致其形态及功能的明显改变?(2)这些改变是否与  相似文献   

18.
颞颌关节病相当广泛,临床症状复杂,病因不易查明。作者研究咬合功能障碍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检查116例病人,年龄24~49岁,没有急性颞颌关节炎既往史,没有系统性疾病。第1组42例,一侧牙列缺损。第2组46例,牙列完整,一侧(牙合)关系紊乱。第3组28例,双侧(牙合)关系紊乱并有部分缺牙。对照组是40名没有颞颌关节病、牙列和(牙合)关系正常的人。进行口腔检查,在(牙合)架上分析研究模型,颞颌关节X线检查、血流图检查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研究结果:临床症状有颞颌关节运动减慢,关节杂音,长期负荷时疼痛,安静以后  相似文献   

19.
第三讲 咬合紊乱(牙合)学是以咬合为中心的口颌系统功能和功能紊乱的生理病理学,咬合是通过下颌运动来实现的,而下颌运动又是以神经肌肉为动力,颞下颌关节及其靭带的配合,以(牙合)为程序来完成的。因此咬合、肌肉和关节三者是一个功能整体,是决定下颌运动的重要因素。其中(牙合)因素的变化最大,如乳牙列到恒牙列的更替过程、(牙合)磨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对调(牙合)的时间、原因和方法一直存在争论。许多牙科修复的失败是咬合力处理不当引起的。在讨论对天然牙调(牙合)之前,必须建立咬(牙合)标准,以作为确定调(牙合)的时间、原因和方法的根据。调(牙合)的标准:1)在正中关系(牙合)(CRO)和正中(牙合)(CO)中,牙齿接触最多,(牙合)力尽可能沿牙长轴传导。2)前导与功能接触协调。3)工作侧组牙功能与前导和髁头边缘运动一致。4)非工作侧无接触。5)前伸时后牙无接触。正中的含义:1)正中关系(CR):髁头在关节凹最上位;颌骨位置决定于神经肌肉与牙无关;它是一个边缘位相不常用的功能位;又称终末铰链位,真正正中关系。 2)正中关系(牙合)(CRO);牙齿在正中关系时的咬合接触;又称之为后退接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