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帕金森病患者行MRI定位,进行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治疗,全部采用Vim核毁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完全消失,并于5年后进行随访效果仍满意。结论: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用Nissl法和快速灌注Golgi法结合电镜与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神经元技术,研究视交叉上核(SCN)的组织结构。SCN神经元可分为三类:①无小棘神经元;②多棘神经元;③中间型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的功能可能分别与传出、传入和联络有关。SCN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元胞质中富含多聚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常见于核膜凹陷处的粗面内质网。神经毡发达,含三种终末和五种突触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观察投射至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的分布与联系模式,探究感觉信息调控觉醒/睡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逆行示踪技术,于正常成年C57BL/6小鼠(n=3)DRN注射逆行荧光微粒RetroBeads,观察脑干感觉中继核团RetroBeads... 相似文献
5.
6.
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各定位方法难以达到精确定位,加之靶点最理想的毁损灶位置和大小尚不完全清楚等原因,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作者就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的应用解剖基础、靶点的定位、手术并发症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微电极在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 )的应用,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4例未使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对照组)和74例使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术治疗的PD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同时分别获得观察组及对照组核团毁损术前、术后不同服药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进而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功能核团毁损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术后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UPDRS 运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P<0.05)。其中对照组显效70例(83.3%),有效14例(16.7%),总有效率100%;观察组显效62例(83.7%),有效12例(16.3%),总有效率100%。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核团毁损手术前后的UPDRS 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功能核团毁损治疗PD疗效满意,微电极记录是否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大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以对其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可视人体数据集头部连续横断位图像,将其重采样到平行前后连合平面方向后,逐张分割出其中的脑深部核团及前后连合等结构的二维轮廓;采用面绘制和体绘制对各分割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显示,并根据重建模型测量计算各核团在大脑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范围、重心点坐标和体积.结果 获得了平行于前后连合平面的头部连续断面真彩色图像集和附有解剖学标识的脑深部核团二维轮廓分割图像集,重构了各核团的面绘制和体绘制三维模型,并获得其在前后连合中点为原点的大脑空间坐标系中的核团重心点坐标,核团在X、Y、Z轴上的投影范围和核团体积等解剖数值.结论 基于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充分显示了各核团在大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并提供了核团重心点坐标、范围、体积等解剖数值. 相似文献
11.
正常大鼠下丘脑部分核团神经元的体视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丘脑控制着机体的内脏、内分泌、情绪等多种重要机能活动,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其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1,2],因此,对下丘脑的形态学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以往作者大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定量描述也大多局限于二维水平,从三维水平来描述下丘脑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脑内核团组合多靶点毁损对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根据病人诊断分类、主要症状,采用不同核团组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精神病69例,于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9例患者经脑内核团组合多靶点毁损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4%。结论立体定向下脑内核团组合多靶点毁损对难治性精神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在新生儿核黄疸的变化,为新生儿核黄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68例核黄疸患儿,按照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分为两组,胆红素脑病组38例,胆红素非脑病组30例。两组均进行BAE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脑病组患儿中BAEP正常13例,异常25例,其中13例为重度,8例中度,4例轻度。非脑病组患儿中,BAEP正常21例,异常9例,其中2例为重度,2例为中度,5例轻度。随访显示,首次BAEP异常的34例中,25例转正常,6例持续异常伴有后遗症,3例失访。经治疗后两组黄疸消退后BAEP均有好转,表现为各波潜伏期均较前缩短(P<0.05),两组BAEP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异常是新生儿核黄疸的重要特征,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时,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BAEP显示异常。 相似文献
14.
23例高血压丘脑血肿的核团水平CT分析,发现丘脑血肿多发生于外侧核和内侧核,前核较少见。发生于内侧核及血肿体积大于2×2×2cm者易于穿破脑室,导致病情严重,应充分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HRP轴突逆行输送法,对猫下丘脑和脑干一些核向迷走神经背核的传出投射进行了研究。将HRP注射至迷走神经背核后,较多的标记细胞见于同侧下丘脑的室旁核、背内侧核以及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腹内侧区。将HRP注入迷走神经背核的尾侧段后,主要见于同侧网状结构的内侧区和中缝核群:脑桥嘴、尾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蓝斑、蓝斑下核。另外,对下丘脑和中脑旁中央区、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以及蓝斑复合体传出纤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觉脑干反应频域参数合成机理。方法:用计算机叠加技术和脑干核团定位技术,分别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 、耳蜗核腹核听觉诱发反应(CN- AEP) 、内上橄榄核团内听觉诱发反应( MSO- AEP) 、外侧丘系腹核内听觉诱发反应(LL- AEP) 和下丘核中央核团内听觉诱发反应(IC- AEP) 。采用平均功率谱分析方法,对ABR及AEP的主波单波进行谱分析。结果:豚鼠ABR 呈现波Ⅰ、Ⅱ、Ⅲ、Ⅳ四个波,CN- AEP 中波Ⅱ为主波,MSO- AEP波Ⅲ为主波,LL-AEP波Ⅳ为主波,IC- AEP波Ⅴ为主波,AEP中各主波与ABR 相对应波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与ABR 频谱相比,AEP各主波单波频谱均存在三个谱能量集中区,即F0 、F1 和F2 ,但三谱峰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低位脑干以F2 下降明显(P< 0 .01) ,高位脑干以F1 下降明显(P< 0 .01) ;各谱峰中心频率向低频移动,频谱带宽变窄。结论:整个听通路各核团均不同程度含有F1 和F2 固有振荡频率成份。低位脑干以F2 合成贡献为主,高位脑干以F1 合成贡献为主,F1 和F2 是多种神经元核团及听神经不同谐振频率所合成。 相似文献
17.
18.
19.
大鼠下丘脑VP神经元及相关核团的生后发育及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年龄的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用免疫细胞化学改良的ABC法及常规组织学方法检测了VP神经元及相关核团的生后发育。结果表明,在后1天,SON,PVN,CN可辨认;生后5 ̄10天,SCN出现;20 ̄30天,室管膜由假复层柱状上皮变的单层柱状上皮,相关核团的细胞变大,胞浆增多,大神经元胞体直径达20 ̄25μm,与60 ̄90天的结构相似,免疫细胞化学(ICC)显示,生后1天,SON,PVN,C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