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颅脑损伤患者血钾(K )、葡萄糖(Glu)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血K 采用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血G1u采用GOD-POD法.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血K 降低、血Glu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血K 、血Glu变化显著,及时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Na+及相关激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抗利尿激素(ADH)、皮质醇(Cortisol)、醛固酮(ALD)变化在急性颅脑损伤(ACI)中的意义及其对血钠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3-9月收治的72例ACI患者血中ADH、ANP、Cortsiol,ALD浓度及血清Na^ ,K^ ,Cl^-,Ca^2 进行同步监测。结果:ACI患者血ADH,Cortiso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A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病情进展,血ADH,Cortisol浓度增高显著高于伤后早期,血ANP的浓度显著低于伤后早期,结论:ACI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机体存在有效的调节代偿机制而不致发生严重的电解紊乱,脑外伤越重,机体调节代偿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3.
4.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前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些地区已成为住院器质性心脏病的首位,研究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各种病理生理反应,诸如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等,对估计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206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钠、钾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钠血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血钠,血钾的变化及其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入院后次日晨空腹血钠,血钾。结果 272例患中出现低血钠10例。高血钠7例。低血钾32例,高血钾8例;低血钠和中风类型,病情轻重有关,与预后无关,低血钾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无关,高血钠,高血钾和病情轻重。预后有关。与中风类型无关。结论 血钠的改变及高血钾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轻重,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钠水平对血浆。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和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9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治疗前血钠水平分正常血钠组和低血钠组,均在人院第二天清晨卧位采血测定PRA、ALD和NT.proBNP水平,常规治疗心衰及低钠血症一周后以同样的方法采血复查血钠、PRA、ALD和NT-proBNP水平,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低血钠组PRA、ALD和NT-proBNP比正常血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低血钠组患者常规治疗心衰及低钠血症一周后,PRA、ALD和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正常血钠组常规治疗心衰一周后PRA、ALD和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A、ALD和NT.proBNP水平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O.05),低血钠组下降史明显。结论低钠血症可能促进慢性心衰患者PRA、ALD和NT-proBNP分泌增加,心衰伴低钠血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水平激活更明显。低钠血症经治疗血钠水平恢复正常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8.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内皮素(Endothelin,ri)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已证实血浆ET含量与其病情变化密切相关[1-3]。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水平变化,目前报道尚不多见。为此,本文测定了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22例健康人血浆EI水平,以探讨其变化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现报道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急性颅脑损伤组42例,男刀例,女15例,年龄14一乃岁,平均44i26岁。按1974年Teasdal和Jennett提出的GCS评分法分三组,轻度(13-15分)17例,…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钠对血浆肾素、醛固酮和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钠水平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和心钠素 (ANP)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 12 5例住院心衰患者按血清钠水平分为正常血钠组 (4 7例 )和低钠血症组 (78例 ) ,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肾素 (PRA)、醛固酮 (ALD)和ANP ;低钠血症组患者经补盐和 (或 )限水纠正血钠后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PRA、ALD和ANP的变化。结果 ①低钠血症组患者血浆PRA和AL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患者 (2 .6 7± 0 .2 8与 2 .18± 0 .2 0 ,4 6 1± 2 6 .3与 4 36± 12 .5 ,P <0 .0 1) ,血浆ANP水平前者低于后者 (14 8.0± 14 .5与 174 .0± 15 .1,P <0 .0 1)。② 78例血钠水平被纠正后的低钠血症组患者血浆ANP和ALD水平较补盐前下降 (2 .18± 0 .2 0与 2 .70± 0 .2 6、4 36 .0± 12 .5与 4 6 7.0± 2 5 .9,P <0 .0 1) ,血浆ANP水平较补盐前上升 (172 .0± 16 .2、14 8.0± 14 .5 ,P <0 .0 1)。③心衰患者血清钠水平与血浆PRA和ALD水平呈负相关 (r=- 0 .198,r=- 0 .75 3,P <0 .0 1) ,与ANP水平呈正相关 (r=0 .739,P <0 .0 1)。结论 充血性心衰患者宜适当补盐以维持正常血钠水平 ,这将有利于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和ANP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我院小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7例危重症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多次测定血钠、血钾及血糖值,予以相应的处理,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指出在危重症患儿的救护中监测血钠、血钾及血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血钠、血钾及血糖异常的患儿应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与血清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所有非挤压伤病人大量输血(观察组)和非输血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12 h内观察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P<0.05)和术后低pH值(P<0.05)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非挤压伤病人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钾变化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措施。方法2002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收治的SAP 331例,分成轻度低钾血症组(血钾2.5~3.5 mmol/L)74例和重度低钾血症组(<2.5 mmol/L)5例,血钾正常组(3.5~5.5 mmol/L)233例,高钾血症组(>5.5 mmol/L)19例。分析比较各组SAP患者的相关并发症、相关临床参数、病死率和感染率。结果在 SAP 病程早期重度低钾血症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与血钾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低钾血症组胰性脑病的发生率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高钾血症组肾功能衰竭、ARDS、心力衰竭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低钾血症组(P<0.01)。高钾血症组的脉搏、呼吸、LDH、血糖、甘油三酯、血钙、HCT、Ranson 评分、APACHEⅡ评分、CT 评分均明显异于其他三组患者(P<0.01)。高钾血症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轻度低钾血症组与重度低钾血症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血钾正常组与轻度低钾血症组的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如出现高钾血症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血钾异常组,血钾太低死亡风险亦增加。重度低钾血症组患者感染率与其他三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钾血症组出现肾脏、肺、心、消化道器官衰竭的概率高,而重度低钾血症组胰性脑病的发生率高。高钾血症组的SAP患者病情严重度高,死亡率高,但感染率不高于其他组患者。血钾降低死亡风险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血清与血浆葡萄糖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在当前国内实验条件下血浆与血清葡萄糖值的差异,以及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糖值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4-氨基安替比林及终点法。标本来自门诊查体的30例患者,使用EDTA、肝素抗凝。结果即时血清葡萄糖水平比肝素血浆高约0.1~0.3mmol/L;全血标本37℃水浴1h后,血清葡萄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9~1.1m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5~0.7mmol/L;水浴2h后,与即时血糖水平相比,血清糖水平降低幅度为1.3~1.5m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7~0.9mmol/L;室温1h后,血清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3~0.6μ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2~0.3mmol/L;室温1h后再置水浴1h,血清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6~1.2μ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3~0.7mmol/L;室温2h后,再置水浴1h后,血清糖水平降低幅度为1.4~1.8m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7~1.1mmol/L;室温3h后,血清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9~1.3mmol/L,血浆糖水平降低幅度为0.8~1.0mmol/L。采用标本立即离心,再置37℃水浴1h后析出血清,再吸标本,血糖值降低0.5~0.6mmol/L。将肝素防凝血标本离心再置室温1h,血糖降低仅0.08mmol/L。置室温15min后的分离胶血清比即刻离心的分离胶血清葡萄糖低约0.2mmol/L,放置时间对血液标本中葡萄糖的降低呈绝对值改变。结论及时分离肝素防凝或分离胶得到的血浆或血清均可真实地反映患者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外伤后血清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皮质醇和C肽的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脑外伤后体内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皮质醇和C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55例急性脑外伤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皮质醇和C肽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反映伤情的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和反映预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分别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脑外伤组血清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3,3′,5′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在动态观察中催乳素(PRL)、皮质醇(COL)未见有显著改变。②不同伤情的各种激素改变不同,rT3和C肽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③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伤情的估计和对预后的预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立了有统计学意义的回归方程。本研究表明,急性脑外伤后血清甲状腺激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与伤情有密切关系,回归方程的建立,对急性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治疗及其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补液强度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清乳酸及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液体治疗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清乳酸及钾的影响.方法 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持续出血性休克兔模型,共42只,随机分为3组,各14只,无补液组不输液;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两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70~ 80 mm Hg目标值调整;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50~60 mm Hg目标值调整,于休克前及液体治疗1、2、3、4 h分别检测血清乳酸及钾浓度,观察病死率.结果 小剂量组血清乳酸及钾浓度在治疗1、2、3、4h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5)和大剂量复苏组(P<0.05),4h病死率(1/14)显著低于无补液组(10/14),而大剂量组病死率(5/14)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降低未控制失血的创伤出血性休克早期病死率,小剂量补液较快速大量补液更有利于抑制酸中毒进展及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与血黏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例本院住院患者作血浆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检验及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P<0.05水平上,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粘度具有显著直线正相关性,而血糖不具有显著直线正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排除了低密度脂蛋白,得出回归方程PV=1.179+0.039×FG+0.021×TC+0.016×TG。结论纤维蛋白原与血浆黏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一元及多元回归分析均显示其与血浆黏度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较其它指标更明显,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粘度也具有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与急性期蛋白(APP)变化的相关性,比较它们在反映病情严重度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伤后24 h内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监护室的多发伤患者共81例.排除标准:(1)有慢性肝病、有机磷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或肿瘤病史;(2)伤前有主要脏器感染;(3)存在肝脏损伤;(4)年龄<18周岁者.其中男57例,女24例;年龄(46±18)岁,损伤严重度评分(34.0±11.9).另选择76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其中男53例,女23例;年龄(44±16)岁.排除标准同患者组.2组性别、年龄构成均具可比性.患者组在伤后第1、3,7天抽取静脉血常规方法检测血清ChE活性、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Ⅲ(APACHEⅢ).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测定血清ChE、ALB、PAB、TRF、CRP,并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别与患者组各时点相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患者组血清ChE及各APP指标在伤后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ChE与各APP的相关性及它们与APACHEⅢ的相关性.根据患者转归分为存活和死亡2组,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它们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结果 患者伤后各时点血清ChE、ALB、PAB、TRF均比各对照组显著降低,CRP则明显升高,其中血清ChE活性都比对照组下降超过25%(42.3%~50.2%),并与PAB、TRF一样呈下降趋势;血清ChE活性在各时点与ALB、PAB、TRF都显著正相关,与CRP第3、7天负相关.患者APACHEⅢ在各时点与血清ChE、TRF均显著负相关,与ALB仅第1天负相关,与PAB仅第1、7天负相关,与CRP仅第7天正相关;各时点死亡组血清ChE活性和TRF都显著低于存活组,而死亡组ALB仅在第7天、PAB仅在第1天和第7天显著低于存活组,CRP仅在第7天显著高于存活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血清ChE和PAB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血清ChE可视为负急性期蛋白的一种,在反映多发伤病情严重度和预测患者转归中的综合价值要优于其他主要AP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血清醛固酮(AL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EH患者91例,按IMT值分为EH无颈动脉硬化组50例和EH合并颈动脉硬化组41例.对照组为同期常规健康体检正常者39例.测定血浆OPN、血清ALD水平.同时做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值.结果EH无颈动脉硬化组较对照组血浆OPN(31.56±4.06)μg/L vs (29.54±5.64) μg/L、血清ALD( 134.61±19.23)ng/L vs(125.04±21.77)ng/L水平升高(均P<0.05);EH合并颈动脉硬化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血浆OPN(34.20±4.35)μg/L vs(29.54±5.64)μg/L、血清ALD(143.95±24.07) ng/L vs(125.04±21.77)ng/L(均P<0.01).EH患者血浆OPN与血清ALD水平(r=0.594,P<0.05)及颈动脉IMT(r=0.424,P<0.01)存在正相关.结论EH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且与血清ALD水平及颈动脉IMT存在正相关;提示EH患者血浆OPN升高可能在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钾含量差异。方法选择6492例健康体检者根据年龄分为8个组:采用Easylyte plus Na/K/CI检测仪及其配套试剂盒进行血清钾含量水平测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钾含量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钾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含量逐渐减少(P〈0.05);21—30岁年龄组、3I-40岁年龄组、41—50岁年龄组、51-60岁年龄组之间血清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13—20岁年龄组、61-70岁年龄组、71—80岁年龄组、80岁以上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2l-60岁年龄段的人群可以采用同-血清钾参考标准;另-方面,13—20岁、61-70岁、71-80岁、80岁以上人群应分别设立血清钾正常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