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例恶性淋巴系统肿瘤患儿的治疗,探索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安全、有铲的用药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20例患儿随机分为每天用药 及隔天用药组,两组均有8次L-ASP,每次6000KU/m^2静脉滴注,每次用药前检测血清中L-ASP活性及其底物门冬酰胺水平,以比较两种用药方法的差异性,并观察其不良反应之差异。结果 每天用药组血清中L-ASP谷值水平明显高于隔天用药组;两组门冬酰  相似文献   

2.
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化疗时严重毒副作用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愈灯  沈亦逵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1):1201-1202
目的 :总结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联合化疗时的严重毒副作用 ,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对 130例儿童恶性淋巴系统肿瘤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后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中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6例 ,急性胰腺损害 11例 ,其中急性胰腺炎 6例 ,糖尿病 2例 ,同时合并胰腺炎、糖尿病或酮症酸中毒 3例 ,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脑病 3例 ,颅内出血 1例 ,Ⅳ级肝功能损害 4例。结论 :左旋门冬酰胺酶应用过程中可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一旦发生 ,须及时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常规剂量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后,其血浆中L—asp活性变化及底物门冬酰胺(ASN)耗竭的规律,寻找L—asp合理的用药方法。方法ALL患儿15例(340份外周血样本),基本联合化疗采用VDLP(D)方案,诱导缓解用VDLP方案,早期强化及定期维持治疗阶段用VDLD方案,其国L-asp每次10000U/m^2,静脉滴注,隔天1次,共10次,分别检测应用常规剂量L—asp(每次10000U/m^2)疗程前、疗程中及疗程后多个时间点患儿血浆L—asp活性及ASN浓度。结果在用药过程中,血浆L—asp活性峰值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第8次用药后达到最高峰,之后缓慢下降,而血浆中ASN浓度始终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处于“几乎完全缺乏”甚至“完全缺乏”的状态,停药后,血浆中L-asp活性持续7d维持100U/L以上,ASN浓度持续7d保持在“几乎完全缺乏”水平,随后逐渐上升至用药前水平结论目前常规用药剂量的L—asp能够完全耗竭血浆ASN,由于L—asp应用后达到药物效应所需的血浆活性在停药后可持续7d,且L—asp相关并发症与其血浆中活性相关,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L-asp的用量及用药间隔时间需要更深入探讨,使L-asp的使用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恶性肿瘤副作用的预防。方法对55例病儿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血凝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尿糖、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后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10000 U/(m^2.d)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6-10次,密切观察及预防副作用。结果128例次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4例次,胃肠道反应11例次,低蛋白血症20例次,血凝异常37例次,无1例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发生。由于及时观察及正确处理,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肿瘤化疗副作用,才能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0):1966-1966
1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发热伴皮肤出血点半月余于2004-02-08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家族史。查体:T 38.6℃,四肢及胸部散布出血点,颈部、腋窝、腹股沟区扪及数个0.2 cm×0.3 cm~0.4 cm×0.6 cm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胸骨有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 100次/m in,律整。腹软,肝肋下2 cm,脾肋下3 cm,双下肢无水肿。血W BC 21.4×109/L,Hb 92 g/L,PLT 46×109/L,幼稚细胞占0.42,尿、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尿酸正常,血乳酸脱氢酶896mm o l/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6.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疗效显著,但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对L-Asp在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毒剐作用防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疗效显,但其应用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外学对L-Asp在儿童ALL患中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防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儿童白血病运用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培门冬酶治疗,对两组的住院时间、用药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缓解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缓解率较高,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酶治疗白血病患儿疗效相当,但是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比,培门冬酶的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曾玉莲  刘金枝 《全科护理》2014,(10):918-919
[目的]总结儿童恶性肿瘤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对50例儿童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治疗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生高血糖6例,骨髓抑制4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4例,凝血障碍4例,病人发生的胃肠道反应比较轻,无变态反应和胰腺炎以及死亡病人。[结论]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恶性肿瘤病人治疗前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而能够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尿液标本采集模式所采集标本的标本质量及患者接受程度,为完善临床检验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提高护理及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本科两个独立平行病区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病区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尿液标本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集;另一病区为对照组,在告知患者后由患者自行或患者家属协助采集。试验时间自2008年7月~2009年3月,收集检验科反馈各组的不合格标本数,同时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对这两种不同采集模式接受程度的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标本不合格率:实验组在尿培养、尿常规检验项目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接受程度调查显示:多数患者(51.99%)更愿意接受实验组采取的模式。结论:由受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集尿液标本能有效提高尿液标本的质量和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苏丽东  唐鸿玉  陈业芳  梁少清 《护理研究》2009,23(33):3031-3032
[目的]探讨两种处理方法对脐带残端干燥、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00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两组,实验组常规断脐后双气门芯平脐双重结扎,在距脐根0.5 dm处断脐后,彻底清除脐带残端内的华通胶和血管,新生儿出生48 h~72 h后,脐带残端干燥期进行二次剪脐.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脐带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湿情况,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湿情况和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处理脐带残端的方法使脐带残端早干燥、早脱落,脐部愈合快,脐部并发症少,降低了新生儿脐部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角肌安全无痛注射法.[方法]选择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40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角肌肌肉注射法,改良组采用提起三角肌肌肉注射法.[结果]两组在肌肉注射操作方法三角肌局部情况比较、两组三角肌肉注射疼痛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起三角肌肌肉注射法较常规肌肉注射法所致局部不良反应率低,相关并发症少,药物利用度高,是可行安全无痛注射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化学实验室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主要方法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今,重庆市西郊医院住院患者中存在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病例35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例43例,慢性肾脏功能障碍病例55例,肝功能损伤病例68例,健康体检人群169例,分别采用甲基转移酶方法试剂与胱硫醚方法测定试剂进行Hcy测定,并且采用成对t检验比较结果。结果采用甲基转移酶循环法与胱硫醚循环法进行Hcy测定,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组Hcy水平分别为(19.3±5.3)μmol/L与(18.6士6.4)μmol/L;冠状动脉狭窄组Hcy水平分别为(23.5土4.5)μmol/L与(24.7士5.1)μmol/L;慢性肾脏功能障碍组Hcy水平分剐为(5.3±2.4)μmol/L与(5.7±3.1)μmol/L;肝功能损伤组Hcy水平分剐为(6.7±3.7)μmol/L与(6.5±4.1)μmol/L;健康体检组Hcy水平分别为(4.3±2.5)μmol/L与(4.8±3.0)μmol/L。结论不同方法测定Hcy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但血清中的特殊成分会对测定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国华  温健勇  杨国平 《护理研究》2008,22(24):2225-2226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重度颅脑损伤者较多,末梢循环不良,要长期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道较为困难,给病人增加了痛苦,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联合细胞块免疫组织化学与粗针组织学检查对于诊断浅表淋巴结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淋巴结病变患者75例,超声引导下分别采用25G细针及18G活检针穿刺取材,所获得标本分别送细胞学检查结合细胞块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两者的诊断结论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结果本组病例细针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3.3%(70/75),粗针穿刺取材成功率为96.0%(72/75)。70例细针穿刺患者中,64例细胞学检查与细胞块免疫组织化学联合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相符,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1.4%(64/70)。72例粗针穿刺患者中,67例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联合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相符,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3.1%(67/72)。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其穿刺取材成功率及临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块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浅表淋巴结病变简便实用、安全可靠,与粗针组织学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适合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的最佳途径.方法:22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股静脉取血法,观察组采用手背静脉滴血法,对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采用手背静脉滴血法采集血标本,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小,在采集小剂量血标本时优于股静脉取血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接种方法构建的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白血病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选择基本符合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生物学特性,且一致性更好的接种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小鼠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系,分别给DBA/2N小鼠以尾静脉注射细胞浓度100×104(A组)、细胞浓度300×104(B组),皮下注射途径接种右上肢根部细胞浓度300×104(C组),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定期计数各组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量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取濒死小鼠的肝、脾、肺、肾等脏器称重并制作病理切片。结果各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 A、B、C 三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24.3±3.64) d、(14.2±3.42)d、(26.4±5.56)d。均于接种第8天尾静脉取血,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9.96±2.03)×109/L、(10.81±1.70)×109/L、(12.76±2.06)×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21.33±2.78)%、(32.17±6.5)%、(10.0±2.0)%;接种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分别为(8.07±1.31)×109/L、(5.02±1.22)×109/L、(13.28±2.08)×109/L,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32.83±3.50)%、(49.67±7.00)%、(12.66±2.00)%。各组濒死小鼠脾有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肝散在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部分被破坏;肺和肾内有少量白血病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不明显,肺脏有明显出血。结论尾静脉注射及皮下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均可使DBA/2小鼠成瘤,尾静脉注射更符合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尾静脉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浓度100×104存活时间长,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较高,适宜观察周期较长的实验。尾静脉注射高表达miR17-92的L1210细胞浓度300×104存活时间短,不适宜观察周期较长的实验;皮下注射可见明显的瘤结节,存活时间最长,适宜观察周期长的实验,但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送管方法,以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减少留置并发症。方法:随机将400例应用留置针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0例,操作时左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对照组200例,操作时将针芯的针尖部退入外套管内,借助针芯将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静脉内。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次送管成功率及留置并发症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组的送管方法可明显提高一次性送管成功率,减少留置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