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核因子-κB( NF-κB)活化对中性粒细胞(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和发生损害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 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大鼠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PDTC)干预组。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和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mRNA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肺微血管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结果: 大鼠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性在伤后1 h内即迅速增高,并持续增高到伤后24 h。伤后肺组织ICAM-1 和 IL-8 mRNA表达、MPO活性均明显高于、肺微血管vWF含量低于对照组。 PDTC处理显著缓解上述变化。结论: 严重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化,从而启动细胞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引起肺血管组织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ALI)大鼠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改变的影响,以探讨HMGB1在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脂多糖注射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LPS致伤后不同时相点(有或无正丁酸钠干预时)获取肺组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RT-PCR检测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FCM)、Giemsa染色及TUNEL法检测PMN的凋亡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急性肺损伤大鼠PMN凋亡率逐渐减低,鼠BALF中PMN凋亡开始时间及无存活细胞时间明显延长;LPS致伤后6-24h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明显增高。正丁酸钠(SB)处理组动物肺组织于伤后6、12h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抑制,与LP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形态学检查显示,LPS致伤后大鼠肺组织出现水肿及明显的病理变化,SB干预可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致伤后肺损伤程度与肺组织HMGB1表达水平及PMN凋亡改变有关。结论 LPS致伤后,鼠肺HMGB1 mRNA高表达发生较晚,但持续较长时间;SB处理可削弱LPS诱导的PMN凋亡延迟及抑制,下调肺组织HMGB1 mRNA表达。HMGB1可能参与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时PMN的凋亡延迟及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低体温降低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血管ICAM-1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iury,ALI)“早期事件”是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而中性粒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需要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上调。有研究显示,低温可降低细胞问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随后的中性粒细胞迁移,从而减轻缺血性损伤。据此,本研究探讨中度低温对内毒素(lipopolvsacchalide,LPS)性ALI大鼠肺血管ICAM—1表达及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和方法:应用气管内滴注脂多糖(LPS)致SD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和体外培养人血中性粒细胞(PMN),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LPS所致肺内PMN聚集、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及PMN凋亡的影响。结果:①整体实验中LPS组(气管滴注LPS100μg/只)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PMN数量、肺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和染料单星蓝(MB)颗粒标记的肺微血管数目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LPS+SNP组(气管同时滴注LPS和SNP5μg/只)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LPS组;②体外培养人血PMN,SNP(5×10-3mol/L)组的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NP+LPS组明显高于LPS(10μg/L)组。结论:气管内滴注SNP能够减少PMN在肺内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LPS所致的以肺微血管高通透性为特征的ALI的作用。促进PMN凋亡可能是SNP减轻PMN在肺内聚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血浆及高尿素氮环境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和肺泡巨噬细胞(AM)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甘油致大鼠肾衰模型为基础,利用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PMN和A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利用放射免疫技术与比色法分别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PMN与AM在肾衰血浆及高尿素氮环境中的吞噬率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与NO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肾衰血浆及高尿素氮环境均可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肾衰时个体易并发感染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槲皮素对LPS诱导中性粒细胞活性化效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Que)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活化效应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接受1h LPS刺激的PMN表面黏附分子(CD62L,CD11b/CD18)的表达进行测定,同时应用MTT法对不同状态下的PMN活性进行测定。结果Que对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62L的表达和促进CD11b/CD18的表达,同时Que对LPS增加细胞活性的效应有抑制作用。结论槲皮素通过对抗LPS对PMN黏附分子CD62L,CD11b/CD18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可能是槲皮素发挥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是肺部防御病原微生物和肺损伤的第一道防线,AM凋亡的异常可影响肺免疫防御的完整性。中性粒细胞(PMN)肺内聚集是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PMN释放介质对AM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用体外培养细胞方法原代培养大鼠AM,分离并激活PMN,收集上清液与AM共同孵育,观察AM的形态变化,测定培养上清液中LDH和NO的释放情况,并以原位凋亡检测法和免疫组化测定Fas等反映AM凋亡的变化,以期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R-GSH)对AM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减轻LPS所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 方法: 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ZnPP(HO-1特异性阻断剂)组、LPS+Hm(CO供体)组、CCK-8+LPS组、CCK-8+LPS+ZnPP组、CCK-8组7组,每组8只。各组给药后2 h,6 h,12 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并进行肺组织的形态学观察;计算大鼠死亡率;测定肺组织中MDA、CO含量。 结果: 给药2 h和6 h后,各组大鼠死亡率均为0,LPS 注入12 h后大鼠死亡率高于相应对照组,LPS+Hm和CCK-8+LPS组大鼠死亡率均低于LPS组,LPS+ZnPP和CCK-8+LPS+ZnPP组大鼠死亡率分别高于LPS和CCK-8+LPS组;LPS组肺组织均出现损伤变化,同时BALF中PMN数目和肺组织中MDA和CO含量高于相应对照组;LPS+Hm和CCK-8+LPS组肺组织损伤程度、BALF中PMN数目和肺组织中MDA含量低于相应LPS组,但肺组织中CO含量高于相应LPS组;LPS+ZnPP和CCK-8+LPS+ZnPP组肺组织损伤程度、BALF中PMN数目和肺组织中MDA含量分别高于相应LPS和CCK-8+LPS组,而肺组织中CO含量分别低于相应LPS组和CCK-8+LPS组。 结论: CCK-8可通过内源性CO介导的抗氧化、抑制PMN聚集等效应来发挥改善LPS所致的肺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素毒(Endotoxin LPS)的直接诱导作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ICAM-1表达的影响及诱导发生的PMVEC对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100ng/m l LPS刺激PMVEC 0、2、4、6、8 h或10、50、100 ng/m l LPS刺激6 h,同时检测PMVEC ICAM-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PMVEC-PMN黏附率及抗ICAM-1抗体对黏附作用的影响,并进行PMVEC与PMN黏附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LPS的直接刺激可诱导PMVEC ICAM-1的表达增加,且表现为随LPS刺激的时间、剂量增加而增加;同时LPS直接刺激也促进了PMVEC对PMN的黏附率增加,其变化在时间与方式上几乎与ICAM-1的表达增加同步。Anti-ICAM-1抗体可以显著地抑制LPS诱导的PMVEC-PMN黏附(P<0.01)。扫描电镜可以直观地显示PMVEC-PMN黏附的超微结构表现,并且首次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到了“间接系链”现象的存在。结论表明细菌致病因子LPS的直接诱导可以促进PMVEC表达ICAM-1,从而为PMVEC-PMN的黏附提供物质基础,而“间接系链”的发生更扩大和巩固了黏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角度探讨麝香对创伤愈合的作用基础。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MTT法、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研究麝香酮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HUVEC黏附及HUVEC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TNF处理HUVEC12小时,能明显增强PMN与HUVEC黏附(P〈0.01),并能明显促进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IM4表达(P〈0.05)。75~150ml麝香酮作用于TNF活化的HU-VEC,明显抑制PMN与HUVEC黏附(P〈0.01),仅150μg/ml时降低HUVEC表面ICAM-1表达(P〈0.05),37.5μg/ml和150μg/ml时减少其表面VCAM.1表达(P〈0.05),75-150μg/ml时抑制其表面CD44表达(P〈0.05或P〈0.01)。结论:麝香酮通过降低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可能是麝香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