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对80例受试者进行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月经年限、日常体力活动、睡眠状况、饮食结构、病史及手术史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身和局部BMD测试,根据腰椎1~4节BMD 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 0)和骨量减少组(-2. 5≤T值-1. 0)。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比色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erotonin水平。结果骨量减少组体重指数(BMI)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1),绝经年限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而血清AKP、STRACP、TC、TG、HDL-C和LDL-C的含量无显著变化;骨量减少组血清Serotonin和BMD呈正相关,绝经年限和初潮年龄与BMD呈负相关,而BMI和其他血清指标与BMD均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血清Serotonin水平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BM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病(EH)伴糖耐量减低(IGT)对骨密度(BMD)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入选绝经后女性107例,其中对照组55例、单纯IGT组28例、IGT合并EH组24例。比较单纯IGT组和IGT合并EH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及检测三组实验室指标与各部位BMD,并分析各部位BMD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GT合并EH组腰椎OP患病构成比高于单纯IGT组(P<0.05);IGT合并EH组L1、L2、L3、L4的BMD显著低于单纯IGT组(P<0.05);两实验组L2、L3、L4、Ward’s三角区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年限、OGTT餐后2h血糖、体重指数(BMI)和BMD相关;而在有IGT基础上的高血压与BMD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高血压病伴糖耐量减低女性部分腰椎、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显著降低。BMD和绝经年限、餐后血糖水平(PPG)、平均动脉压(MAP)呈直线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变化情况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144名绝经后妇女腰椎和髋部的BMD。结果妇女绝经后骨矿物含量随增龄逐渐下降,髋部各区域的骨丢失高于腰椎,以Ward三角最明显,其顺序为Ward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L2~L4)。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的BMD呈明显负相关,在绝经10年内呈线性下降,以后下降相对缓慢。结论妇女绝经后松质骨骨量丢失明显,在临床检测中,髋部骨密度的测量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及预防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唤醒式健康教育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异常人群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3~2016-09在该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61例绝经后骨量异常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唤醒式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腰椎(L1~L4)及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腰椎骨密度增加7. 28%,髋部骨密度增加9. 24%;对照组腰椎骨密度下降1. 09%,髋部骨密度下降0. 28%;干预后两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异常人群实施唤醒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该人群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达到切实增强骨质,延缓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崔双  薛昊罡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51-205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BMD)与血脂和护骨素(OPG)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脂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TC、LDL、L1~4BMD、FN BMD及O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4.82、11.24、11.08、6.18,均P<0.05),而两组的TG和HDL水平相比则无明显差异(t=1.39、0.42,均P>0.05)。OPG与TC、TG、LDL呈负相关,而与L1~4BMD和L1~4BMD呈正相关。另外,在控制绝经年限、TC、TG、LDL等因素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OPG仍然与L1-4BMD和L1~4BMD呈正相关。L1~4BMD、L1~4BMD与TC、LDL呈负相关,而与TG和HDL无相关性。另外,在控制BMI、绝经年限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L1~4 BMD、L1~4 BMD仍然与TC和LDL呈负相关。但是,在控制OPG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L1~4BMD、L1~4BMD与TC和LDL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TC、LDL水平较高,且与BMD呈负相关;而其血清OPG较低,与BMD正相关,与TC、TG、LDL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随绝经的变化.方法 408名符合条件40 ~80岁的女性志愿者,同一时间段留取血清和晨尿,统一用酶免方法 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和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用舣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后位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 (1)BAP、骨钙素和uNTX与年龄、孕次、生育次数和绝经年限呈正相关(均P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EH)伴糖耐量减低(IGT)对骨密度(BMD)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入选绝经后女性107例,其中单纯IGT组(A组)28例、EH伴IGT组(B组)24例、对照组(C组)55例.比较A组和B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检测3组实验室指标与各部位BMD,并分析各部位BMD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组腰椎骨质疏松患病构成比高于A组(P<0.05);B组L1、L2、L3、L4的BMD显著低于A组(P<0.05);A、B组L2、L3、L4、Ward's三角区的BMD均低于C组(P<0.05).绝经年限、餐后2 h血糖、体质指数与BMD相关.结论:绝经后EH伴IGT女性部分腰椎、Ward's三角区的BMD显著降低,BMD与绝经年限、餐后2 h血糖水平、平均动脉压呈直线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评估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方法 42例绝经后女性分别行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及双能X线吸收检测(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获取腰椎(L1-4)T值及BMD值,按T值分为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组。采用协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组间FF变化规律及FF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OP组FF分别为51.28±11.03、59.73±10.09、69.96±11.42。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绝经年龄、BMI混杂因素后,不同骨量组间FF值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F=4.14,P=0.005)。FF与BMD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557,P=0.000),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其相关性依然存在(r=-0.510,P=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骨受损伴随着骨髓脂肪增多,FF对OP的诊疗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7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体重指数、年龄和绝经年限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主要因素.②低体重组的BMD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P<0.05或P<0.01),其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100%,显著高于肥胖组(69%)(P<0.0).③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明显低于绝经年限<6年组的BMD(P<0.01),其OP患病率为88%,也显著高于绝经年限<6年组(55%)(P<0.0).④随着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组间BMD和OP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⑤并发视网膜病变组其髋部BMD明显低于未并发视网膜病变组(P<0.05),前者OP患病率为91%,显著高于后者(75%)(P<0.0).结论 绝经年限长、体重低、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或高龄的绝经后T2DM妇女BMD低,易发生OP.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女性生理因素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395例上海市北蔡镇60~79岁老年女性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结果绝经初期(1~15 a)腰椎及髋部各部位BMD下降速度较快。绝经年限在16~20 a时,腰椎BMD下降速度减慢,而股骨各部位BMD下降速度仍较快。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调整月经初潮、月经间隔、行经时间后进行偏相关分析以及对生理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都显示:腰椎与髋部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呈负相关(P〈0.01)。行径年限、绝经年龄与髋部各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孕次与髋部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BMD相关。行径年限、绝经年龄、孕次与髋部BMD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观察血清25(OH)D3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地区291名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3.9±9.7)岁,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记录身高、体重、绝经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2-4椎体(L2-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分析绝经后女性骨量及血清25(OH)D3分布情况。结果超过半数的受试者(52.2%)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80岁老年女性发病率达76.47%。血清25(OH)D3水平平均为18.37 ng/mL,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68.38%。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无关,与BMI呈负相关(P=0.000)。结论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绝经后妇女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住院患者测定骨密度(BMD)后分为骨量正常(NP)、骨量减低(DP)和骨质疏松(OP)组.登记年龄(Age),绝经年限(LOP),糖尿病病程(YSM),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雌激素(E2).结果 ①绝经后T2DM人群OP发病率54%;②绝经后T2DM并发OP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和E2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OP组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CTX-Ⅰ、TRACP5b、BALP等骨转换指标明显升高(P<0.05);④CTX-Ⅰ与腰椎2~4、股骨颈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大转子、粗隆间BMD无明显相关性;TRACP5b、BALP与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LOP、血糖、YSM、FIns和E2水平可影响绝经后T2DM患者骨量;该人群骨重建特点为高转换型,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可作为早期预测绝经后T2DM骨量减少及OP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OP)合并骨折患者外周血瘦素表达水平.方法 连续选择21例绝经后OP合并骨折患者(OP合并骨折组)、26例绝经后OP组和30例绝经后正常骨密度女性(对照组),入选对象均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腰椎骨质密度(BMD)、双侧股骨上端BMD、血清瘦素(LEP)、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测定.结果 OP合并骨折组和OP组的血清LEP、BGP和AK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OP合并骨折组上述3个骨代谢指标测定值也同时低于OP组(均P<0.01~0.05).OP合并骨折组和OP组的腰椎L1~L4和左、右股骨颈的BMD测定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OP合并骨折组上述3个部位BMD测定值也同时低于OP组(均P<0.01~0.05).结论 绝经后OP合并骨折患者存在明确外周血LEP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T2DM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SOST)表达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新诊断绝经后T2DM患者150例(T2DM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绝经后女性15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FPG、血清钙、磷、腰椎(L1~4)、股骨颈、全髋关节骨密度及血清SOST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骨质疏松(OP)检出例数(9 vs 63)、OP患病率(6%vs 42%)、FPG[(5.23±2.26)vs(7.89±3.47)mmol/L]和HbA1c水平均升高[(5.64±0.83)%vs(7.26±1.26)%](P0.01),BMD(L1~4)和BMD(全髋关节)水平均降低[(1.18±0.14)vs(0.84±0.21)g/cm2、(1.21±0.16)vs(0.84±0.21)g/cm2,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血清SOST升高[(497.62±57.43)vs(1100.21±68.45)pg/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OST与BMD(L1~4)、BMI呈负相关(P0.001);BMD(L1~4)与血清TG呈正相关(P0.01),与SOST、FPG及HbA1c呈负相关(P0.05或P0.01);BMD(股骨颈)与LDL-C呈正相关(P=0.012),与FPG呈负相关(P=0.035);BMD(全髋关节)与TG呈正相关(P=0.021),与FPG水平呈负相关(P=0.02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SOST、FPG及HbA1c升高是BMD(L1~4)降低的危险因素,高FPG、低BMI是BMD(股骨颈)降低的危险因素,FPG升高是BMD(全髋关节)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SOST高表达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引起BMD降低,增加OP患病风险,参与OP发生发展,高FPG、HbA1c和低BMI是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北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健康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将河北地区923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每10岁为1组,分为6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限,同时测定腰椎2-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的骨密度(BMD);计算各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找出各部位骨峰值,分析年龄、BMI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同时分析50岁以上女性年龄、BMI、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40-49岁骨质疏松(OP)发现率为11.72%,50~59岁为31.54%,60~69岁为63.42%,70~79岁为79.84%,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30~39岁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与40~49岁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其他各年龄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骨密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肥胖组的L2-4,ward's三角区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P<0.05),但后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肥胖组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lVl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但肥胖组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相比以上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50岁以上女性同时发现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以年龄最好.结论 建立了河北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数据库,为骨质疏松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R)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代谢综合征(MS)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长期居住在北京市房山区农村256名绝经后女性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BMD检查,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的诊断标准对MS进行诊断,将受检者分为MS组89名,单纯高血压组34名,单纯糖尿病组2名,单纯肥胖或超重组19名,单纯血脂紊乱组13名,非MS组83名,代谢正常组16名,观察MS对BMD的影响,并用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以及MS中的血压,TG,血糖,BMI指数与BMD之间的关系.按年龄分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骨量的变化.结果 MS组与代谢正常组相比,骨量升高,但两组间骨质疏松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BMI与骨量呈正相关.血压对不同部位产生的作用不同,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糖,TG对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结论 MS患者BMD升高,构成MS相关因素与BMD之间的关系复杂,仅BMI与BMD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NORL AND公司的 XR- 4 6系列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41 9例成年男性腰椎 (L2~ L4前后位及 L3侧位 )、非优势 (左 )股骨近端各部位 (股骨颈、大粗隆及 Ward` s三角 ) BMD值 ,按 1 0岁一个年龄组 (7组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30~ 39岁组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2 0~ 2 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 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 (P<0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 (P<0 .0 1 )。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 BMD随年龄而变化 ,年龄、体重对机体 BMD均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合适的体重 ,有利于 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 ,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骨密度(BMD)、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6例T2DM患者,根据BMD进行分组,其中骨质疏松组72例,骨量减少组84例,骨量正常组90例。检测各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Hb、NLR与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NLR水平更高,25羟基维生素D[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Hb水平更低(均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女性绝经年限更长,FPG及HbA1c值更高,25(OH)D、股骨颈BMD、腰椎BMD、Hb、CTX及P1NP水平更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P<0.001),NLR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20.
体重、体重指数对健康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对健康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591例健康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的BMD,按BMI不同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各部位的BMD随BMI的增加而增高(P〈0.01)。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肥胖组各部位BMD均比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高(P〈0.05或P〈0.01)。年龄和体重是决定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年龄与BMD呈负相关,体重与BMD呈正相关,绝经年龄与腰椎正位BMD呈正相关;BMI与BMD无相关性。结论体重是影响绝经后妇女BMD的重要因素。对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定期监测BMD,有助于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