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是继补中益气汤后又一个被公认为是代表东垣学术思想的名方.是方由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羌活、黄连、黄芩、生石膏组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所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现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肾病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蔡淦教授系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国家第三批、第四批中医师承制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国内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擅长诊治脾胃病及内科杂病。笔者在跟随学习过程中,对其临证用药细心揣摩,并溯源于典籍,求证于临床,得其用药经验点滴,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雷云霞 《新中医》2005,37(10):10-11
蔡淦教授治疗脾胃病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原则,健脾为主,兼顾他法。临床治疗注意时时顾护胃气;健脾不忘疏肝;重视中焦气机升降;选药精当,一药多用。选方用药灵活化裁,注重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4.
先小乐 《河北中医》2014,(10):1447-1448
肖相如,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首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伤寒论研究及中医内科肾脏相关疾病的治疗与研究。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独有发挥,自成一家。创建“内伤脾胃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并创立了名方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影响深远。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由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黄芩、黄连、生石膏、柴胡、升麻、羌活组成。肖相如教授认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肾气血阴阳亏损,标实指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的潴留。若对脾胃学说理解尚浅,见证治证,难以取得佳效。而在肾系疾病中凡是病机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下注者,使用本方可获佳效。现举肖教授验案2则,均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化裁,以明其理,以示其用。  相似文献   

5.
将蔡淦教授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阐阴火元气,崇《脾胃论》首方;重气机升降,治法有机揉合;论制方用药,总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治脾胃安五脏。  相似文献   

6.
脾胃治中央,兼四气,脏腑气血阴阳皆禀气于脾胃,若脾胃功能失常,营卫不和,清浊相干,就会发生多种内伤疾病。蔡淦教授治疗内伤疾病,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脾胃亏虚,肺卫失养,表卫不固之证,予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脾胃虚弱,荣卫俱不足者,予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久病脾胃亏虚,兼见外感后痰嗽久延不愈,或外感日久,正气亏耗,脾肺俱虚者,用六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心主血,血藏神,脾主运化,主思,心与脾胃,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往往形成心脾两虚证。心脾不足,营血亏虚者,用归脾丸加减治疗;心气不足者用妙香散加减;气血不足,兼有痰浊内扰者,则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肝主疏泄,主升发,肝气易动而化火,脾胃属土,主运化,其气冲和。木本克土,但脾气强,对易动之肝气有反制作用,对于肝脾不和者,蔡淦教授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明显者,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桂枝、羌活等;肝郁脾虚,兼有肝血亏虚者,用逍遥散治疗。补肾需重视脾胃,且补肾之药,大多滋腻重沉,难于消化,补脾胃之药有助运化作用。肾虚症状较轻,且肾之阴阳虚损不典型者,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菟丝子、沙苑子、杜仲、川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温和补肾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李东垣阴火理论的内涵.方法:通过认真阅读东垣著作,对比其他学者对阴火理论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分析.结果:阴火的本质是在脾胃内伤虚损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阴火的治疗当从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三个基本方面入手.结论:阴火理论为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8.
丁光迪教授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开创性地建立了与外感病相对应的内伤病学说,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丁教授全面阐发"阴火"理论,认为"阴火"概指由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他还归纳出补中升阳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三种方法来治疗阴火之证,并将"升阳三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丰富了东垣学说的学术内涵,拓展了东垣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蔡淦教授系上海市首届名中医,长于脾胃病临床诊治,对于制酸类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有着丰富的经验。现介绍蔡老师临床常用的5味制酸类中药海螵蛸、瓦楞子、牡蛎、白螺丝壳、浙贝母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 5味制酸类中药单味药物使用、组合使用的次数及频率在所观察的病例中,海螵蛸和瓦楞子在62个处方中均有使用,其他依次为浙贝母(82%)、白螺丝壳  相似文献   

10.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脾胃论》的首方,其蕴含的“益气升阳泻火”立方原则是李东垣基本学术思想的体现。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立足五脏气化,重视五脏联系,五脏中皆有脾气,脾土一虚,则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木郁而化火,心火甚嚣妄动,肺金为火所克或奋起以复脾土之母仇,肾水泛滥而气机亦塞——从而影响五脏间的整体气化流动状态。以此解读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认为该方主治疾病之病机为“脾胃虚衰而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而升降失常”,发病以脾胃为本,常累及心、肝,甚则波及肺、肾,五脏相继受累;该方用药配伍以升发阳气、补益元气、苦寒清热为主,寓泻阴火于升阳、补气之中,令元气充足升降有序而阴火自除。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3.
李玲玲  程丹  李鑫洁  苏磊  鲁艺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36-1038
甘温除热法为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在当今临床,对临床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普遍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并不能完整的体现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及组方原则,相较而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补中益气类药物用量远超补中益气汤,并且紧紧围绕中焦脾胃这一内伤发热的根本病因,药物组方原则更加明朗化,更好的体现了甘温除热法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14.
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膏方调治虚证的经验,认为析识虚证,以求病本;膏方辨治,尤重脾肾;量身定制,祛病纠偏;并举膏方医案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蔡淦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医内科督导,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1989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0年晋升教授,2005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首届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内科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6.
安云 《光明中医》2014,29(1):171-172
本文以李东垣的脾胃理论为指导,为肿瘤放、化疗所致的毒付反应从脾胃气虚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合理应用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姚渊  马晓北 《新中医》2020,52(2):22-25
脾胃学说是李东垣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脾胃学说理论。笔者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从理论探讨、用药法度、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发现过往研究者大多未将李东垣脾胃学说与现代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笔者结合"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具体情况,认为现代人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为大多数疾病的致病原因,疾病的病机为脾胃阳虚,治疗皆要注意顾护中阳,调理、疏导脾胃,从病因、病机、治疗三个方面论述脾胃理论现代应用的认识,以期对临床诊疗杂病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8.
鲁慧 《四川中医》2012,(6):110-111
阴火学说为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是东垣整个学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南京市名中医鲍正飞主任研究东垣学说经年,尤善治疗内伤脾胃所致之阴火证。兹整理其验案三则,以餉读者。1长期低热案催××,女,43岁。工人。时值长夏,整日在外劳作归家后,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化成水喝下,尔后又喝热开水,约2小时后即发高热(T40℃),经用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由于本病非一时所成,“久病成虚”。笔者认为,无虚不溃,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补虚之法。李东垣治病重视脾胃,并强调脾气升发的一面,因此,他在治疗上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和处方。笔者在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中,结合李氏脾胃论的重要思想,谈一谈在治疗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吾师龚文德主任发现:在“天地合气”的秘底,深刻地蕴含着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精髓一生物体内的物质氧化机理。循此,他指导:透过“自由基”和“抗氧化物”的生成和生理效能,可自然地颖悟到其与中医脾胃学说潜存着内涵实质的有机联系;解析其过氧化机理,及其病理损害,以至“亚健康”体态,尤与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吻合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