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申脉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针刺申脉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方法:利用血氧依赖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的申脉穴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SPM信号处理系统,对比分析不同针刺状态下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申脉穴主要激活边缘系统(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行针过程中首先激活对侧脑区,留针后逐渐由对侧延伸到双侧。结论:激活的脑区可能在申脉穴治疗失眠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时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3.
针剌外关穴与外关配伍非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复溜穴对脑的激活效应。方法:健康青年志愿者20名,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针刺复溜穴影像资料。所得数据应用SPM8软件分析处理。结果:针刺受试者复溜穴,正激活脑区包括对侧顶叶、顶下小叶(BA40),双侧缘上回(BA40),同侧颞叶、颞上回(BA42),对侧扣带回(BA24),同侧小脑前叶,对侧脑干、中脑,同侧丘脑,对侧楔前叶(BA7);负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额叶(BA47),同侧小脑,对侧边缘叶。结论:复溜穴的脑激活区与肾经循行相关,与其临床功效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内关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探讨针刺穴位对脑中枢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内关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内关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获得局部脑组织激活与否的试验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内关穴和非穴,对双侧顶叶、额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扣带回、小脑、脑桥、脑岛等多个脑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激活几率、激活数量和激活强度上看,针刺右侧内关穴以激活左侧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为主,并且特异性激活左侧海马和双侧桥脑;尽管在脑区的激活上,有上述趋势,但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和非穴激活的脑区有相对的差异性,针刺外周穴位能特异性的激活脑中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Fang JL  Wang XL  Wang Y  Hong Y  Liu HS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2,37(1):46-52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所引起的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对针刺的神经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对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针刺fMRI,每次磁共振扫描持续5min12s;手法行针30s,静息30s,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刺激模式,如此反复交替,直至试验结束。结果 (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相同的脑部激活区为中央后回及右侧额下回;不同的激活区为左额下回、左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小脑山顶、左颞中回及左额中回。针刺阳陵泉穴未发现大脑皮层的信号增高区。(2)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3个不同的穴位均可以出现脑部信号减低区,其共同的区域见于双侧海马旁回、海马、扣带回、楔前叶及小脑。结论 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在脑部特定的区域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探寻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改变与其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14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陷谷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侧脑干、小脑、中脑、角回(Ba44);右侧颞叶;双侧额叶、中央前回、岛叶(Ba13、Ba22)、缘上回(Ba40)。结论:激活脑区与针刺陷谷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敏感度体质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运用脑功能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fMRIASL)技术,观察不同体质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脑区激活变化特征,探讨体质因素影响针刺效果的中枢响应机制。方法:按标准筛选对针刺不同敏感度受试者,分为不敏感组20例和敏感组20例。针刺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测定针刺前后两组受试者的体表压痛阈(PPT),比较两组针刺后的镇痛效应和PPT变化率;行脑功能磁共振ASL扫描,应用SPM 8、ASLtbx等软件对结果进行预处理,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局部脑血流(rCBF)与针感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敏感组受试者的针感VAS评分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针刺后敏感组的PPT变化率大于不敏感组(P0.05)。不敏感组激活脑区包括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海马、胼胝体、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扣带回中部、额叶、右侧扣带回前部等,敏感组激活脑区包括双侧扣带回中部、双侧扣带回后部、颞叶、右侧海马、丘脑、额中回、双侧扣带回前部、内侧额上回、左侧扣带回前部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敏感组右侧扣带回前部和敏感组内侧额上回rCBF与VAS评分存在负相关(r0.3,P0.05)。结论:不同针刺敏感度体质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因素,敏感组针刺镇痛的疗效优于不敏感组,针刺可能使不同大脑功能区负激活而产生镇痛效应,内侧额上回、双侧前扣带回的负激活对敏感体质人群的针刺镇痛效应起到积极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敏感体质人群针刺镇痛的中枢效应脑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刺足三里对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时的中枢反应,初步探讨针灸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fMRI技术实时观察针刺11例健康志愿者足三里时脑血流的变化,用SPM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在右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扣带回、半球间结构(A处)、左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左侧岛叶出现脑功能活动的增加,在半球间结构(B处)、右侧侧脑室区、左侧前扣带回处出现脑功能活动的降低。结论:fMRI可显示针刺穴位时相关脑区的功能改变情况,对揭示针灸效应的机理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劼  陈波  狄幸波  王志平 《新中医》2015,47(5):243-245
目的:观察热敏灸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犊鼻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的变化,初探热敏灸的脑调节机制。方法:选取在本院使用热敏灸治疗的左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患者热敏灸前后比率低频振幅(f ALFF)和功能连接指标。结果:颞上回和枕叶楔叶热敏灸后f ALFF值降低,顶叶楔前叶、后扣带回皮质、小脑前叶、中央半球和白质热敏灸后f ALFF值升高,与热敏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后患者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和前额叶、后枕叶功能连接减弱,和海马、脑后叶、中脑功能连接增强,与热敏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可以引起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多个脑区的调节功能发生改变,对脑功能连接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影响,探讨麦粒灸防治AD的机制。方法:选取APP/PS 1双转基因AD小鼠1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和治疗组8只,同龄、同背景的C 57BL/6J阴性纯合子小鼠9只为正常组。治疗组取双侧"心俞""肾俞"行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9个疗程。观察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的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来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刚果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0.05);模型组小鼠大脑额叶皮层和海马区呈现大小不一的Aβ沉积物。治疗后,治疗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治疗组小鼠大脑额叶皮层区和海马区Aβ沉积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麦粒灸疗法可显著改善APP/PS 1转基因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抑制大脑额叶皮层区和海马区Aβ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腹针"补肾填髓"法静息状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ong ZP  Wu SS  Chen ZG  Bo L 《中国针灸》2011,31(2):139-143
目的:利用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腹针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方法:对12例老年健康志愿者进行标准化腹针"补肾填髓"法操作,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商曲、滑肉门,于针刺前和针刺起针后行磁共振静息状态脑功能成像扫描,采用双侧海马为种子点对全脑皮层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①针刺前,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岛叶、右侧小脑顶、右侧小脑坡、左侧额上回、左侧尾状核头、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与双侧海马存在功能连接(均P<0.05).②针刺后.双侧额上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双侧岛叶、双侧海马旁回、双侧顶下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扣带回、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枕中回、右侧后扣带回与双侧海马存在功能连接(均P<0.05).③针刺后与针刺前比较,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右侧额下回、右侧前扣带回、右侧梭状回、右侧楔前叶、右中央后回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强;左侧颞中回、右侧舌回、左侧楔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项下小叶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老年健康志愿者腹针"补肾填髓法"针刺后与认知、记忆及情感、感觉有关的皮层结构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强,提示腹针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认知网络的整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Song XG  Li CF  Hu L  Ma N  Wang J  Li N  Li XL 《针刺研究》2011,36(2):121-127
目的:观察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相关的特异脑区及针刺足三里穴对这些脑区的影响.方法:14例海洛因依赖者在观看海洛因线索诱发、针刺足三里穴(60次/min,2 min)状态下,运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对海洛因线索诱发和针刺时脑区激活的程度进行比较,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海洛因线索诱发时双侧额中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观察针刺内庭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改变,探索针刺作用机制。方法:使用3.0T双源双梯度磁共振采集16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内庭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内庭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舌状回、左边缘叶、左海马回、左岛叶、左扣带回、左顶叶、左角回、左顶下小叶及右侧额叶和右侧中央前回;引起脑部负激活区域包括右颞上回、右枕叶、右前扣带回、右边缘叶、右额叶、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左额叶、左额中回。结论:脑激活区与针刺内庭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麦粒灸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作用。方法:鉴定APP/PS1双转基因AD传代小鼠的基因表型,选取1.5月龄雌性转基因阳性Tg6799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和治疗组8只,正常对照组选取同龄同背景C57BL/6J野生型雌性小鼠9只,治疗组取双侧心俞、肾俞行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9个疗程。尼氏体染色观察早期神经元损伤;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额叶皮层及海马区APP的表达。结果:经早期介入麦粒灸法治疗后,尼氏体染色尚未发生明显的神经元缺失,治疗组小鼠大脑额叶皮层和海马区APP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早期介入麦粒灸疗法可减少APP/PS1转基因AD小鼠APP的表达,从而有效抑制淀粉样蛋白沉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心俞、肾俞麦粒灸法对其的影响。方法:鉴定APP/PS1双转基因AD传代小鼠的基因表型,选取1.5月龄雌性转基因阳性Tg6799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和治疗组8只,同龄、同背景的C57BL/6J野生型雌性小鼠9只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取双侧心俞、肾俞行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9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2 d。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额叶皮层及海马区GFAP、Iba-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额叶皮层区和海马区GFAP、Iba-1的表达增强(P<0.01);经麦粒灸法治疗后,治疗组小鼠大脑额叶皮层和海马区GFAP、Iba-1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心俞、肾俞麦粒灸疗法可减少GFAP、Iba-1的表达,抑制AD病理过程中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增生,抑制神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皮层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人体穴位时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兴奋的现象,探讨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方法:分别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光明6例、阳陵泉6例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伏兔6例、足三里6例,均为健康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时大脑的功能状态。结果: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阳陵泉穴,对侧枕叶视皮层均有明显兴奋,其中5例受试者(光明穴3例、阳陵泉穴2例)双侧枕叶视皮层都有明显的兴奋区;针刺后枕叶视皮层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的水平为(3.31±1.2)%。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伏兔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兴奋,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4.28±1.5)%。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兴奋,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引起大脑兴奋的区域相同。提示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电针内关和神门穴对脑功能成像不同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和神门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电针内关和神门对不同脑区的激活状态.结果:电针刺激内关主要引起额叶的激活,刺激神门主要引起颞叶的激活.结论:针刺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激活不同的脑区,电针内关和神门穴激活脑区的功能与智能有关,提示应用内关、神门穴治疗智能障碍有一定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