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测复发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128份标本,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微小残留病检测,CD45/SSC设门,选择2-4组四色抗体组合,从诱导化疗后第21天开始,每1-3个月监测一次。结果按照首次诱导治疗后第21天MRD水平将32例AML分为高(MRD〉1×10-2)、中(1×10-2〉MRD〉1×10-4)、低(MRD〈1×10-4)三组。高、中、低三组的2年复发率依次为83.3%、11.1%、0。其中MRD〉1×10-2组2年复发率最高,MRD〈1×10-4组预后好,两组的复发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与MRD动态监测两年结果显示,其中26例缓解,6例复发。6例形态学复发者均在MRD持续阳性4-6个月出现。形态学完全缓解时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D〉1×10-2高度提示复发,MRD阳性比形态学复发出现早,连续监测MRD对个体化治疗和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迭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惠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最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流式细胞术,评估监测MRD对于判断B ALL预后的价值。 方法:用四色荧光抗体组合流式细胞术对33例确诊并接受SCMC-ALL-2005方案治疗的B-ALL患儿进行MRD检测,并随访5年,分析监测结果、复发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 结果:建立了正常骨髓细胞分布的分析模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18例MRD阳性患儿的白血病复发率为55. 6%(10/18)、15例MRD阴性患儿复发率为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4%和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 结论: 监测MRD对于B-ALL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初治和复发时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特点,探讨其对微量残留病(MRD)监测的影响.方法标记4~6组四色抗体组合,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以CD45/SSC设门对410例初治和6例复发的B-AL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检测.并采用CD34/CD10/CD45/CD19为主的2种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对98例B-ALL患者进行多参数FCM MRD检测.结果与初治B-ALL患者相比,复发患者中CD45异常表达者明显增多,分别为37.8%和69.2%(P=0.000).通过对15例初治和复发患者的配对样本分析,9例患者(包括8例骨髓复发,1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出现免疫标志变化,其中4例患者CD45表达减弱,2例增强;4例患者CD34表达减弱;2例患者CD10表达增强,而CD19较稳定.对7例骨髓复发患者进行了MRD随访检测,均在复发前的2~4个月发现MRD,并且表型与复发后一致.结论较高比例的复发患者出现免疫表型变化,这种改变在复发前的MRD状态时已经出现,但不影响MRD监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ALL病儿75例,在诱导缓解治疗第19、33天及维持治疗过程中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MRD水平,根据MRD水平分为A组(MRD≤10 -4)、B组(MRD介于A组与C组间)、C组(MRD≥10 -2),根据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A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C组(X2=6.435、19.795,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C组病儿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X2=5.057、8.346,P〈0.05)。维持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时MRD不同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133~22.558,P〈0.05);治疗3年时MRD水平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根据维持治疗过程中MRD≥10 -2出现在不同时间点分3组:半年内出现(I组)、半年到1年出现(Ⅱ组)、1年后出现(Ⅲ组),Ⅲ组的生存率高于I、Ⅱ组(X2=6.226、7.018,P〈0.05)。1年内出现MRD≥10 -2的病儿中高危型、T细胞系、融合基因阳性的生存率显著降低(X2=5.661~10.6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MRD水平是影响病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4.01;95%CI=0.968~8.995,P〈0.05)。1年内出现MRD≥10 -2 的病儿,高危型(RR 4.73;95%CI—1.316~14.624,P〈0.05)、T细胞型(RR1.78;95%CI=0.101~6.014,P〈0.05)、融合基因阳性(RR0.08;95%CI=0.008~0.801,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动态监测MRD对ALL病儿预后有极大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肝癌缺失-1(DLC-1)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评估该基因甲基化对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40例B-ALL患儿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白血病敏感预后指标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以及其他对B-ALL预后可能有影响的指标作一比较,评价DLC-1对于B-ALL的预后判断价值,以及是否可以作为B-AL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DLC-1甲基化阳性的B-ALL患儿的复发率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与DLC-1甲基化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启动子甲基化与MRD的结果分布并不一致(P〉0.05)。但两者同为阳性结果的5例患儿在5年内全都复发,复发率为100%;而两者同为阴性结果的11例患儿,仅1例在5年内复发,复发率为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MRD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17),DLC-1基因甲基化阳性患儿复发风险是甲基化阴性患儿的8.5倍。结论 DLC-1甲基化和MRD都是B-ALL有意义的预后指标,两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覆盖面更广的预后信息。DLC-1甲基化也显示了该指标有成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抗CD34/CD10/CD45/CD19为主的两种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对98例B-ALL患者的671份骨髓标本和1份脑脊液标本进行FCM多参数MRD检测,98例随访患者中26例无发病初期的免疫分型资料.结果FCM检测显示白血病细胞<0.0001(MRD阴性)的标本为579份;白血病细胞>0.0001的样本数为93份,其中64份骨髓标本白血病细胞比例<0.05,29份标本白血病细胞比例>0.05,我们将其归为复发病例(包括治疗后未达CR的病例).共20例患者复发,其中19例血液学复发,1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5例血液学复发者在复发前7~17周发现MRD阳性,包括发病时免疫分型资料不明者6例,MRD水平均>0.0001;2例分别在复发前3个月和9个月检测MRD为阴性,此后中断检测.在诱导治疗结束和治疗3个月时,如果MRD水平>0.0001,复发率为50%(12例中有6例复发),而MRD阴性组复发率为7.5%(40例中有3例复发)(P=0.000).结论利用FCM进行MRD跟踪监测可预测复发,治疗初期患者MRD>0.0001,复发的危险性较高.而在掌握了正常B祖细胞抗原表达规律的基础上,可不完全依赖于发病时的免疫表型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LAI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值+2倍标准差的定为MRD(+),低于此值的为MRD(-)。结果发现:以开始诱导化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分为3组,3组中MRD(4-)患者与MRD(-)患者之间的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MRD(4-)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是11、11.5和11个月,MRD(-)组均未达中位生存期(P〈0.05)。进一步比较诱导缓解后与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MRD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这两个时间点MRD(+)组和MRD(-)组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7.14%与0%和91.67%与2.27%(P=0.000和P=0.000)。结论:多参数FCM检测MRD能够有效预测复发,治疗后应连续进行MRD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细胞遗传学分组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然后再根据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择抗体组合,完成对117例M2病人的MRD监测.结果 将初次缓解AML-M2病人的微小残留病灶水平以5×10-4为界,在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较差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三组MR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动态监测中比较了45例患者1年内不同遗传学分组MRD从10-3水平后上升到10-2水平的发生率:预后较好组33%,预后中等组32%,预后较差组50%.结论 MFC检测AML-M2病人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微小残留病(MRD)与中枢神经系统自血病(CNSL)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集外周血和脑脊液,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进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并动态随访。结果50例患儿中发生CNSL的共有12例,12例中脑脊液MRD和脑脊液形态学同时阳性仅4例。其中初诊时伴CNSL者2例,脑脊液微小白血病(MRD)和脑脊液形态学检查均阳性。缓解期复发的10例CNSL中,脑脊液形态学检查阳性的仅2例;10例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MRD同时阳性4例。缓解期CNSL复发的10例患儿中,完全诱导缓解第33天测血MRD和脑脊液MRD均阳性,但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脑脊液涂片显示幼稚细胞阴性,临床不符合CNSL的诊断,故未按CNSL治疗,分别于6个月内出现CNSL复发1例、6~18月有2例、18月后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50%(5/10)。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脑脊液MRD较脑脊液形态学更加敏感,可较早预知CNSL状况,以提前实行针对性治疗,可早期阻止CNS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CD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及微小残留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56在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45例非AML-M3 AML患者免疫表型,以CD56、CD19、CD117、CD34、CD33为标志,CD45设门MRD分析。结果 145例AML患者中CD56阳性37例,占25.52%,CD19阳性17例,占11.72%,分布在M1、M2、M4、M5。CD56或/和CD19阳性的AML患者共49例,其中CD56和CD19同时阳性5例,均为M2亚型。P170蛋白阳性36例,占24.83%,其表达率与CD56呈显著正相关(P〈0.01)。48例AML患者在诱导治疗结束和维持治疗第14、32、56周作MRD检测。单纯CD56+组MRD阳性率93.55%,复发率77.41%,与单纯CD19+组(MRD阳性率25.00%,复发率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56+CD19+组MRD阳性率100.00%,复发率80.00%,与单纯CD5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CD19+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56、CD19在非M3 AML有较高的表达率。用CD45设门以CD56、CD19、CD34、CD117、CD33为组合的MRD方案能有效检测MRD。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后疾病复发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分析AML治疗前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1eukemiaassociatedimmunphenotypes,LAIP),检测诱导和巩固治疗后MRD(Post—IndMRD,Post—ConsMRD)的水平。结果表明:122例初发AML患者中(AML—M3除外),有115例(94.3%)存在明确的LAIP,其中存在单一LAIP类型的患者15例(13.0%),存在2个或2个以上LAIP类型的患者100例(87.0%)。抗原跨系列表达者占40.9%,抗原跨阶段表达者、抗原过度表达者和抗原表达减弱或缺失者分别占20.9%、27.0%和34.8%。对41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并进行2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AML患者MRD监测显示,Post—IndMRD+的24例中,巩固治疗后18例复发;Post—IndMRD-者17例中,巩固治疗后5例复发;Post—IndMRD-患者和Post—Ind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RFS)分别为43.05±6.25个月和12.48±1.69月(P〈0.0001)。Post—ConsMRD+者18例均复发;Post—ConsMRD一者23例中仅5例复发。Post—ConsMRD-患者和Post—ConsMRD+患者的平均RFS分别为39.32±5.44月,9.72±1.51个月(P〈0.0001)。结论:Post—IndMRD水平和Post—ConsMRD水平均与AML患者的RFS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治疗依赖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r,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1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1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检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探索其与诱导缓解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收集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的29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其中男13例,女16例,中位年龄41(16-75)岁。根据初诊时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特征(LAI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细胞数量;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观察患者外周血化疗第8天MRD水平与治疗后完全缓解率(CR)及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9例AML患者经第1疗程化疗后,7例外周血MRD水平低于0.01%(阴性组),其余22例外周血MRD水平高于0.01%(0.08%-55%,阳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WBC、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7例MRD阴性组中6例达CR(86%),22例MRD阳性组中6例达CR(27%),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8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MRD阴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MRD阳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P<0.05),MRD阴性组1年生存率(100%)明显高于阳性组(39.4%,P<0.01)。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第8天外周血MRD水平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的CR率与长期生存率,MRD阴性患者有更高的CR率和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蒋黎敏  徐翀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2,27(7):601-605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中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及CD4+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探讨Treg与儿童B-ALL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名正常儿童、35例初发B-ALL患儿及68例临床缓解患儿骨髓中Foxp3mRNA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骨髓标本中CD4+CD25highFoxp3+Treg的比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髓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骨髓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在B-ALL初发患儿组是对照组的4.44倍,微小残留病(MRD)阳性组是阴性组的2.39倍;B-ALL初发患儿骨髓中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中位数(M)=12.77%]较对照组(M=8.09%)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阳性组Treg比例(M=14.74%)与MRD持续阴性组(M=11.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RD阳性组骨髓中IL-10水平[(24.69±11.73)pg/mL]显著高于MRD持续阴性组[(9.19±5.82)pg/mL,P<0.05]。结论 B-ALL初发和MRD阳性患儿骨髓中Foxp3 mRNA水平和Treg比例显著增高,且骨髓中IL-10水平与Treg的比例变化趋势相一致。Treg可作为评价B-ALL患儿预后和复发的指标,Treg可能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而发挥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小檗胺片、利血生等药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化疗后第5天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5 mg/d,连续3 d。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采用简明疲乏量表( BFI)、食欲视觉类比量表( VAS)比较两组疲乏及食欲情况。结果化疗后7 d研究组血常规WBC、NE、HB指标分别为(4.73±2.11)×10^9/L,(2.13±0.61)×10^9/L,(112.20±5.76)g/L,均优于对照组的(3.21±0.85)×10^9/L,(1.66±0.42)×10^9/L,(107.90±5.7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212,4.026,3.349;P<0.01);研究组WBC计数在化疗后7 d呈上升趋势,后缓慢下降,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两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F=53.19,P<0.05);研究组在化疗后7 d疲乏程度和骨髓抑制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分别为-2.795,-3.307;P<0.01);两组患者化疗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化疗后疲乏与骨髓抑制程度变化存在正相关( r分别为0.656,0.682;P<0.05);患者骨髓抑制程度≥Ⅲ度时,研究组有6例、对照组有15例给予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0,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能减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因此而造成的疲乏症状,从而提高乳腺癌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