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鲁书琴  丁玖乐  田素良 《吉林医学》2011,32(23):4826-4827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明确MRI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优势。方法: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对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常规平扫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T2WI加权采用HASTER,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结果:43例病例共发现50个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并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MRI增强扫描:增强初期血管瘤病灶1.0~2.0 cm,均匀性强化,边缘模糊,消退较慢。3 cm以上病灶增强初期,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强化,或团状增强影逐渐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呈"慢显慢退"特征。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比CT和B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T2WI、STIR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53个病灶T2WI全部呈长T2信号于STIR序列信号进一步增高。48个病灶T1WI呈短T1信号(90%),5个病灶呈等T1信号(10%)。11个病灶于T1WI序列和他WI序列见栅栏纵行样低信号影(栅栏征)。10例增强扫描患者,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延迟20分钟扫描呈均匀强化表现。结论:MRI在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垂体转移瘤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寻找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MR影像均显示转移瘤位于垂体后叶或垂体柄,呈浸润性生长,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略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诊断垂体转移瘤有特征性,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建  郑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1007-1009,1012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包虫病12例,其中肝细粒棘球蚴8例,肝泡状棘球蚴4例。5例做MRI水成像,4例做血管MRI成像,全部做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肝细粒棘球蚴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影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厚度均匀一致。在T2WI上低信号和多房性子囊为其特征性表现。泡状棘球蚴呈不规则实性肿块,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尤其是在T2WI上的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MRCP水成像和MRA血管成像技术的运用,能够清楚显示肝包虫病灶的细微结构、病灶与胆道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结论:MRI可以检出肝包虫寄生的部位、种类、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不同病理变化的相应的分型和肝脏非寄生虫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梁红艳 《当代医学》2011,17(17):57-58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S)的MRI影像表现,探讨MRI检查对M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为MS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S为白质内多发圆形或卵圆形T1WI为中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为主的病灶,增强扫描急性期病灶强化。冠、失状面显示多发性硬化的"垂直脱髓鞘征"特征性表现。结论根据MRI不同扫描方位、不同扫描序列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对MS作出诊断,并可以判断病灶的消退、进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7.
周玮  祝跃明  潘锋  何剑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55-1956
目的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Parasellar cavernous hemangioma,PCH)的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PCH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19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单体素1HMRS检查。结果病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7例1HMRS均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其中6例出现Lip峰。结论PcH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肝脓肿的MRI表现,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5例肝脓肿的MRI扫描特点,并与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炎性假瘤等对比。结果: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其MRI表现不同,按照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其MRI表现可分3种。早期肝脓肿(8例)MRI平扫T1WI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多房性病变,脓肿壁及分隔呈低信号,脓腔呈低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脓肿壁及分隔呈低信号,脓腔呈高信号,病灶周围见稍高信号水肿带;典型肝脓肿(25例)MRI平扫T1WI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病变,脓肿壁呈低信号,脓腔呈低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脓肿壁呈低信号,脓腔呈高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带呈稍高信号;纤维肉芽肿性肝脓肿(2例),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低或等信号。结论:不同时期肝脓肿MRI表现不同,不同时期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MRI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对临床治疗的帮助,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了解MRI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发生于软组织的蔓状血管瘤的资料。结果:软组织的蔓状血管瘤MRI平扫病变边界欠清,T1WI多呈等信号、低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信号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部分信号高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时周围可见迂曲粗大的血管影或网格状血管影,表现为弥漫性病变时则侵及周围肌肉,骨骼或其他器官,附近皮下软组织呈不同程度增厚。结论:软组织蔓状血管瘤在MRI上有一定特征性,MRI能对大多数软组织蔓状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大多发生在幕上,以单发多见,10例中幕上7例,幕下l例,幕上、下同时发生2例;8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MRI表现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多数病灶周围有轻-中度水肿带.MR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经病理证实的FNH结节,分析其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 9例FNH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10个病灶,其中肝右叶6枚,跨左右叶2枚,肝左叶2枚.5例患者CT及MRI资料完善,1年轻女孩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仅行CT检查.CT表现:8例FNH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5个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或偏心瘢痕.动脉期7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所有病灶中心瘢痕均未见强化,4例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不均匀降低,呈相对高和等密度,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5例肿块中央或偏心裂隙状瘢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MRI表现:T1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个病灶呈等信号;T2WI示6例患者均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6例患者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稍高信号及等信号,5个病灶出现中央瘢痕,瘢痕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 FNH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靠近肝包膜下,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FNH的血供特点.病灶明显富血供高强化及裂隙状纤维瘢痕延迟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病灶多无包膜,两者均能对其做出准确诊断.二者结合可提高FNH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幕下小脑,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而水肿轻;增强扫描肿瘤较均匀,显著强化。结论髓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有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细菌培养诊断或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CT和MRI表现,其中15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11例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余4例同时经CT,MRI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结果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27例,多发病灶3例。增强CT 24个病灶脓肿壁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肝脓肿在MRI平扫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1WI上表现在稍低信号。灌注成像上时间-信号曲线呈"速升-缓升"样变化,脓肿壁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CT、MRI影像能较好地显示细菌性肝脓肿的特征,若注意发现和抓住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RI影像学检查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7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归性分析患者海绵窦区的病灶大小、形态;MR T1WI、T2WI、DWI的信号特征;误诊与确诊情况。结果 7例均属海绵窦单发病灶,4例为左侧,3例为右侧;最大径线2.5-6.1cm,平均3.9cm;7例中有6例呈横向生长,病灶均为左右走向,范围多横跨脑蝶鞍内外,呈现哑铃状或葫芦的高信号影。在MRI影像学图像中,7例病变的T1WI序列信号均显著小于脑白质,稍低于脑灰质;4例患者的T1WI散在分布高信号影,并且T2WI序列整体的高信号显著高于脑实质信号;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均显著均匀强化,其中2例病灶出现边缘脑膜尾征;1例患者的T1WI、T2WI、D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边缘部分片状强化。7例患者有2例误诊为脑膜瘤,术后病理检查实为CSHAs,误诊时间分别为3周、5周。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影像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MRI征象特点,提高其MRI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8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资料,对其病理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病灶T1WI上呈均等信号,T2WI上呈均匀等或稍高信号,2例表现为高、等、低混杂信号;16例DWI为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增强扫描15例早期明显强化,各期强化均高于子宫肌层,3例为中晚期强化。结论"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早期强化"是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MRI特征性表现,MRI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影像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对其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MRI检查病灶表现为T 1WI像上呈稍低、等信号,T 2WI像上呈高、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上呈明显高信号,DWI像上(b值1000)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未见扩散受限征象。病灶主要位于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区、小脑半球;以顶枕叶最多见,部分病灶分布较对称。11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表现具有特征性,FLAIR序列显示病灶尤为明显,结合DWI检查及临床特征及病史,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徐天才  熊强  张冰  邢雪莲  朱元清 《中国现代医生》2014,(8):87-88,91,F0003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序列对鉴别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进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MRCP成像检查,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75例、肝囊肿6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肝囊肿26例,并与MRI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CP成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灶169个,诊断符合率95.48%;诊断肝囊肿病灶156个,诊断符合率97.50%;总体鉴别正确325个病灶,鉴别正确率96.44%。全部病例T2WI呈高信号或较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STIRT2压脂呈明显高信号。MRCP序列肝血管瘤信号明显衰减甚至消失,而囊肿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二者形成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磁共振水成像充分利用了水的静态特征,免除了增强检查鉴别的繁琐,简便易行,且费用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睾丸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8例全部行MRI检查,其中5例并行增强检查。结果1T1WI序列显示:2例病灶信号均匀,呈等信号。6例信号欠均匀,其中5例表现为病灶以高信号为主,中心伴点片状低信号,呈“靶征”,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晰,均可见线样低信号环。2T2WI序列显示:3例病灶信号均匀,呈均匀的高信号;5例病灶信号不均匀,在高信号的基础上中心可以见到点片状低信号,即表现为“靶征”。所有病例在T2WI序列上均显示病灶边缘可见完整低信号环,病灶边界清晰。3增强扫描显示:5例病灶均未强化,表现为低信号囊性团块。结论 睾丸表皮样囊肿的MRI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常见肝血管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共7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肝硬化性血管瘤5例,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4例有包膜萎缩或病灶凹陷征象。增强CT动脉期病灶的边缘或内部出现斑点及结节状强化,3例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灌注异常。门脉期除1例出现强化范围增大,3例在动脉期出现的强化灶未见增大或填充征象。延迟期5例病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延迟强化。MRI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内部可见低信号区。2例为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密度或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罕见但具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