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上报的30例针刺伤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医生占36.7%,护士(含实习生)占63.3%,暴露源是乙肝的血液性传播疾病占76.7%,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整理医疗废弃物时占26.7%,手术占23.3%,拔针占20%,穿刺占16.7%,回套针头占6.7%,患者突然移动时注射占6.7%;暴露后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经追踪随访,目前没有发现一人被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可有效的预防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其当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对其当时的行为及心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与医务人员防范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工作繁忙、精神疲劳紧张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岗前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强化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医务人员针刺伤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职业暴露控制措施,对具有暴露危险的医务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方法 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医院报告登记的职业暴露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的46例医务人员中有40例锐器伤,占86.96%,针刺和锐器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结论 通过规范化管理、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伤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刺伤危险因素及危害并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方法临床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针刺伤相关内容培训,掌握针刺伤危险因素,认识其危害,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期间防护意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结果了解针刺伤危险因素,掌握其防护措施,可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结论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发生风险较大,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其危险性、增强自身防护意识、纠正引发针刺伤高危行为,掌握针刺伤后处理措施,对进一步减少、预防针刺伤发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晓玲  余启碧  袁世平 《重庆医学》2018,(9):1237-1238,1296
目的 基于监测数据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现状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该院各科室上报的职业暴露案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于2016年4月1-15日收集调查对象锐器刺伤情况,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率为11.77%,遭遇针刺伤的医务人员性别以女性为主,年龄以25岁以下居多,工种以护士及实习护士为主;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 44.54% 的医务人员在同时段遭遇过针刺伤,男、女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266,P=0.132),25~ <40岁年龄组发生风险最高,护士针刺伤发生率48.40%,医生发生率43.50%.结论 当前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遭遇职业性针刺伤后上报意识亟待加强,医生同样也是职业性针刺伤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消化内科护士发生76人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护理用具、积极的行政干预等措施加以预防.结果: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针刺伤发生率下降86.7%,玻璃碎片致伤发生率下降73.9%.结论:积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41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过程、暴露物品、处理、追踪等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48.8%,医生36.6%,医疗废物收集人员14.6%;发生针刺伤85.36%,手术刀割伤9.7%,玻璃伤4.87%.所有职业暴露者均作妥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陈建国 《基层医学论坛》2014,(35):4802-4803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存在的危险情况。方法选取我院46名医务人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其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护士的职业暴露率最高,职业暴露原因主要为针刺伤,职业暴露种类主要为空心针针刺伤,职业暴露主要污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结论大多数医护人员存在职业暴露掌握欠缺的情况,为改善职业暴露情况,需要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加强培训,最大限度降低由于职业暴露导致发生血源性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损伤情况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护员工针刺伤登记表,对2009-2010年报告登记的43例针刺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各级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存在高度差异,其中实习生被针刺伤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护理人员。拔除静滴时被针刺伤的构成比最高,卫生工友对被针刺伤的处理最不及时。结论:医院各级人员均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正确传递手术器械、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等措施控制锐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朱英花 《中外医疗》2013,(35):145-146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45例案例进行总结.结果 45例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中: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12例,操作习惯不正确13例,工作量过大重7例,患者不配合13例.结论 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操作习惯不正确、工作量过大及患者不配合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人员合理配置及规范操作等几方面的重视,从而有效的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自1981年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医务人员危害以来,国内外大量学者调查研究显示: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针刺伤可发生在操作前、中、后,如穿刺中与拔管时;传递锐器;双手回套针帽和处理用物等。为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关人士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与规范操作流程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有学者通过对临床的观察与思考制定出一些临床小技巧;各产品制造商也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从而生产出安全型新品代替普通型,大大降低了针刺伤的危险性。我国现已经制定出一系列针刺伤发生的急救措施,通过此程序能降低针刺伤对临床工作者的危害,同时也提醒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了解本院医护人员对乙、丙型肝炎职业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和防护.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发生乙、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追踪监测.结果 发生乙、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232例,以针刺伤为主,追踪半年,无相关疾病感染的...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意外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解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本院162名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调查,探讨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 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 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1 ],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 6 %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健康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80 %-90 %是针刺伤所致[2].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我安全意识,规范操作,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针刺伤多发生在一些护士临床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结论 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伤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采血室2015年1-12月期间发生的17例针刺伤进行分析,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防护措施的认真执行,2016年1-12月期间采血室发生针刺伤9例,与2015年比较,针刺伤率明显下降。结论提高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采血流程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云南省省、县两级医务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自我保护意识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对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45名云南省省/县两级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个人情况、艾滋病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针刺伤情况及对职业暴露态度、发生职业暴露的频率等.结果云南省省、县两级医务人员对HIV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2.68%,对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2.10%,自我保护意识也基本形成,但仍普遍存在以针刺伤或锐器伤为主要职业暴露问题.结论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还存在潜在的危险,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尽可能地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归纳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护对策,即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低下,临床护士对于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而使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护理操作,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及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生物制品.阐述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护士提供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