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安氏Ⅱ1、Ⅱ2 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16人 ,Ⅱ2 错 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每一类型错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 :Ⅱ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但轻度前移 ;Ⅱ2 错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 :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 ;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 :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 ,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 :大多数Ⅱ1错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而Ⅱ2错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 ,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运用相关软件将志愿者的CT及MRI数据融合,构建个别正常牙合及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边界约束和力学加载,分析描述两者颞下颌关节各个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正常牙合两侧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基本对称,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正常牙合基本一致,但下颌骨、髁突及颞骨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关节盘的等效应力有所下降,但其上下表面的中间带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应力分布增大了其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性,应及时矫治为其颞下颌关节提供一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 1分类是较常见的错类型 ,临床主张双期矫治 ,即生长活跃期矫治上下颌骨之间的矢状不调 ,待恒牙完全建后矫正错位牙齿。作者对收治的 13例替牙期或恒牙列初期的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 ,用改良Andresen矫治器进行矫治 ,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探讨其对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3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患者 ,男性 9例 ,女性 4例 ,年龄 8~ 12岁 ,平均 10 9岁 ,混合牙列期或恒牙初期 ,均为面下 1/ 3短、下颌后缩 ,有Ⅱ°以上深覆和深覆盖 ,磨牙关系远中或安氏Ⅱ类 1分类的亚类。牙…  相似文献   

5.
吴艳棋  朱敏 《口腔医学》2021,41(11):1047-1051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影响功能和美观.功能矫形是临床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重要手段,在改善咬合和外貌的同时,也可避免给青少年带来自卑的心理影响.本文通过影像学分析总结颞下颌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认为咬合关系的改善是由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引起的,功能矫形绝非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畸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JD)临床上较为常见 ,本文对 2 9例少年儿童TMJD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牙合及咬合进行分析 ,认为在少年儿童时期及时纠正不良的牙合关系 ,矫治错牙合畸形可以有效阻止TMJD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单位 :475 0 0 1开封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汪松、王丽 )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 (段银钟 )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从口腔正畸门诊患者中选出具有明显牙合因素的少年儿童TMJD患者共 2 9例 ,其中男 12例 ,女 17例 ,年龄 8岁~ 17岁 ,平均年龄 12 .5岁。2 .错牙合表现 :个别前牙反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文通过探讨对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的两期治疗 ,提出早期阻断矫治的重要性 ,以及第二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2 1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病例 ,年龄 - 14岁平均 10 8岁 ,男 8例 ,女 13例 ,全部病例第一期用Twiubloc型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 ,时间 6个月 ,然后在恒牙初期用固定矫正对牙位、咬关系作精细调整、全部病例均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结果 对于下颌后缩型Ⅱ类错 ,应在替牙期侧切牙萌出后即进行第一期治疗 ,该期的目标是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 ,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该期采用Twinbloc型功能矫正器效果好 ,易为病人接受 ,易于推广。第二期矫治在恒牙期后 ,应用固定矫正器 ,发挥其高效能作用 ,对牙位及咬关系作精细调整 ,使矫治效果达到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牙合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选择青岛化工厂617名职工进行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S)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符合诊断标准的阳性患者145名,占总体的23.5%,对TMJDS阳性和阳性中的错牙合人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经卡方检验,其s^2=19.665,P〈0.001,两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得出了形态错牙合是功能性错牙合的解剖学基础;TMJDS的临床症状、体征与牙合异常有直接关系,并支持牙合异常是TMJDS的主要致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Ⅱ类错(牙合)发病率高,且多源于下颌后缩或下颌发育不足.临床上常用功能性矫治器调整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本文从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机制、矫治时机以及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了解功能性矫治器前伸下颌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一种新型组合式矫治装置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二类 1分类错。方法 :采用由口外弓、下颌唇挡及上颌斜面导板组成的矫治装置 ,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二类 1分类错 6 6例 (男 30例 ,女 36例 ) ,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经矫治 6 6例安氏二类 1分类错患者的覆、覆盖及颌关系调整时间为 3 13个月 ,平均 7.6个月。治疗后覆平均减小 2 .5mm ,覆盖减小 4 .3mm ,SNB角增加 1.8度 ,ANB角减小 1.9度 ,U1 NA角减小 8.8度 ,L1一NB角增加 6 .4度 ,IMPA角增加 5 .7度 ,Z角增加 4 .5度 ,Wits值减小 1.6 ,ANS Me增加 4 .0mm。结论 :该组合式矫治装置对替牙期及恒牙期安氏二类 1分类错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  相似文献   

15.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穿孔是临床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关节组织的退行性改变。Ⅳ型胶原是一种基膜胶原 ,主要存在于上皮和内皮的基板或基膜上。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病变关节盘和盘后组织中Ⅳ型胶原的表达 ,探讨Ⅳ型胶原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 :19例为TMJD包括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3例 ,盘前移位伴关节盘穿孔 5例 ,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 11例。男 4例 ,女 15例 ,年龄 2 4~ 6 0岁。经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的TMJ盘与盘后组织 ,另 1例为正常关节盘与盘后组织作为对照。 2 0例标本经生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儿童错(牙合)畸形高发,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根据病理机制分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上颌正常下颌后缩及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三类。临床中对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早期功能矫治效果争论很多。功能矫治中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的抑制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效果的分析总结对早期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文章就早期功能矫治儿童骨性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上颌骨、颞下颌关节改建方面进行分析,为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口腔正畸2×4矫治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 2× 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的各类错的矫治。方法 :运用 2× 4矫治技术通过在弓丝上弯制V形曲产生的不同力学系统 ,治疗安氏Ⅱ类 1分类错、前牙反。结果 :V形曲位置的改变可导致前后牙受力方向的改变 ,正确应用V形曲产生的力系统对替牙期安氏Ⅱ类 1分类错、前牙反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2× 4矫治技术是矫治替牙期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肌激动器早期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II类 1分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相比 ,有显著差异的部位主要为下颌骨、牙槽部及上下颌间关系。作者对 19例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II类 1分类错牙合使用肌激动器早期矫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安氏II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19名 ,其中男性 8名 ,女性 11名 ,年龄 9~ 12岁 ,平均年龄 10 .6岁。临床表现为“凸面形”下颌后缩 ,当下颌前伸至正常覆盖关系时 ,侧貌明显改善 ;磨牙为远中关系 ,上下牙列拥挤度小于 3mm ,上下前牙覆盖大于 5mm ,平均 6.2mm。X线头影测量 :SNA基本正常 ,SNB小于正常值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