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隽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6):300-301
抗生素的应用在急慢性鼻及鼻窦炎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急性鼻及鼻窦炎(acute rhinosinusitis,ARS),抗生素是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其目的是杀灭感染区域的细菌,使鼻窦恢复正常状态,减轻症状持续时间,使患者较快恢复日常活动,防止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和脑脓肿等的发生,避免发展 相似文献
2.
3.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病原菌感染是CRS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自2001年2月~2004年2月随机选择114例CRS患者,在鼻内镜下采取患者鼻腔及鼻窦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分析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德辉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6):294-295
鼻及鼻窦炎(rhinosinusitis)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达14%~16%,而且鼻及鼻窦炎所导致的直接及间接损失都很巨大,是一种负担很重的疾病[1]。由于鼻腔与鼻窦常常同时出现炎症反应,因而,目前多用鼻及鼻窦炎一词来取代过去使用的鼻窦炎一词。尽管仍有很多争议,但目前国内学者也多采用鼻及鼻窦炎一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模型。方法 179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A、B组BALB/c小鼠右侧鼻腔中塞入棉条。A组,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COL菌悬液浸润棉条;B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浸润棉条;C组,只在小鼠鼻腔中滴入MRSA COL菌悬液;D组,对照组。动物分别于1、4、7、14 d处死。对鼻部组织做细菌培养和病理切片研究。死亡的3只小鼠(A组)未计人数据统计中。结果 A组小鼠全部诱导出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B组小鼠可诱导出鼻腔炎症反应。炎症程度经统计学分析,A、B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C、D组小鼠没有出现炎症反应。结论以植入膨胀海绵并滴入菌液的方式成功建立小鼠急性细菌性鼻及鼻窦炎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慢性鼻-鼻窦炎(CRS)的细菌分布、药物敏感性特征及抗生素使用对病原菌培养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居住在农村地区的CRS患者的鼻腔鼻窦分泌物,分别行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统计患者2周及近2个月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115例标本中共检出37例17种致病菌,需氧菌阳性率为32.17%。表皮葡萄球菌为农村地区CRS中最常见的需氧菌。17例上颌窦标本厌氧菌培养无结果。115例患者中近2个月内使用抗生素者有90例(78.26%),近2周内使用抗生素者有73例(63.48%)。采用χ2检验发现在伴鼻息肉的CRS组中,细菌培养率高(P〈0.05),提示细菌性因素与鼻息肉生成有关联。CRS患者细菌培养阳性者对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敏感,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有较高的耐药现象。结论:农村地区CRS细菌分布无特异性差异,CRS患者抗生素滥用及厌氧菌培养技术原因是导致培养阳性率低最主要的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建立在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以听力下降为主诉的急性鼻及鼻窦炎患者临床诊治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门诊确诊治疗的42例急性鼻及鼻窦炎并导致听力下降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及时综合治疗后,除2例患者听力恢复欠佳外,其余患者耳闷、听力减退等症状均有改善。结论急性鼻及鼻窦炎与听力下降密切相关,治疗时应相互关注,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听力。 相似文献
9.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9,(2)
复习因急性鼻窦炎住院治疗的患者87例,伴并发症者称为复合性鼻窦炎63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南非)急性鼻窦炎的徽生物学表现,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报道结果相比较,讨论复合性鼻窦炎与非复合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培养结果及抗生素选择方法。患者,男64例,女23例,平均年龄25岁(8~76岁)。其中复合性鼻窦炎63例,行鼻窦手术者48例(额窦环钻术或额筛切除术),其中行脓肿引流者33例。84例患者行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脓液送细菌培养62例。额窦分泌物和脓肿内拭子细菌培养各33例。并发脑膜炎行腰椎穿刺者4例,细菌…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0,(2)
一些作者认为,鼻气管插管(NI)和口气管插管相比有某些优点,如病人痛苦少,导管稳定性好,对头位活动影响小,容易清除口腔分泌物,对喉损伤小。但会发生某些并发症,如导管纽结或阻塞、粘液积聚,鼻出血、鼻翼坏死、鼻粘连、因损伤咽鼓管致耳聋、喉损伤、鼻窦炎及继发性脓毒病。本文报道19例NI后上颌窦炎,诊断标准为发热、白细胞增高、脓性鼻漏、X线片示上颌窦混浊或液平面。根据年龄、疾病和微生物学研究分成二组,第一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鼻及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民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0,(2):59-62
1简介和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外科技术依其微创性和功能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治疗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和鼻腔、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1]).该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问题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导致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CRS的规范治疗,合理用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在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鼻-鼻窦炎抗生素治疗指南--美国鼻窦变态反应健康协会推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尚无大样本的鼻窦炎细菌谱和相应药物敏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我们编译了2004年美国鼻窦变态反应健康协会推荐的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抗生素治疗指南,供国内临床医生参考.本指南的目的在于教育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急性鼻-鼻窦炎;减少对非细菌性鼻-鼻窦炎使用不适当的抗生素;推荐急性鼻-鼻窦炎最佳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细菌感染时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尚无大样本的鼻窦炎细菌谱和相应药物敏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我们编译了2004年美国鼻窦变态反应健康协会推荐的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抗生素治疗指南,供国内临床医生参考。本指南的目的在于教育临床医生和患正确认识急性鼻-鼻窦炎;减少对非细菌性鼻-鼻窦炎使用不适当的抗生素;推荐急性鼻-鼻窦炎最佳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细菌感染时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鼻源性急性鼻窦炎动物模型。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单纯膨胀海绵条阻塞鼻腔(10只);B组: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膨胀海绵条阻塞鼻腔(10只);C组:鼻腔滴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不阻塞鼻腔(6只);D组:空白对照组(6只)。术后2周打开上颌窦,用内镜观察,并取出上颌窦、筛窦黏膜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学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鼻窦炎模型成功率:A组60%,B组100%,C、D组均0。感染的鼻窦除上颌窦外还累及筛窦。结论:用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膨胀海绵条阻塞鼻腔能建立鼻窦炎动物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成功率高,所引起的鼻窦炎是一种鼻源性鼻窦炎,接近人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更适合有关FESS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们在14例成年普通感冒患者(男6例,女8例)所收集到的鼻分泌物,用细胞学检查发现有大量的颗粒白细胞,测定分泌物蛋白水解活性和各种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浓度,有大量的蛋白酶溶酶体从细胞中析出进入鼻分泌物中。在感染期间粒性蛋白酶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噬菌作用和分解感染物质成为微小的分子并激活化学介质和酶原的作用。他们的蛋白水解活性是通过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或小分子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浸透作用而受到控制。弹性硬蛋白酶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在感冒发作3天后增加。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感冒期间有大量嗜中性弹性硬蛋白酶从粒性白细胞中释出并进入鼻分泌物中,而α_1-抗胰蛋白酶的漏入也随之增加。在大量鼻漏时,溶解纤维蛋白的高活性,主要归因于嗜中性蛋白酶,很适宜破坏和排除鼻分泌物。胰蛋白酶样蛋白酶活性非常低。在所有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中,未见到α-胰蛋白酶间抑制因子,仅在两例临床症状最严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窦镜技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总结应用鼻内窥技术对40例非变态以应性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经验,提出较典型的临床早期症状及窦镜所见,结合文献复习,讲课档症状、体征与本病病理生理间的关系。强调窥镜技术在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中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缩短诊断治疗周期,在清除病变组织及霉菌团块后,使病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彻底改变霉菌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因而避免或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颜永毅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2):1-3
顾名思义,所谓鼻炎,就是指以鼻腔黏膜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病症;鼻窦炎就是指以鼻窦黏膜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病症;鼻-鼻窦炎就是指以鼻腔和鼻窦黏膜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病症.显然,这是依据炎症范围而采取的一种疾病命名方式,也是临床最简单、最实用,最易被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诊断形式. 相似文献
19.
郭光良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2)
临床上常见到急性鼻窦炎患者以流脓涕为主 ,而慢性鼻窦炎患者常为粘液性或粘液脓性涕 ,这可能与鼻窦粘液生物合成的异常改变有关。该作者选择诊断明确、无全身其它疾病 ,未作特殊治疗的成年急、慢性鼻窦炎患者各 11例 ,表麻下经上颌窦常规穿刺点穿刺 ,吸取窦腔内分泌物 ,收集标本分别测定粘蛋白、凝集素、总蛋白浓度 ,并进行细菌培养、炎细胞计数。粘蛋白的测定首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 LISA) ,试剂选用单克隆抗体 -人类慢性鼻窦炎抗体 (HCS4、HCS14 、HCS18) ;凝集素测定采用酶联凝集分析 (ELLA) ,试剂选用荆豆凝集素 - 1(U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嗅觉标记蛋白(olfactionmarker protein,OMP)在嗅觉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55例慢性鼻-鼻窦炎和11例对照组患者用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进行嗅觉功能主观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嗅黏膜嗅觉标记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主诉有嗅觉障碍者为50.9%(28/55),经主观嗅觉功能检测嗅觉障碍者为85.5%(47/55);对照组患者主诉有嗅觉障碍者为9.09%(1/11),经主观嗅觉功能检测嗅觉障碍者为18.2%(2/11),差异有显著性(x2=9.86,P<0.01)。对两组嗅黏膜进行OM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MP存在于嗅黏膜的嗅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中,OMP染色细胞数随嗅觉障碍程度加重而逐渐减少或消失。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嗅黏膜中嗅细胞的减少、萎缩和退化所导致的对嗅素的不能察觉和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