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镇痛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针刺镇痛的发展过程雄辩地说明了自然科学对生产实践的依赖关系。远在石器时代,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身体某处发生了痛楚时,很自然地会用手揉按捶击局部,以减轻或解除痛楚。当人类发现用一种石器叩击身体某部时,消除疼痛效果更为显著,于是便创造了砭刺镇痛疗法,所以,可以说砭刺疗法就是针刺镇痛的雏型。  相似文献   

2.
术后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反应之一,针刺镇痛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分不同角度和层次。针刺用于镇痛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毫针针刺镇痛、电针针刺镇痛、皮肤针针刺镇痛、皮内针针刺镇痛、穴位药物注射等。近年来,运用针刺辅助镇痛多见于头颈部、胸腹、盆腔、四肢等各部位手术,并且在临床和基础试验领域,针刺镇痛均取得了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信随着针刺镇痛机制的逐渐阐明,针刺流程将逐步规范,穴位配伍将形成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免疫系统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资料和文献来看,针刺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即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和针刺调整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实验所选动物大多是哺乳类,以选用频度为序,依次是大鼠、家兔、小鼠、猴子、猫、狗等;所选用穴位也以选用频度为序,依次是足三里、环跳、人中、内关、合谷等。从资料中可发现,针刺动物(包括人)上述穴位,均可使其中枢内镇痛物质含量升高,基础痛阈升高。如邹冈等针刺家兔足三里、谢翠微等电针大鼠足三里、  相似文献   

4.
针刺镇痛效应特点与一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曾尝试应用各种方法以缓解疼痛,现在看来,更为合理的方法是设法激活脑内镇痛系统。针刺镇痛就是针刺激活了脑内痛调制活动的结果。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第一次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我国传统医学针刺疗法的科学性,这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针灸疗法逐渐被世界主流医学所认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疼痛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下面谈谈针刺镇痛效应特点与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反映近10年来微针镇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微针镇痛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文献的年份分布、各种微针疗法文献分布、文献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现状。结果共纳入文献590篇,微针镇痛研究文献数量趋势呈缓慢上升状态;各种不同的微针疗法文献数量相差悬殊;文献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上,机理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结论微针镇痛研究正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但需进一步加强机理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使微针系统疗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婵 《医学综述》2012,18(8):1230-1232
针刺镇痛为临床常见缓解疼痛有效方法之一,它的作用形式多样,就其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而言,虽然在不同的解剖结构和解剖层次都能发挥镇痛效应,但是针刺在每一解剖结构的目的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镇痛效果也不同。通过整理国内人体解剖结构与针刺镇痛的相关文献,将针刺在不同解剖结构产生镇痛效应的目的和原理进行综述,便于临床更好地的进行针刺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7.
肛门术后疼痛的针刺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针刺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并可引起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因此积极地探讨机体镇痛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人体内存在内源性抗痛系统,即内源性阿片肽神经元、内源性阿片肽、阿片受体.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手术等,但是这些手段均可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而针刺镇痛是较理想的途径,其安全、实用、几乎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针刺麻醉、镇痛领域里做了大量的临床、文献、药理、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基因水平,并结合药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对针刺镇痛机制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刺相应穴位辅助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初产妇,排除难产因素和硬膜外穿刺禁忌,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A组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B组为针刺复合PCEA组。记录2组疼痛评分、产程等各项指标,并检测不同时间点血β-内啡肽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结果镇痛后(宫口开10 cm)血5-HT、血β-内啡肽和疼痛评分较镇痛前(宫口开3 cm)均降低(P < 0.05~P < 0.01);镇痛后,B组血5-HT和疼痛评分较A组低(P < 0.01),β-内啡肽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出血量均高于B组(P < 0.01),第三产程时间A组低于B组(P < 0.01)。2组间剖宫产率、产钳率和新生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复合PCEA辅助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用微电极记录大鼠三叉神经尾侧核会聚神经元活动,电刺激感受野中心可以诱发A和C类纤维的传入反应。用48℃热水浸烫大鼠后肢可明显抑制会聚神经元C类纤维的传入反应,并有明显的后抑制效应。这种效应已被命名为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手针“足三里”和非穴位也能明显抑制会聚神经元C类纤维的传入反应,后抑制效应更明显而持久。提示针刺镇痛涉及到DNIC。这些效应均可部分被纳洛酮拮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对急性胆绞痛患者的镇痛作用。方法对260例急性胆绞痛患者在静脉补液治疗之前,予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进行镇痛治疗,留针30rain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镇痛效果。结果260例患者经针刺治疗,15例疼痛感完全消失,160例镇痛效果明显(缓解≥5分),60例镇痛效果不明显(缓解〈5分),25例无变化,总有效率达90.4%(235/260);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平均8.02±1.32分,治疗后平均6.73±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使90.4%的急性胆绞痛患者得到缓解或减轻,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胆绞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7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44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比较针刺前和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的变化。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明显的即刻止痛效应,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我院从 1 998年 1 0月起 ,在手术后病人中使用日本产的奥贝微量注射泵行硬膜外术后镇痛 ,镇痛效果满意。但在使用镇痛泵后有 5 3例病人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尿潴留 ,我们采用针刺法刺激一定腧穴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 3例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1 5例 ,年龄 1 8~ 6 7岁 ,均为下肢骨折术后病人。2 治疗方法取适当卧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着 ,选好腧穴 :三阴交、中极、气海、血海、膀胱俞。先用拇指按压穴位 ,询问病人感觉 ,消毒进针部位 ,选取合适的毫针 ,消毒手指 ,用左手拇指端按压腧穴旁 ,右手拇、食、中三指 ,挟…  相似文献   

17.
综述近十年来针刺分娩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针刺分娩镇痛方法有确定的镇痛效果,并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但因选穴不一,手法不同而使镇痛效果出现差异,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各异,针刺分娩镇痛的机理缺乏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肿瘤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西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7例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6例,采用中医针刺联合西药阶梯治疗,对照组101例,单纯使用西药阶梯治疗,1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于轻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中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疼痛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但有效率及显效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西药镇痛效果对于轻、中度癌痛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阶梯治疗。  相似文献   

19.
亨特氏面瘫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为主而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几年来 ,我们采用针刺结合理疗治疗亨特氏面瘫 3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 8例患者均参照黄选兆主编的《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的诊断标准诊断。其中 ,男性 2 7例 ,女性1 1例 ;年龄最大 6 1岁 ,最小 1 2岁 ;病程最长 1 2d,最短 2 d;所有患者均出现患侧耳部疱疹、疼痛和完全性面瘫 ;伴有耳鸣 2 1例 ,听力减退或过敏2 9例 ,眩晕 1 3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 取穴攒竹、阳白透鱼腰、颧、地仓、下关、迎香、太阳、承浆、翳风等 ,配合远部穴位合谷、足三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