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类切口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措施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年1月1日~6月30日3547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发生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进一步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3485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科室、手术季度、手术时长、植入物、是否急诊、是否预防用药、术中出血、感染情况等。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共有4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32%,单因素分析显示:科室、性别、年龄、手术季度、植入物、手术时长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长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长。结论应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来降低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包括手术室和病房环境管理,重视术前皮肤准备工作,正确处理植入物相关器械,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缩短手术时长等。 相似文献
3.
孙军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6,4(12):46-47
通过对82例术后切口感染病人临床观察和访谈发现,多数病人存在着怀疑、焦虑、孤独感、抑郁、被动依赖加强等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最大限度给病人信任感、安全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轻病人痛苦;积极的心理暗示,良好情绪的传递,转移注意力,尽量解除病人焦虑、抑郁;为病人排遣孤独;增强病人的独立自主性等方法,让病人保持良好情绪,对促进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到创口愈合,另外如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导致产妇全身性感染,严重影响预后。对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的防范、控制是临床研究重点,其中预防是研究的热点[1]。而要做到有效预防,对其影响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可为预防提供依据。现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本院剖宫产2425例产妇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白内障术后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白内障术后患者及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细菌培养样本452份。结果 452份样本中,细菌符合规定指标样本428份,合格率为94.69%;患者术后铜绿假单胞菌均能检出。结论 警惕白内障术后患者铜绿假单胞茵院内感染,工作人员手、公共医疗用品的消毒不客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和相应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早产儿705例,采用每月调查表和回顾性分析方法,翻阅患儿病历,统一填写表格,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引起院内感染的部位及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院内感染早产儿共15例。院内感染率为2.13%(15/705)。早产儿院内感染分布情况: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胃肠道、口腔、皮肤、眼部等部位感染。影响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技术不到位以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引起。结论:呼吸系统及胃肠道部位是早产儿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应加强以上部位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加强保护性隔离,加强导管护理对预防和控制早产儿院内感染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小君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7):139-140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收集本院在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进行治疗的56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分两组,观察组(常规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满意率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8.
腹部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795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95例中,发生院内感染110例,发生率为13.84%,发生部位以手术切口最多,占52.73%,其次分别为呼吸道、腹腔、泌尿系,分别占24.55%、14.55%、12.73%.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相关.结论 充分认识到腹部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作出护理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乳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乳腺I类切口手术患者2 846例,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6例,感染率为1.6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放疗、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切口≥10 cm、切口引流、BMI≥25 kg/m2等因素是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与多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张景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6)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妇科手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院内感染发生部位及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 123例患者中40~50岁的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1);腹部切口的发生率为52.8%,与其他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腹手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54.5%,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式(P<0.01或P<0.05)。结论应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从多环节入手,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普通外科住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术后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753例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92%(108/2753),感染发生率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机、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2%,革兰阳性球菌28.2%,真菌3.6%。检出率较高的五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7.3%)、铜绿假单胞菌(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1.8%)、肺炎克雷伯菌(10.0%)以及鲍曼不动杆菌(9.1%)。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较高,但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仍普遍敏感。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细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利奈唑烷均敏感。结论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病原学感染监测,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降低肾移植术后院内感染率,提高人/肾存活率,以制定有专科特色的肾移植术后整体护理模式。方法:对32例观察组和22例对照组肾移植术后病人,分别采取整体护理和功能制护理两种模式对降低术后院内感染的比较及分析。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率由36.36%降至12.50%。结论:实施整体护理,更新护理理念,增强院内感染意识,加强环境管理,运用护理程序落实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良性护理介入,调查实施前后院内感染率显著下降。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参与意识增强,护士整体素质显著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住院肾脏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探讨发生感染原因,寻求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上半年上海某三甲医院肾脏内科989例患者出院病历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9例患者中院内感染率为10.21%。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尤其是营养状况、激素应用等因素影响着院内感染率。结论分析影响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确立标准预防概念、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化护理等,对降低院内感染率,降低住院费用,提高肾脏病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谭笑芳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3):199-200
目前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问题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及某些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一个成功的感染控制计划是整个护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随着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滥用抗生素时有发生.不但诱发细菌的耐药性及真菌感染。侵袭性操作因素明显增加医院感染机会。免疫力低下病人及老年人、婴幼儿均易发生院内感染。故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有效抗生素.减少耐药菌产生。严格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对院内感染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19.